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5783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1. 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2. 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3. 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4. 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5. 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方案。6. 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灾害)一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1. 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 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 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石流多发。4. 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5. 海岸

2、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严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

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严重:自然原因:1、 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 2、 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3、位于季风区,雨季长多暴雨且集中,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人为原因:1开垦开矿造成的植被破坏等。2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建设者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当)。 3人、建筑物、财产等密集。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滑坡掩埋或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聚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生

4、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滑坡形成条件:1. 岩体破碎。(物质条件)2. 地势起伏大。(动力条件,重力和水)3. 植被覆盖率较差。(加剧)泥石流下形成条件:1. 地形陡峻。(动力条件),2. 丰富的松散物质。(物质条件)3.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物质条件)4. 植被覆盖率较差。(加剧)防治:(工程和生物措施)1. 实施护坡工程。2. 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3. 工程建设和聚落应避开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带。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原因:1. 土质疏松。2. 降雨多暴雨且集中。3. 地形起伏大,千沟万壑,地表径流流速加大。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1.实施护坡工程

5、,建水土保持工程,打坝建库。2.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3.实施生态移民。4.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退耕还林还草)六、地震1.自然原因 略。2.人为:修建水库、开山、爆破、采矿等。3.影响灾情因素:烈度、人口密度、建筑物抗震系数、防震意识、经济水平及救灾防灾能力。4.灾情变化趋势: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加重。七洪涝灾害形成原因:1.水系、水文、气候(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地形地势。2.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水土流失、河床淤积等。防治:1. 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预报准确性。2.工程措施。上游建水库,中游建设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河道,加固堤坝,裁弯取直,

6、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等。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八长江水文灾害原因:自然:1. 流经季风区,中下游降水集中,多暴雨。2. 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汛期长,上游来水量大。3. 中下游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流速变慢,排水不畅。人为:1. 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2. 滥伐森林、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床变浅且抬高。3. 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4. 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集,洪水灾情严重。防治:1、 参照七防治措施。2、 退耕还湖,疏浚河道。3、 裁弯取直。4、 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荆江: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

7、容易淤积。)九、淮河流域旱涝灾害原因:(地形、水系、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自然:1. 春季锋面雨带还未到达,形成春旱。2. 夏季受副高控制,伏旱严重。3. 有些年,当夏季风势力过强时,锋面雨带迅速北移,淮河流域降水稀少,(梅雨期缩短,称为少梅或空梅)4.梅雨季节或夏季风较弱的年份,雨带长时间停留在江淮地区(多梅)。5.淮河流域 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北方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和南方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等。6.黄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淤积严重,地形平坦,水流不畅,水灾多发。7、淮河没有独立的入海口。人为:1. 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2. 开发历史久,人口众多,人地关系

8、矛盾突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差,使淮河流域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十、海河:1.地形:发源于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泥沙沉积。2.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3.水系:扇形水系,支流汇入干流,排水不畅。4.人为原因参照八淮河。十一、孟加拉洪灾严重的原因:自然:1. 西南季风。2地势。3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1、 人口密度大。2、植被。3、水土流失。4、 很多船只到这里避难。十二、海啸防治:参考通用措施+增强自救意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十三、赤潮:多发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生,发生时间从南往北逐渐推迟。

9、成因:1. 海水富营养化,工农业废水和沿海地区的生活污水。2. 气候变化。3. 沿海海域的开发利用加剧。4. 危害:破坏了海洋生态的平衡,引起海洋异变,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防治:1. 参考通用措施。2. 对已发生的海域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3. 加强海域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物的排放。4. 沿海养殖业,应避免在废水污染区。十四、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成因:分析海面高于河口水面的原因。自然:1. 气候降水减少,径流减少。2. 蒸发下渗。3. 天文大潮。4. 人为原因:河流沿岸用水过多,生态环境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危害:潮水倒灌,水质变差,生产、生活、生态缺水。防治:主要是提高河口

10、水面。保护水资源。(开源节流)。十五、东部季风区频发旱灾原因:1、 夏季风影响。到来早晚,势力强弱,停留时间长短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时间分配。2、 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3、 季风区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江水是造成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4、 东部是我国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水的需求量大。危害:1、 作物减产甚至绝产。2、 地表径流减少,水上航运中断,发电量减少。3、 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缺水。措施:开源节流。1、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2、 实行水价调节,提高节水意识。3、 合理抽取地下水,开渠引水,人工增雨。4、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5、 改进灌溉技术,培育耐旱品种。6、 植

11、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十六、沙尘暴发生的条件:1、 大风2、 地面沙尘3、 不稳定的空气状况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自然原因:1、 冬季风强劲,气候异常(春季大风日数多,多快行冷锋)2、 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多沙尘。3、 植被破坏,地表疏松,多沙尘。人为:1. 草原“三过 ”,导致草场退化、沙化。2. 林区过度砍伐,导致地表植被减少,风沙天气多发。3. 建筑工地多,工地用沙缺乏保护。防治:1、 控制人口增长。2、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牧,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保留庄稼秸秆也可)3、 制定草场保护法,加强管理。4、 采取工程措施。5、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十七、冻雨的形成及

12、危害冻雨是冬天里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较强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的时候,冷空气就像楔子一样插在暖气团的下方,近地面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暖湿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在此要考虑逆温现象)。当雨滴从空中降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上一层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称为冻雨。又叫下冰凌、地油子。(要考虑地形对冻雨灾害的影响)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导致:1、 人员伤亡。2、 财产损失。作物冻伤冻死,甚至绝产。3、 社会失稳,通讯通电中断,影响交通,事故剧增。4、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十八、台风利:1、带来丰沛的雨水。2、 使珠三角、江淮等地区的旱情得到解除,确保农业丰收

13、。3、使水库蓄水以供发电,从而节省大量原煤。弊:强风、暴雨、风暴潮。1、 人员伤亡。2、 财产损失。(海上航行的轮船、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农业、建筑物) 3、 风暴潮导致海堤溃海水漫溢,冲毁房屋和建筑物,淹没聚落和农田。4、 社会失稳和自然资源环境破坏。防治:通用措施+加强对交通、通信和电力管理,海岸加强生物及工程措施。十九、风暴潮受灾严重的原因1、 该地港口、开放城市、高新技术区众多。2、 盐、渔、海洋养殖业发达。3、 风暴潮导致海堤溃海水漫溢,冲毁房屋和建筑物,淹没聚落和农田。4、 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防治措施参考十八台风。二十、寒潮:一般由快行冷锋形成。参考教材图2.35.影

14、响强度因素:冷空气的温度和将要影响地区的温度,温差越大危害越大。危害:带来大风降温降雨,影响交通、农业、牲畜、设施、生产生活等。(具体影响还应该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角度考虑) 。防治措施:1. 加强交通管制,统一指挥。2、农业要积极采取防冻措施。3 牧区要做好防寒防冻工作。4居民注意保暖。二十一、冻害、冰雹、暴雪(一) 时空分布:1、春末夏初或夏末初秋的过渡季节对流发展旺盛的时候(有足够强大的上升气流)。2、中纬度内陆地区。向赤道和两极减少,山区多于平原,海洋较少。(二)防治措施:参考通用措施和寒潮的防治措施+培育耐低温的作物品种、发展温室或者塑料大棚农业等(三)

15、冻害灾情分析:1、农作物播种面积。2、纬度高、接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霜期、持续时间。3、南方缺少抗冻雨和雪灾的基础设施,抵御能力差。4、适逢-,人口流动量大。5、作物耐寒性差。(四)冰雹危害:1、给农作物成长带来严重损伤,导致局部地区带来严重损失,减产甚至绝产。2、融化时会造成农作物冻害。3、雹块可能会造成人畜伤亡和地面设施的破坏。(五)雪灾危害:1、阻断交通,中断通信和输电设备。2危害越冬作物、树木、人畜。3、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等。二十二、雾或者灰霾的危害1、影响交通(能见度、事故)。2、 影响人体健康。(含有污染物,吸入对人体不利。)3、作物缺少光照,影响生长和病害的发生。二十三、盐碱化原因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