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9272755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打印版---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试题01(语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 文 试 卷本试卷12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2. 答卷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3请不要在密封线内答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中国农具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当属耧车。耧车,又称耧犁,是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一种畜力条播器。据东汉崔寰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

2、时进行覆盖和填压,一举数得,其效率可达“日种一顷”。用耧车播种,可以保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这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欧洲同类农具是英国杰思罗塔尔于1731年发明的,被看作是欧洲农业革命的标志之一。耧车的发明启发了后续诸多同类的发明,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一条道路。元代时就出现了畜力中耕除草用的耧锄。耧锄只是没有耧斗,取而代之的是棱锄,使用效率非常高。宋代耧车被改进,增加了施肥功能,成为下粪耧种。已知的下粪耧种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王祯的农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有创制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另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耩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一般学者都

3、认为是元代发明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中的“近有”自然确指的是元代,但不排除在宋代就创制出来。现在有证据表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下粪耧种的确是在宋代发明的。北宋人韩琦在祀坟马上一诗中提到:“二茔逢节展松楸,因叹农畴荐不收。高穗有时存蜀黍,善耕犹惜卖吴牛。泉干几处闲机桤,雨过谁家用粪楼。首种渐生还自喜,尚忧难救赤春头。”诗中提到的粪楼,即粪耧,也就是下粪耧种。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中土有耧车制,状如三足犁,中置耧斗藏种,以牛驾之,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随下。又有用粪耧者,用筛过细粪,或蚕沙,随种而下,按此器可用以种麦,然于耙耖之尾用之为佳。”这段文字可能源于王祯农书,只不过将“下粪耧种”简称为“粪

4、耧”,如同耧车或耧犁,也可以写作楼车或楼犁一样。在指农具时,耧和楼经常是通用的。宋代这样的例子尤为多见。宋人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三、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宋人高承撰事物纪原卷九等书中皆如此。宋人范浚也有“陇种行楼犁”这样的诗句。北宋时期即已使用的下粪耧种,何以在元代王祯农书中,仍然称为“近有”,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近有”自然确指的是元代。其实,王祯农书只是沿袭了前人的说法。早有学者指出,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和“百谷谱”两个部分,“基本上是就以前的几部农书改写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部分也是在宋代曾之谨农器谱的基础上补苴而成的。关于“下粪耧种”,很可能

5、是沿用了宋人的说法。就像后来农政全书卷二十一和授时通考卷三十四沿袭王祯农书的说法一样,仍称“下粪耧种”为“近有创制”。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著有安阳集。祀坟马上一诗收录于安阳集卷十九中,这卷所收集的诗大多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所作,而王祯农书约成书于1300年前后。据此,下粪耧种的发明时间至少可以提前226年。(曾雄生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有删改)1下列关于“耧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耧车是一种靠牲畜提供牵引力的条播器,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它可以视作中国农业史上一项革命性发明。B耧车将开沟、播种、覆盖、填压这四

6、道工序同时进行,减少了许多人力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C耧车发明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欧洲同类农具的发明,可以说耧车发明使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也远比欧洲早了很多。D耧车对于耧锄、下粪耧种的发明具有启发作用,因为这些发明都是以耧车为基础进行的技术性、功能性改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下粪耧种发明的时间是在宋代,但最早记载这项发明的是王祯的农书,这导致了众多学者错误认定下粪耧种是元代发明的。B祀坟马上出自宋朝进士韩琦的安阳集,诗中的“粪楼”指的就是“下粪耧种”。这是“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的有力依据。C耧车或耧犁中的“耧”字,在宋代也写作“楼”,这样的例子在宋代

7、著作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事物纪原中都可以找到。D宋代曾之谨撰著的农器谱是王祯撰著农书中“农器图谱”部分的基础,因此“下粪耧种”沿用了宋人说法的可能性很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耧车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发明者在设计之初便已注意到播种效率、播种的质量以及出苗后的通风透光、田间管理等问题。B很多学者都根据王祯对下粪耧种的记载来确定下粪耧种的发明时间,这说明王祯撰著的农书在农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C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下粪耧种时用了“近有”二字,按常理可以依此进行断代,但绝不能忽视此书内容的历史沿袭性质。D有学者已认识到下粪耧种不一定是元代发明的农具,但是因为不愿进行深入细致

8、的研究,最终还是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百年震柳 梁 衡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

9、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 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

10、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

11、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柳树这种树种很怪。

12、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

13、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2016年8月10日 人民日报

14、 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B文章第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意志。C文章第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5 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6“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李佩:有一种力量叫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