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267481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总论 Introduction of Lemology,前 言 学习传染病学的重要性 高:指发病率高,如肝炎 军:指与军事的关系 广:指与它学科联系广 好:指疗效好内科中的外科,一、为什么要学习传染病学? 1什么是传染病(概念)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生物(包括微生物: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的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传染病学(lem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

2、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及规律,并研究其诊断与治疗措施,以促使患者康复,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一门临床科学。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2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传染病历史) 人类认识传染病并和传染病作斗争已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我国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周代就知气候异常可致疾病流行;春秋战国时代就知道了许多疾病有传染性,可以流行。东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编著了有名的“伤寒杂病论”,其中就有与现代有关的传染病。三国时期蜀军南征七擒孟获时曾因瘴气而损兵折将,即已知军事活动与传染病关系密切。李时珍已知道将病人的衣服蒸

3、过再穿就不会被传染。16世纪明代广泛应用人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开端,是我们祖先对医学的重大贡献。而西方直到18世纪才在我国的影响下由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苗。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在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方医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7世纪中后期(1677年)荷兰的吕文胡克制造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9世纪后叶德国的郭霍发明了细菌培养及染色方法,开创了传染病研究的新纪元。20世纪40年代后一系列抗菌药物和生物制品的先后问世,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近半个世纪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技术的发展使传染病的诊治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3传染病的现状 近代中国开始了半封建

4、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古代较先进的中国医学日渐衰落,加上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外敌侵略,人民生活穷困不堪,各类传染病猖厥流行,仅每年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即达上千万人,丙型肝炎和霍乱等传染病也大举输入,以至于中国有东亚病夫之称,正所谓“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孙中山、鲁迅和郭沫若等仁人志士均先后东渡日本学医救国,但均因无所建树而最后弃医从政或从文。在旧中国传染病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各级传染病研究机构和防治队伍,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使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下降(如血吸虫病、疟疾、白喉、麻疹等),有

5、些传染病已消灭或接近消灭(如天花、炭疽、黑热病和灰髓炎等)。但传染病完全消灭是不容易的,因为:自然界、生物界是相互斗争的,病原生物也是此起彼伏。如原来少见的传染病现在多起来,如病毒性肝炎,过去没有的传染病现在出现了,如肾综合征出血热、艾滋病、军团病等;原来不致病的生物,现在致病了;原来减少了,现在又增多了。其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1)人类生产和活动方式的改变。如垦荒、石油开采、修建铁路和输变电工程、野生动物捕猎养殖等生产活动;农药的广泛施用及动植物产品的交易;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宠物豢养等新的生活方式兴起,使人与各种宿主动物和病原体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疾病传播的速度

6、也大大加快,导致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发生率增高,霍乱等疾病广为流传,发病居高不下。,(2)医源性因素。 肿瘤及重危性疾病的晚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等均可造成平时不致病或低致病性的病原体感染,即院内感染,其中不少本身即为传染病,如结核、感染性腹泻等。 (3)病原生物自然变异。物种进化、适者生存,病原变异是病原生物适应自然而世代繁衍的普通现象。如AIDS的病原体HIV,目前认为其早已在黑猩猩体内存在,感染人体后发生了变异毒力增强,导致艾滋病的发生。还有疯牛病,为一种的新的病原体朊毒体(Prion)所致,在英国发生后引起了世界性风波,各国都拒绝英国牛肉进口,给英国经济造成

7、了损失。其它如霍乱O139菌等。,(4)病原生物的人工重组。近代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通过基因和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新的生物体如克隆动物或克隆人、制造新的病原体及生物武器成为可能。太空计划发现宇宙战可致病原突变为强毒株,带回地球可能引起怪病。一些国家具有生产制造生物武器的强大能力,他们很可能在形势不利于他们时,使用各种手段。 以上说明传染病防治任务仍很艰巨,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很重要,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4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 部队的特点为,集体生活,流动性大,训练演习和支援国家建设等常常进入野外林区等自然疫源地;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还可能面对生物战剂,以上均可造成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学习掌握传染

8、病的基本理论,以便于我们将来: (1)保障全体官兵身体健康,保证军事任务的完成。 (2)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四化作贡献。,二、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流行过程) 1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传染。其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又叫做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传染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传播与连续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叫流行过程)。 传染病要发生、要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2传染病发生、流行的三个环节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

9、1)传染源:是指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染动物。传染源排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A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但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和传染期相差明显。甲肝、水痘在潜伏期即具传染性,而多数传染病仅临床症状期方具传染性,或临床症状期为主要传染期。临床症状期的表现轻重不一,大致分为:轻症、典型(含重型)、非典型,其中非典型和轻型病人不易觉察,危害较大。,B病原携带者(带菌者、带病原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含隐性感染者)受传染而未发病的时期就有传染性,如:流脑、肝炎等。 病后病原携带者指症状已消退,但仍继续排病原体,不同的疾病排菌时间不一。如脊髓灰质炎时间较短,伤寒较久。 健

10、康病原携带者指无症状而能排病原。如白喉、流脑、乙肝等。 这些病原携带者,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因此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较大。,C受染动物 人类有很多传染病都是人畜或人禽互传和共患的。有的动物为病原的储存者,如乙脑(猪)、血吸虫病(钉镙);有的完全为动物间的传染病,人偶尔介入后受染,如钩体病、森林脑炎、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后者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传染,但肺鼠疫例外。 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又称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的地区叫(原始)自然疫源地。其特征:病原体、宿主和特异媒介在特定环境里相互联系,世代相继;病原体不依赖于人而生存繁殖,是自然界的生物群落、生物链的一环;偶而波及人类。,(2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A 粪口途径传播(消化道传染的疾病) 经饮水传播:取决水源类型及受染情况,常见的有伤寒、戊型肝炎、霍乱等。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及多发肠道寄生虫病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传播。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 食具、手、苍蝇在传播中也起重要作用。,B 空气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染的疾病)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带菌者,他们的呼吸道或口腔带有病原体,当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体随飞沫排出,形成气溶胶。人一次呼吸约600ml空气进出,每分15次,所以极易感染呼吸道病。呼吸道传染病不仅易于传播、易于流行,也受季节影响,冬春季人群室内活动增多,聚集机会

12、增加,传染性显得强。代表性的疾病有流感、麻疹、猩红热、水痘、肺结核等。 C 接触传染(接触传播) 如狂犬病、皮肤炭疽、性病属直接接触传播。钩虫、血吸虫病、钩体病等属间接接触传,播。有一些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并非直接接触病原体,而是通过媒介因素或接触疫水所致。 D 经媒介昆虫传播 主要指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的某些传染病。如疟疾、丝虫病、乙脑、黄热病、登革热、斑伤、黑热病、回归热等。可细分为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生长发育后有传染性,如疟疾和丝虫病等;机械性传播昆虫仅机械携带病原体,如乙脑、菌痢和伤寒等。,(3)易感人群: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偏远地区的人常无免疫

13、力,对许多病易感(如40年前西藏代表在成都感染麻疹);病原体变异可使非易感染者成为易感者(如流感);随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变成易感者或因重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等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成为易感者。经过免疫接种或隐性感染后可产生抵抗力而成为不易感者。,三、人体和传染病(病原体)的斗争 人受到传染,病原体在体内如何生存和发展?其转归如何?每个病有每个病的特点,这些内容在个论中具体讲。通常一个传染过程受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因素而定。,(一)关于病原体的致病性(传染) 病原体包括微生物(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与寄生虫。病原体致病性的

14、高低随其种类而异,同种异株的病原体其致病力也有一定差异。影响病原体毒力的主要因素为: 1病原体的侵袭力不一。 2侵入体内病原体的数量多少不一。 3病原体在人体内产生的毒素不一。 4病原体受环境影响在形态、结构、毒力、抗原性、耐药性等方面发生变异,使其致病性改变。,(二) 机体的反应性(免疫) 人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外界作斗争的过程,并在斗争中求生存。这包括社会的和自然的。人与病原体斗争属于自然的,它主要靠: 1非特异的免疫力 先天屏障:皮肤、粘膜屏障和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分泌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淋巴液中的抗菌素病物质(补体、溶酶体、溶菌素、干扰素等)。 2特异性免疫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

15、免疫。人类母体传递的IgG及母乳中的IgA(4月内婴儿不能生成,靠母乳来源)可保护婴儿免受感染、不生疾病。 免疫力受遗传、年龄、精神状态、营养等的影响。,(四)病原体和人体斗争的结局 1人体保持健康,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各种防御功能正常,病原体入侵后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局部病变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自局部向外排出病原体,是传染源。 3隐性感染:人体原有部分免疫力,遇到量较少或毒力欠强的病原感染时,可无症状而获免疫。如乙脑、灰质炎等。隐性感染利用血清学可测出,其中部分人可形成带菌状态。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隐藏在体内,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

16、机繁殖,引起发病,如单纯疱疹。可发生显性感染。 5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由于抵抗力、免疫力薄弱,病原体毒力强得以繁殖、产毒,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该病特有的表现。即患传染病。,四传染病的特征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原体。 2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并致群体传播。 3流行性:在人群中连续传播,表现为流行、大流行、暴发、散发;季节性和地方性。散发维持历年水平;流行达散发的3-10倍。 4免疫性:发病后可产生特异免疫,不再患该病。但各病的特性不一,免疫力持续时间长短各异。 5可预防性: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通过被动、主动免疫防止传染病发生。,(二)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规律性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