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5471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如何克服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 衢江区全旺镇中心小学:汪月屏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小学生胆怯心理的行为表现,主要有怕羞心理、自卑心理、虚荣心理、性格抑郁懦弱。其次本文研究了小学生胆怯心理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性格因素、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偏差、以及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等;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身上存在的原因。最后本文对如何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提出了一些科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在集体里发言、教会学生保持镇静、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以及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来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关键词课堂学习胆怯心理自信心在课堂学习中,有的同

2、学会表现出胆怯心理。比如回答声音小,显得特别紧张,说话结巴,手脚不停地做一些下意识的动作,眼睛不敢正视等等,这些表现大都因为这些同学有不健康的心理:胆怯心理。本文通过对这种心理的分析,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胆怯心理。使学生拥有自信心,成为课堂学习中的踊跃发言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在课堂学习中,小学生胆怯心理的行为表现在课堂学习中,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突出知识点,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课堂提问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同学

3、面对老师的提问都表现出胆怯心理。如有的同学表现为回答声音小,神色紧张,说话结巴,手脚不停地做一些下意识的动作,眼睛不敢正视等等。其原因可归纳为胆怯心理的表现。(一)怕羞心理一种表现为怕羞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上课时回答问题不主动,回答问题时口齿不清、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几句话没说完就满脸通红,急切地盼着老师尽快让他坐下;课堂讨论时,总是低着头静静地坐着听别人讲,自己闭口不语;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其他同学嬉笑打闹,生龙活虎,他却不离座位地瞧着,十分安静1。(二)自卑心理另一种表现为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表现有: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不愿主动回答,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

4、比别人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自信心,担心做不好被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过于压抑自己,悲观,失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封闭自己。(三)虚荣心理再一种表现为虚荣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主要是:当作出虚荣行为时,表现得很自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然而在课堂学习中却也怕回答问题,因为怕回答不好,同学们会笑话。(四)性格抑郁懦弱这类人大都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苦闷、沮丧、凄凉和悲哀,感到生活处处不如意,对生活和活动的兴趣显著减退。不与外界人和事物进行沟通,上课怕回答问题,不愿与人交流,似乎是与世隔绝。说话声调平淡,甚至对生活失

5、去信心,自我评价下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二、在课堂学习中,小学生胆怯心理形成的原因(一)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1、性格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子小,爱面子,未曾开口说话就脸红心跳,站起来后就张口结舌,表述不清了。当老师提问时,心中就忐忑不安,害怕叫到自己回答问题。还有的学生言行拘谨,害怕在公共场合亮相,即使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也害怕主动表述。2、对挫折的认识偏差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知识基础不好,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客观上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是对提问的结果不敢定夺,所以尽量避开老师的目光,害怕他们的提问。偶尔有些同学问题答错了,便认为自己很愚蠢。所以以后就很害怕回答老师

6、的问题。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曾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变化,是在于对挫折的认识。如果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存在偏差,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课堂上就不会轻易的表达,不会积极发言。3、缺乏积极性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没有求知欲,不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常不做努力或绕开不理,或等待教师指教,自己一点都不去思考。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一开始提问他们便会十分紧张,显得不知所措。(二)教师身上存在的原因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有微笑,语气很凶,目光冷淡,而且很少运用肢体语言。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这样会使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紧张。然而课堂气氛紧张、压抑会大大

7、抵制学生学习的热情。有的学生回答不正确,老师不会给他们留出纠正的时间,而通常会做出批评,使学生自尊心受损。久而久之,他们就再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从而就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了胆怯心理。三、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1、鼓励儿童大胆讲话,培养自信心日本有一种鼓舞信心的“鼓气学校”,每天上课前,由老师领读,学生高喊“我能胜”、“我能行”,这类具有激励性的口号,其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心。让小朋友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优缺点,老师则要多鼓励他们:“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得很棒”等等,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外也可以鼓励儿童大胆做事,增强其自信心。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8、“凡是儿童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他认为,儿童通过动手操作与事物发生接触就能得到直接经验,知道做事的困难,增强对做事的兴趣。一般胆怯儿童常有“我不行,我不会”的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做事的机会。如让他们帮忙做教具、发教具等活动,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协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2。2、赞赏鼓励,激发自信心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赞扬学生,示意“你能行”,课后每当与他们擦肩而过时要抚摸他们的头,暗示他“老师喜欢你”。老师发自内心的肯定可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他们的自

9、信心3。(二)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在集体发言儿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心理学家山下俊郎也曾在独生子女一书中指出要“以儿童教育儿童”,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转变胆怯性格。因此,要让儿童经常在集体场合发言,经常让他们到讲台前面讲故事、背儿歌、唱歌、跳舞等等。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格外关注胆怯的学生,有意的给他们一些鼓励的眼神,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三)教会学生保持镇静运用自我暗示法,在陌生场合感到紧张时,可用词语默念,“别紧张、不要害怕”等来暗示自己镇静情绪

10、, 把生人当熟人, 怕羞心理也就减大半,然后讲出第一句勇敢的语言之后,以后的发言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教学生学会自我暗示法,突破开头阻力,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四)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既要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恰如其分的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为自己某方面不如人,就把自己全盘否定。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站起来吧”。在实际生活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较大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任何成功的机会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心,逐步在小的成功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正确地认识自己,可依靠两点:一是勤能补拙, 自己有意识地去克服某些方面的缺陷; 二是扬长避短,常言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1、”。缺陷并非个都是坏事,关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任何事情并非一成不变,只要下定决心,因势利导,我们会调整好自己的。(五)正确运用课堂提问,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1、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有关课堂提问的内容,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所提的问题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对学生有启发性,这样既让学生明确重点,又能让学生通过课堂提问掌握知识。著名的科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人们通向新知识领域。”我们在教学中绝不是把学生“背过桥去”,而是让学生自己“过桥”。因此,课堂提问第一大技巧就是要把握提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设计问题。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显得得心应手;反之

12、,教学中盲目的无准备的提问,就会让学生难以回答,手足无措,会使学生慢慢地有了胆怯心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2、课堂提问忌形式单调,要具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在课上提的问题不少,但仔细听会发现都是用“这是什么,是不是这样”之类的形式,丝毫没有变通性,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提问形式要多样,要富于变化,从而真正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逐步地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3、课堂提问要注意提问时的情绪教师提问时忌态度生硬,面无表情,特别是对一些平时不爱发言、胆小的学生更要注意。提问时,教师要走下讲台、面带微笑,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期盼的目光引导学生。这样才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应有

13、的作用,使提问如和风细雨,适时适量。4、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明确该提什么问题,这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提什么问题关键是把握好问题的“度”即难易程度。如果提出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全班学生站起来一大片,但谁也回答不了。就是说如果教师提的问题太难了,不仅未能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反而加大了难度使学生无所适从。相反,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样的问题不仅谈不上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问题的“度”呢?我认为提出问题后,选择学生回答时应因人而异。如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

14、易的问题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题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5、对于课堂提问的结果,教师要给以中肯的评价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此,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千万不可全盘否定。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有时应当热情鼓励;有时应当严格批评;有时又该循循善诱。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热情和鼓励,这时候老师的鼓励就如春风化雨,有时会成为其改变思想观念的转折点。另外,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教师应快速地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扬和重视。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参考文献:1张丽霞,如何克服课堂教学提问中学生的胆怯心理J.河南农业. 2007年第6期 2唐艳玲.浅谈儿童胆怯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克服方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第9卷01期3杨书凤.小学生害羞心理的疏导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6年第9期4李艳梅.课堂提问的技巧J.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第7期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