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4826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光原理及应用 - 激光核聚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光核聚变激光核聚变(laser nuclear fusion)是以高功率激光作为驱动器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在探索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过程中,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1963年苏联科学家N.巴索夫和1964年中国科学家王淦昌分别独立提出了用激光照射在聚变燃料靶上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构想,开辟了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新途径激光核聚变。激光核聚变要把直径为1毫米的聚变燃料小球均匀加热到1亿度,激光器的能量就必须大于1亿焦,这在 技术上是很难做到的。直到1972年美国科学家J.纳科尔斯等人提出了向心 爆聚原理以后,激光核聚变才成为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中与磁约束聚变平行发展的研究途径。1、基本原理激光核聚变中

2、的靶丸是球对称的。球的中心区域(半径约为3毫米)充有低密度(1克/厘米3)的氘、氚气体。球壳由烧蚀层和燃料层组成:烧蚀层的厚度为200300微米,材料是二氧化硅等低Z(原子序数)材料;燃料层的厚度约300微米,材料是液态氘、氚,其质量约5毫克。有的靶丸的中心区域是真空,球壳由含有氘、氚元素的塑料组成。有的靶丸则用固体氘、氚燃料,球壳由玻璃组成。当激光对称照射在靶丸表面上时,烧蚀层表面材料便蒸发和电离,在靶丸周围形成等离子体。激光束的部分能量在临界密度层处(该处的等离子体频率与入射的激光频率相等)被反射掉,另一部分能量则被等离子体吸收并加热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穿过临界密度层向烧蚀层

3、内传递,烧蚀层材料蒸发并向四周飞散产生反作用力(类似火箭推进原理),将靶丸球壳向靶心压缩(爆聚)产生传播的球形激波,使靶丸内氘、氚燃料的密度和温度增加,这种效应称为向心爆聚。如果激光脉冲的波形选得合适,则向心传播的球形激波可会聚到靶丸球心区域,使球心区域一部分氘、氚燃料优先加热,形成热斑。当热斑中的温度高到足以产生聚变反应时,则释放出的聚变能量就可驱动通过靶丸径向向外传播的超声热核爆炸波,并在靶丸物质移动之前就能将燃料层的聚变燃料加热并产生聚变反应,最后将烧蚀层毁掉。因此,激光束的能量仅用于产生向心爆聚和加热靶心的热斑燃料上,不需将整个靶丸均匀加热到热核聚变温度,从而降低了对激光器功率的要求。

4、实现激光核聚变有直接驱动法和间接驱动法两种:直接驱动法是将激光束直接照射在靶丸表面上,驱动器大多是钕玻璃激光器。优点是激光束的能量利用效率高,运行可靠,且可进行时空控制。缺点是必须要求激光束均匀照射在靶丸表面上,否则会造成向心爆聚的不对称,还可能在烧蚀层等离子体中产生不稳定性,使靶壳破坏 ,造成靶壳和核聚变燃料相互混合而降低压缩(爆聚)效果。此外激光功率的耦合效率(5%10%)和重复发射脉冲的频率(每秒输出110个激光脉冲)都不够高。研究中的新型激光驱动器有KrF准分子激光器及用激光二极管泵浦的固体激光器等。KrF准分子激光器的优点是:波长较短,激光吸收效率高,波形整形能力强,输出脉冲幅度可变

5、动范围大等。但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激光器的效率、脉冲的重复频率、光学传输的复杂性、激光器的可靠性与耐用性及高成本等。激光泵浦的固体激光器的优点是重复频率高、效率高,通过变频可使波长变短,获得高功率输出,运行可靠等。存在的问题是激光二极管造价高,并需要找到长寿命荧光的激光材料。间接驱动法是将含有聚变燃料的靶丸悬在一个用高Z材料(如金)做成的小腔内,激光束通过腔壁上的小孔照射在腔的内壁上(不是直接照射在靶丸上)。腔壁表面物质吸收激光束的能量温度升高,产生软X射线。在薄壁层热材料内,辐射和材料之间几乎是热平衡的,因而形成软X射线的辐射场。辐射热波向冷壁传输,高Z冷壁被加热并发射软X射线,成为软X射

6、线的再发射区。软X射线均匀地照射在腔内靶丸上将其烧蚀,经过向心爆聚等过程产生热核聚变反应。间接法的优点是对激光束光斑的均匀性要求不高,且软X射线能均匀辐照在靶丸表面上,实现对称爆聚。缺点是激光通过时等离子体会驱动参量不稳定性,而且激光束能量的利用效率不及直接驱动法高。2、 应用结果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激光核聚变装置当属美国加州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它从1997年工程正式开始建设,2009年基本竣工,投资约合24亿英镑,占地约一个足球场大小。“国家点火装置”产生的激光能量将是世界第二大激光器、罗切斯特大学的激光器的60倍。科学家希望该激光器能模仿太阳中心的热和压力,用以创造核聚变反应。它在2

7、010年10月完成了其首次综合点火实验,激光系统向低温靶室发射了1兆焦激光能量,这已经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的罗切斯特大学激光实验能量的30倍之多。而在2012年3月22日整个装置所发射出的激光在经过最后一个聚焦透镜后,达到了2.03兆焦,在一举打破纪录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首个2兆焦能量的紫外激光,其最终投向靶室的192束激光束射出了1.875兆焦(MJ)的能量。尽管超过了其1.8兆焦的设计能力,但激光系统并未有多余的损坏。然而,NIF的进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在对氢同位素进行加温加压的过程麻烦不断。在一个叫做间接传动的过程中,多束激光束会从橡皮擦大小的“辐射空腔”的两个开口射入,使其内部产生X射线。

8、之后,由X射线来加热并挤压辐射空腔内的核燃料(氢同位素标靶),触发核聚变。然而,在辐射空腔内部,激光与等离子体之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涡流交互作用,吸收了来自激光束的能量。这会抵消很多能量,使NIF的激光能量输出达不到点燃反应堆所必须的极限阈值,所以至今NIF的科研人员还在不断攻关中。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 尽管我国在ICF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自从1964年王淦昌等科学家独立提出了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概念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和高功率激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后建成了“六路装置”、“星光”、“天光”和“神光”等大型高功率激光装置(如下表所示)。 下面

9、以我国的神光装置进行具体说明:神光-1964年,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独立地提出激光聚变思想,并建议了具体方案. 按照这一创议,在我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开始了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研制和应用并于 1971年获得氘-氘碰撞中子. 1978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携手合作, ICF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近廿年来, 致力于研制和应用钕玻璃激光驱动器 -“神光”系列装置, 取得了显著进展, 推动了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和理论研究, 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1977年,上海光机所利用1千亿瓦的6束激光系统装置,对充气玻壳靶照射获得了近百倍的体压缩。使我国的激光聚变研

10、究进入了逐级论证向心聚爆原理的重要发展阶段,为以后长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980年,王淦昌提出建造脉冲功率为1万亿瓦固体激光装置的建议,称为激光12号实验装置(神光I)。激光12号实验装置是建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的一台大型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光机所内,1983年由上海光机所设计,总建筑面积4612平方米,为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高度15米。该装置输出两束口径为200mm的强光束,每束激光的峰功率达1万亿瓦,脉冲宽度有1ns和100ps两种,波长为1.053m的红外光,可倍频到0.53m绿光。实验室内配有物理实验靶室及全套诊断测量设备,能开展激光加热与压

11、缩等离子物理现象的研究和激光X光谱等基础研究工作。1985年7月,激光12号装置按时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试运行中成功地进行了三轮激光打靶试验,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该装置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在国际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型激光工程。它由激光器系统、靶场系统、测量诊断系统和实验环境工程系统组成。输出激光总功率达1万亿瓦量级,而激光时间只有一秒钟的十亿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可用透镜聚焦到50毫微米的尺寸上,能产生10万亿亿瓦/厘米2的功率密度。将这样的光束聚焦在物质的表面,可以产生上千万度的高温,并由此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反冲击压力。该装置的高精度靶场系统,能适应0.1毫米量

12、级的微球靶、黑洞靶、台阶靶、各类X光靶等多种靶型的实验需要,并具有单束、双束及两路并束激光打靶的功能,为进行激光核聚变新能源研究及其他多种物理研究得供了重要实验手段。1987年6月通过国家级的鉴定。它的建成为进行世界前沿领域的激光物理试验提供了有利的手段,对尖端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1986年夏天,张爱萍将军为激光12号实验装置亲笔题词“神光”。于是,该装置正式命名为神光-。1989年起,神光I直接驱动获5000000中子产额,间接驱动获10000中子产额,冲击波压强达0.8TPa,获近衍射极限类氖锗X光激光增益饱和。1990年,神光I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神光-1993年,国

13、家“863”计划确立了惯性约束聚变主题,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和高功率激光技术的发展。1994年,神光-退役。神光-连续运行8年,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X射线激光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成果。1994年5月18日,神光装置立项,工程正式启动,规模比神光-装置扩大4倍。神光装置采用了国产高性能元器件,独立自主解决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难题,达到国际最先进的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水平,实现我国这一领域新的跨越。该系统由激光器系统、靶场系统、能源系统、光路自动准直系统、激光参数测量系统以及环境、质量保障等系统组成,集成了数百台套的各类激光单元或组件,在空间排成8路激光放大链,技术参

14、数与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在运行的美国OMEGA装置相当。2000年,神光装置8路基频功率达到8万亿瓦,开始试运行打靶。2000年起,直接驱动获40亿中子产额,间接驱动获1亿中子产额,直接驱动冲击波压强达1.5TPa,间接驱动冲击波压强达3.7TPa。2001年8月,神光装置建成,总输出能量达到6千焦耳纳秒,或8万亿瓦100皮秒,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神光”的数百台光学设备集成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神光能同步发射8束激光,在约150米的光程内逐级放大:每束激光的口径能从5毫米扩为近240毫米,输出能量从几十个微焦耳增至750焦耳/束。当8束强激光通过空间立体排布的放大链聚集到一

15、个小小的燃料靶球时,在十亿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间内可发射出相当于全球电网电力总和数倍的强大功率,从而释放出极端压力和高温,辐照充满热核燃料气体的玻璃球壳,急速压缩燃料气体,使它瞬间达到极高的密度和温度,从而引发热核聚变。神光已实现“全光路自动准值定位”,实验中能及时纠正因震动和温度变化而带来的仪器微偏,使输出激光经聚焦后可精确穿过一个约0.3毫米的小孔,仅比一根头发丝略粗一点。判断超短超强激光系统的性能有两个重要技术指标:一是时间尺度,二是输出功率。2004年4月,神光装置成功突破100万亿瓦大关,输出峰值功率达到120万亿/36飞秒。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著名实验钛宝石激光装置输出功率超

16、过100万亿瓦。这意味着神光在1000万亿分之36秒的超短瞬间内,迸发出相当于全球电网发电总和数十倍的强大功率。这种极端物理条件,自然界中只有在核爆中心、恒星内部和宇宙黑洞边缘才能存在。上海光机所强光光学重点实验室科技人员屡屡刷新这两大指标,在不到平方米的光学平台上创造出一次又一次“更快更强”的奇迹。2006年4月13日,神光装置新添的第9束激光输出能量打破纪录,较此前提高了5.8倍,第9路光束口径,由前8路的每束190毫米增至310毫米,单路能量输出达5100焦耳,离为核聚变“点火”更近一步。截至2006年,神光装置已经累计提供运行打靶3000多发次。开展了惯性约束聚变、X光激光等研究约30轮物理实验,获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结果。其中激光惯性约束直接驱动打靶,获得单发40亿中子,是国际同类装置获中子产额的最好水平。开展的物理实验为我国ICF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我国激光惯性约束实验已经真正跃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