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533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竹丛枝病竹丛枝病又称雀巢病、扫帚病。寄主有淡竹、箬竹、刺竹、刚竹、哺鸡竹、苦竹、短穗竹。病竹生长衰弱,发笋减少,重病株逐渐枯死,在发病严生的竹林中,常造成整个竹林衰败。症状发病初期,少数竹枝发病。病枝春天不断延伸多节细弱的蔓枝。每年46月间,病枝顶端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物,大小为58X3毫米。有时在910月间,新生长出来的病枝梢端的叶鞘内,也产生白色米粒状物。病株先从少数竹枝发病,数年内逐步发展到全部竹枝。病原病原子核Balansiatake(Miyake)Hara.竹丛枝瘤痤菌属子襄菌亚门、核菌壳目。病菌于病枝梢端由菌丝和寄主组织共同形成白无能粒状假子座。发生规律推测可能是接触传染。病害的发生

2、是由个别竹枝发展至其它竹枝,由点扩展至片。有时从多年生的竹鞭上长出矮小而细弱的嫩竹。本病在老竹林及管理不良,生长细弱的生林容易发病。4年生以上的竹子,或日照强的的地方的竹子,均易发病。防治方法1、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定期樵园,压土施肥,促进新竹生长。 2、及早砍除病株,逐年反复进行,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建造新竹林时,不能在病区挖取母竹。毛竹枯梢病分布及危害毛竹枯梢病在浙江、江西和福建省发生,为害当年新竹,发病后轻者枝梢枯死,重者整株死亡。病 原病菌为核菌纲球壳菌目间痤壳科喙球菌属的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症状感病后先在主捎或枝条的节叉

3、处出现舌状或梭形病斑,初为淡褐色后变成紫褐色。当病斑包围枝或干一圈时,其上部叶片变黄,纵卷直到枯死脱落。在林间因病害危害的程度不一,竹子可出现枯梢、枯枝和全株枯死三种类型。剖开病竹,可见病斑内壁变为褐色,并长有白色絮状菌丝体。翌年春,枯梢或枯枝节处出现不规则的小突起,后不规则开裂,从裂口处伸出1至数根毛状物,即病原菌有性世代子囊壳的喙。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借水、风雨传播或人为传播。在发病区,凡遇78月份高温、干燥的年份,此病易流行。防治方法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在冬末春初毛竹出笋前,结合常规的砍竹、钩梢两项生产措施,彻底清除竹林内的死竹及病枝、病梢,以减少病害的侵染源;加强检疫,禁止带病母竹和

4、竹材外运,防止病害扩散;病害流行的年份,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在新竹发枝放叶期喷洒,隔1015d连续喷23次。竹水枯病分布与危害水枯病发生在浙江、福建等地区,为害毛竹、刚竹、淡竹,受害竹林常成片枯死症状水枯病开始时,竹梢有部分叶子卷缩,变为枯黄至淡红,最后成灰白色脱落。小校逐渐枯死,并向下部小校扩展,致使全株枯死。夏季枯死的竹子,节间有水,色黄而气臭。在23m高的节间贮水量最多,近地面节间则较少。秋季枯死的竹子,节间贮水少,或没贮水,有灰褐色斑点。发生规律浙江在23月份开始发病,福建全年都有发生,但以58月,尤以大小暑期间枯死最多。病株先是零星分散的,后逐渐蔓延扩

5、展成片枯死。病竹从开始发病到整株枯死。一般在向阳坡,竹林稀疏、土壤干燥的地方发病多。在荫郁的山窝、竹林茂密、湿度大的地方发病较轻。砍伐不合理和不抚育管理,使竹林生活力逐渐下降,减弱了抗病能力。防治方法应加强抚育管理和合理砍伐。发病后要及时在病区(病竹)四周(距枯死竹梢远)开沟隔离,以防其继续蔓延扩展。毛竹烂脚病危害主要危害当年出土的毛竹嫩竹发布症状新竹基部的小病斑迅速连合成大块状斑。当病斑包围了竹秆一圈时,病竹便枯死。轻度发病则竹秆基部留下伤疤,易风折。病原毛竹烂脚病的病原菌有2种:一种是尖孢镰抱(Fusaium oxysporum),另一种是茁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

6、lans)。发生规律在江苏发生在5月初,当竹笋约1.5m左右,笋津开始解脱,如遇降雨,在离地第34节处发病。雨水与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防治方法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从展叶时起每隔15天连续喷23次。竹秆锈病竹秆锈病又称竹褥病。已发现为害淡竹、刚竹、哺鸡竹、箭竹及刺竹等竹种。毛竹上尚未发现。发生特点病菌以不成熟的冬孢子或以菌丝体在竹秆黄斑中越冬。菌丝体又可在活组织中存活多年,每年表现黄斑,井产生冬孢子和夏孢子。靠夏孢子随风传播,使病害蔓延扩展。竹林中新老竹子均可当年发病。病害在生长过密、湿度大、不通风、经营管理不善的竹林里容易发生。病原病原

7、为真菌,皮下硬层锈菌(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真菌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中的竹毡锈菌(PucciniaCortocopodes Berk. et Br.)。夏孢子近圆形至卵形,边缘具小刺状突起,淡黄褐色至近无色,单细胞,;冬孢子亚球形至广椭圆形,两端圆,双细胞,淡黄色至无色,横隔处稍有缢缩,表面平滑,柄细长,淡色至无色。症状以23年生竹秆上最明显,主要发生在基部、下部和中部,严重发病区可蔓延至小枝;45月竹秆产生黄褐色至暗褐色粉质状突起,椭圆形至条形,是夏孢子堆,脱落后,病斑呈黑褐色;8月在老病斑外侧出现黄斑;910月至翌年23月产生不易脱落的橙黄色毡状物

8、,不断增多,呈椭圆形、长条形至不规则形,是冬孢子堆,遇雨水后吸水膨胀,反卷脱落;45月脱落后,又产生黄褐色粉状物(病菌的夏孢子堆)脱落后受害部位为黑褐色病斑,以后在病斑周围又可产生冬孢子堆,病斑逐年扩大,绕竹秆一周后,病部以上竹秆枯死。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但对竹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堆1年只产生1代,必须在冬孢子堆下形成,如果在早春期间人为的刮除孢子堆,则当年就不能形成夏孢子堆。该病由夏孢子于每年56月借助气流传播侵染健康的竹子,潜伏期可长达719个月地势低洼、湿度大的竹园发病较严重。病菌的苗丝体为多年生的,在寄主体内长期存恬,逐年发展,每年产生夏孢子侵染新竹。由于新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在大小或

9、数量上均比老病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要小且少,加上潜育期长,发病部位又近基部,不易觉察,故过去误认为新竹是不受侵染的。发病规律病菌在竹秆上只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以茵丝在竹秆上存活多年;夏孢子只侵染当年新竹,传染期从4月中、下旬开始,传染盛期是5月至6月中旬,此时为新竹出枝展叶期,侵入后潜育期长达719个月;因新竹的症状出现晚,病斑小,易被忽视,23年生竹秆症状明显。凡地势低、湿度大的竹林发病重。竹种间抗病性差异大,淡竹、紫竹、白哺鸡竹等易感病,碧玉间黄金竹抗病性较强,刚竹、桂竹等不发病。防治方法园艺防治按景点要求和环境条件选用抗病竹种;地势高、排水好,杂草少等环境能明显地降低危害程度。结合常规砍竹

10、砍除病竹,及早砍除病竹,烧除病部,以免病菌继续传播危害.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密度不宜过大,以增强竹子的抗病能力。药剂防治3月中旬前,结合砍除病竹和刮除冬孢子堆,涂抹煤焦油和煤油,或柴油混合液,每年涂抹1次,连续涂抹3年。发生重的竹林可用药剂防治。由于竹秆表面蜡质层较厚,用三唑酮等药剂防治基本无效。该病病菌可在寄主体内存活多年,可于每年5月(产生夏孢子)、10月(产生冬孢子)前,用氨基苯磺酸喷洒,7天一次,连续3次。56月份,用粉锈宁250500倍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病竹,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也可以在610月间,用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或100150

11、倍的敌锈钠。(3)每隔 10天左右,用 25%可湿性粉500倍液,50%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射23次。(4)对于留养在竹林内的轻病株,可在3月上中旬刮除病部的冬孢子堆及周围的竹青,疗效较好。(5)2月份,用煤油或清漆涂于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袍子堆的产生。(6)加强检疫,防止病株引入。竹煤污病分布与危害该病在我国各竹区的多种竹子上均有分布。感病竹株在竹叶表面的小枝上覆盖着1层烟煤状粉末,影响竹子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功能,从而使竹子生长衰弱,严重时可造成叶脱落,小枝枯死,导致竹林衰败。该病主要危害刚竹、毛竹、雷竹、高节竹,哺鸡竹等,丛生竹也极易感染此病。症状煤炱目的真菌系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菌,

12、以介壳虫、蚜虫、粉虱等昆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能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它在叶片表面形成一片墨褐色的、表面粗糙的、厚薄不均匀的菌苔,严重时整个叶片的小枝被菌苔覆盖,以致影响竹子的光合作用。菌台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收缩干裂,可自行从叶面剥离。小枝上的症状与叶片上的症状相似。小煤炱目的真菌是植物叶片上的专性寄生菌,菌丝表生、黑色,以吸器伸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内吸取养分,故在叶片表面通常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相互连接成一片,覆盖在叶上表面。病原竹煤污病是由煤炱目和小煤炱目的多种真菌危害引起的。这两个目的真菌都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但它们之间的寄生性不同。发生规律病菌借风雨和昆

13、虫传播,常在春秋两季发病。竹煤污病的发生常与竹林管理不善、竹林密度过大、竹子生长细弱以及蚜虫、介壳虫的为害有密切关系。防治方法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及时砍伐竹株,保持合理的竹林密度,使竹林通风透光,竹子生长强壮,可减轻发病。该病由蚧虫、蚜虫诱发引起,因此,应及时防治虫害。竹黑痣病分布与危害黑痣病又称为叶疹病,在产竹区普遍发生。竹子被害后生长衰退,病叶易枯萎脱落,出笋减少。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产生苍白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病斑渐变为橙黄至赤色。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疹状隆起、有光泽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座。其外围有明显的橙黄色的变色圈。病斑可互相联合成不规则形。最后病叶局部

14、或全部变褐枯死。病原病原为多种黑痣菌(Phyllachora spp.),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苗。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病叶中越冬。翌年4-5月子实体成熟,释放子囊孢子,子囊孢于借风雨传播进行危害。病竹发病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往上蔓延。防治方法减少侵染来源:在早春之际,收集病枝、叶,集中销毁。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松土、施肥,以促进竹子生长,增强抗病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1-2次。毛竹黑粉病分布与危害危害竹类。症状发病重的竹林影响发笋。笋被害而枯死。病害主要发生在新枝

15、梢上,偶有侵害较老的茎,也能为害笋。45月间竹子新枝生长期,被害嫩枝顶端稍肥大,外部包着的叶鞘带淡紫色,以后随着新枝梢的伸长,叶鞘开裂,露出黑粉。发病部(黑粉)逐渐向下延伸,有的使整个新枝受害枯死。被害枝常形成丛枝(但没有丛枝病形成的丛枝明显)。每年发病1次。弱笋也易发病,受害笋的顶端数节密生黑粉,常因此而败退。病原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黑粉菌UstilagoshiraianaP.Henn.发生规律病菌通过孢子随风传播。在经营管理不善的过密竹林中容易发生,尤其在生长细弱的竹林内,细弱的笋也易被害。防治方法加强竹林的经营管理,适当砍伐,以促使竹林生长旺盛,可减少发病机会。如竹林内出现少数竹株发病时,应及时砍除病竹(最好在黑粉飞散前),并把有黑粉的小枝烧毁,以免蔓延。竹笋夜蛾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中国的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危害毛竹、淡竹、刚竹、红竹、桂竹、哺鸡竹、石竹、慈竹、苦竹、紫竹、油竹等竹类及禾本科、莎草科杂草。 以幼虫蛀食竹笋,受害笋形成虫退笋,不能成竹。少数成竹者也断头折梢,虫孔累累,心腐质脆,影响观赏和竹材质量。危害危害对象:毛竹、淡竹、刚竹、红竹、桂竹、哺鸡竹、石竹、慈竹、苦竹、紫竹、油竹等竹类及禾本科、莎草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