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26819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闫全英 刘迎云_热质课件1 第9讲吸附、吸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第5章 干燥剂除湿原理与设备,5.1 常用除湿方法,冷却法除湿 液体吸收剂除湿 固体吸附剂除湿 转轮法除湿 膜法除湿。,5.2 干燥剂除湿过程,一、干燥除湿原理 干燥剂干燥过程有两类,一类是吸附过程,物理过程;一类是吸收过程,化学过程。 除湿原理:干燥剂表面的蒸汽压小于环境空气中的蒸汽压。 除湿能力:与干燥剂表面的蒸汽压有关。,二、吸湿量与蒸汽压及温度的关系,三、干燥循环,吸湿、再生、冷却。,四、干燥除湿的优点,不需要对空气进行冷却,也不需要压缩,吸附除湿噪声低且可以得到较低的露点温度。 可实现独立除湿。 独立除湿对空气的降温与除湿分开独立处理,除湿不依赖于降温方式实现。,

2、5.3 固体吸附除湿原理及方法,一、固体吸附剂的类型和性能 固体吸附剂: 极性吸附剂 非极性吸附剂 极性吸附剂具有亲水性,有硅胶、多孔活性铝、沸石等铝硅酸盐。 非极性吸附剂具有憎水性,有活性炭。,二、吸附性能的要求,1、大的比表面积 2、足够的机械强度 3、颗粒大小均匀 4、选择性吸附能力强 5、具有一定的商业规模和合理的价格,三、吸附剂除湿方法,静态吸附除湿 动态吸附除湿,静态吸附除湿,定义:指吸附剂和密闭空间内的静止空气接触时,吸附空气中水蒸气的方法,它是间歇操作方法。 吸附剂量:,若存在外部渗透水分,动态吸附除湿,定义:让湿空气流经吸附剂的除湿方法。 一个完整的干燥循环包括:吸附过程、脱

3、附过程(再生过程)、冷却过程。 再生方式包括:加热再生、减压再生、使用清洗气体的再生方法、置换脱附再生。,四、固体吸附除湿设备和空调系统,固定式:周期切换、一部分除湿、一部分再生 旋转式:连续运转,除湿再生同时进行。,全新风除湿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和 图,1-蒸发冷却器;2-热交换器;3-加热器;4-除湿器,全回风除湿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和 图 1-蒸发冷却器;2-热交换器;3-加热器;4-除湿器,Dunk除湿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和 图 1-水蒸发器;2、3-热交换器;4-除湿器;5-加热器,5.5 液体吸收除湿原理与方法,一、液体吸收除湿原理和特征 原理: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来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吸收剂

4、:氯化锂和三甘醇。 特点:传热表面即使降到0以下也不会结霜。除湿盐溶液具有杀菌性,所以用它能制造无菌空气。液体除湿的主要问题是,若溶液流速选得不合适,则将产生溶液飞沫,并随空气一起进入管道。用玻璃纤维过滤器能捕捉99.9的飞沫,但0.3m的微小粒子仍然会被空气流带走。,二、液体吸湿剂的性能要求 1、溶解度高。 2、具有选择性。 3、挥发性小。 4、粘性小。 5、较低的水蒸气压。 6、无毒性、无腐蚀性、不易燃等。,三、液体吸收除湿装置,蜂窝式除湿机 特点:没有吸湿剂的飞沫损失;能连续地获得低露点、低温度的干燥空气;构造简单、管理方便。,氯化锂固定式除湿装置,四、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对空气进行除湿的空调系统。该空调方式健康、环保、节能,能有效控制湿度,高效回收热量,降低空气污染,更有利于空气净化,而且耗能会大大低于常规的中央空调系统。它取消传统中央空调系统的潮湿表面,不用或者少用空气过滤器,用70-80的热水做为空调的动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加大新风量的要求,可利用余热而不增加能耗。整个设备各个部件构造简单,节省初投资。,集中再生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独立的带有热泵的新风机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