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268617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土地后备资源挖潜 20100907 叶祥峰,报 告 提 纲,一、研究意义 二、农村土地整理概念及内涵 三、研究进展 四、总结,一、研 究 意 义,一、研究意义,1、解决土地细碎问题、实现规模经营 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3、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4、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二、概 念 及 内 涵,二、概念及内涵,1、概念: 国外:(1)1953年,联邦德国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施过程,称为土地整理。 (2)俄国,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界定土地占有与使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2、和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整理解决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3)韩国,土地整理称为土地调整,是指根据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能带来相邻地段地价增值的原理,对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收益进行调整的一种措施,二、概念及内涵,国内:(1)蒋一军(2001)认为,土地整理是指对未利用地、废弃地、中低产田土、闲散地等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彭补拙(2003)等学者则认为,土地整理分为城市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是农业生产,农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现阶段的重点。 (3)丁松、罗昀(2004)等学者认为,土地整理是指为了保证土

3、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实施的各项土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及其土地产权调整。 (4)高向军(2005)认为,土地整理是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概念总结,不同学者对土地整理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完整的土地整理应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土地整理的依据、对象; 二、采用的技术和手段; 三、土地整理所要达到的目标。,1、我国早期的土地整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农村土地整理进行国计民生的安排,现代意义的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始于九十年代末期, 2、以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土地整理中心为标志,1999年土地管

4、理法提出土地整理正式确立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该时期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耕地锐减,农村土地整理开始转到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大力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主方向,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3、现阶段,农村土地整理不仅仅局限于耕地及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的整理,农村居民点开始作为农地整理的重要内容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农村土地整理的研究领域也开始由最初局限于农村地区而向整个社会系统辐射开来。,农村土地整理主要历史阶段梳理,三、研 究 进 展,1、农地整理政策体系 2、农地整理理论 3、农地整理效益评价 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三、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研究进展,(1)中

5、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2001)、农用地分等规程(2003)、农用地定级规程(200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 本阶段:涉及了农地整理立项审批、实施管理、档案管理、权属调整、资金使用和公告设置等,基本形成了农村土地整理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框架。,1、农地整理政策体系,(2) 2006年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修订研究工作正式开始,研究工作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研究阶段。新一轮

6、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说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明确把“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及“多方面、多层次挖掘城乡土地利用潜力”列为本论修编的重点问题。 农地整理政策体系逐渐完善,1、农地整理政策体系,(1)汪峰、吴次芳(2000)把土地伦理观引入农村土地整理的研究中,他们认为,在目前的农村土地整理中,由于地方政府受政绩效应的影响,往往缺乏对土地的伦理性思考,短期行为非常普遍。并从社会公正、社会道德及对后人的责任和义务、人地系统的稳定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但是,基于土地伦理观的农地整

7、理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操作性不强,应用面也较窄。,2、农地整理理论,(2)王万茂(2004)从规划的角度出发,联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农地整理可以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入手,重点放在田块规划上,从整个人地系统角度着眼,同农田水利规划、林带规划、道路规划、居民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与农地整理规划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农村土地整理效益的最大化。 (3)杨红,陈百明(2006)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农村土地整理必须以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性能及稳定性为前提,农村土地整理必须要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及社会的可接受性,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目的是实现特

8、定区域的长远发展。,2、农地整理理论,此时的农地整理理论研究特点是: 逐渐从最初的纯理论研究向方法论方向倾斜,2、农地整理理论,(3)冉清红、岳云华(2008)等人认为,土地整理活动属于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地子系统的行为,其实质是作为劳动者的人,通过直接作用于项目区的土地改造行为,影响项目区的土地景观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他们运用人地系统相互响应的相关原理,研究了耕地系统及生态系统对土地整理的响应,并提出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支撑土地整理规划,当前的土地整理规划应体现现代农业的概念,而进行土地整理规划的模式则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2、农地整理理论,(4)刘彦随,刘玉(2

9、009)等人指出,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并用地理学的理论模式梳理并规范了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具体问题。 至此,可以说,农地整理理论经历了一个宏观到微观、理论研究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不断深化的过程。,2、农地整理理论,农地整理效益包括:综合效益和单项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整体设计效益和局部设计效益,近期效益和远景效益等 (1)严金明(1998)根据王万茂早期在无锡东亭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认为,农村土地整理结果的现实收益是可以节约村庄用地、扩大耕地规模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是对农地

10、整理效益的研究如果是仅仅停留在用地面积与农业成本的扩大和控制上,显然不够。2000年,严金明通过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认为土地、生态、经济三系统是个完整体的有机体,农地整理应兼顾景观生态。 此时的农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还是以定性为主。,3、农地整理效益评价,(2)谭术魁、彭艳丽(2004)将农村土地整理效益划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并对三个效益的指标进行量化、排序,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农地整理效益进行预测。对我国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定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邓李杰,鞠禄娟,李金伟(2007)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以层次分析(AHP)对农村土地整理后经济、社会和

11、生态效益因素指标进行量化,有助于进行农地整理的多方案优化和单方案的选择。,3、农地整理效益评价,(4)齐梅,杨庆媛(2008)同样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平原地区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预期综合效益评价。但是所运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平原地区而言,具有片面性,随着应用的不断增加,可根据不同的区域和项目特点进行适当的指标增减,使其不断完善,并在应用上更加科学、合理。,3、农地整理效益评价,定性定量 片面逐步合理科学 单指标多因素综合指标 单方法多种方法使用,3、农地整理效益评价,总结:,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2)耕地战略需求的约束 3)村庄空心化涉及面广(利益、乡土习俗、风水、村镇建

12、设专项规划滞后) 4)其他,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在于空心村整治,空心村的产生得到关注始于上世纪末,但对其成因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则是近十年的事情。 (1)徐日辉,倪才英(2001)针对江西省农村宅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导致农村土地大量闲置,原因有: 一、村民的法制观念和科学素养不够; 二、村庄规划之后,土地管理不力; 三、农村土地市场缺乏调节机制,政策调控不足。 早期的空心村成因探究还是比较分散,缺乏较为完善的体系,并且没有能够对农村土地闲置的内发机制作深入考虑,因此研究深度尚显不足。,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空心村成因:,(2)龙华楼(2005)等人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社会处

13、于转型期,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伴随着发展任务及土地利用的差异,这是导致空心村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在分析社会转型对农村土地利用影响时,其并没有对影响因素进行细分,社会转型对农地利用作用机制的阐述也较为笼统,并且缺乏针对性。,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3)刘彦随、李裕瑞(2009)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的“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殊社会体制塑造的独特农村聚落空间形态. 至此,空心村形成机制逐步得到明确,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空心村的形成不仅有农

14、民自身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外在的经济、自然和社会文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更替都对农村地区空心化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研究当前空心村的成因应该结合历史的和空间的因素来分析、看待。,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空心村成因总结:,关于空心村发展演变模式的研究起步不久,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刘彦随、龙华楼等人。 (1)龙华楼(2005)采用演绎的方法,通过仔细分析当前时期农村建房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策,深入探讨了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问题,并按照蔡运龙关于人地关系的实证研究模型,通过选取长江沿线农村样带来研究中国的农村宅基地转型,对新时期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研究具有很好的验证意义。,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空心村

15、改造的理论及模型:,(2)张富刚、刘彦随(2008)从我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出发,通过分析农村发展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动力机制,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相关理论,将区域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外援动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三者抽象为物理学中的三个矢量概念,并运用物理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来分析整个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来研究农村土地利用的演变与趋势。,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3)刘彦随、刘玉(2009)等人结合新时期的农村情况,运用农村地理学相关理论,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提出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生命周期模型、农村空心化代际演替空间模型,并用运用

16、“推拉理论”阐述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进行农村空心化的整治的“三整合”调控理论。 (4)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指导:增减挂钩(拆旧区和安置区),4、农地整理重点难点,四、总 结,(1)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研究体系尚不完备,农村土地整理理论研究建树不多,农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还未能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农地整理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在开展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需研究农村土地整理的内在规律以寻求理论指导,全方位地挖掘农地整理的潜力,并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寻求适合的整理模式,深入开展农地整理潜力、模式、规划与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四、总结,(2)我国的空心村整治大致经历了最早的单纯研究空心村改造、到后来的从先破坏再整理及现在的预防整理三个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处在农地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从社会、环境与经济三个方面把握好农村居民点整治的重心,将空心村整治结合到城乡建设、规划当中,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