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254549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李生红 第1章 概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概论,1.1 通信网与交换 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 1.3 交换技术分类,通信的目的: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通信系统组成 1)终端。 2)传输媒介。 3)信息转接设备。,1.1 通信网与交换,点对点通信系统: 通信网:,1.1 通信网与交换,例:多台交换机组成的网络,1.1 通信网与交换,对于上例,当网络进一步扩大时,可将若干台汇接交换机通过更高一级的汇接交换机连接,如此重复,最终形成一个树形的等级制网络。例如我国的公用电话网:,1.1 通信网与交换,在交换式通信网中,交换机是必不可少的信息转接设备,其组成通常包括: 1)接口 2)互连网络 3)控制系统 所涉及的基本技术包括:

2、1)接口技术 2)互连技术 3)信令技术 4)控制技术 上述技术也是交换式通信网络中所涉及的一些典型技术,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交换机一般都具有用户接口和中继接口,分别对应用户线和中继线。 主要作用: 1)一方面将来自终端或其它交换机的各种传输信号转换成统一的交换机内部工作信号,并按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予以规范化的信令传送给控制模块,将用户消息传送给互连网络,以便控制模块或互连网络进行处理或接续 2)另一方面是将来自于交换机的信令或用户消息转换成适合用户线或中继线传输的信号并通过这些线路发送出去。 针对处理的信号性质、不同类型的交换机所具有的接口技术也不完全相同。,一、接口技术,1.2 通信

3、交换的基本技术,交换机一般都具有互连网络(或称交换网络),任务是实现任一入线与任一出线之间信号的接续互连 。 互连技术主要包括: (1)拓扑结构 交换网络都具有一定的拓扑结构。对于不同的交换机,其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要依据交换方式、服务质量等因素来确定。拓扑结构可分为时分结构、空分结构、时空分混合结构等。 (2)选路策略 对于具有多级空分拓扑结构的交换网络,一入端和一出端之间在该网络内部可能存在多条并行通路,所以也需要为一个呼叫请求选择一条合适的通路。,二、互连技术,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3)控制机理 控制机理是泛指完成选路完成后还必须对交换网络进行的一些控制,以使交换网络能正常而有效的

4、工作。 (4)阻塞特性 阻塞特性反映了在呼叫建立或用户信息传送时,由于交换网络的拥塞而遭受损失的现象。 不同角度划分: 1)连接阻塞和传送阻塞. 2)有阻塞与无阻塞 其中,无阻塞交换网络又可分为严格无阻塞、可重排无阻塞及广义无阻塞三种网络。 ,二、互连技术,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任何通信网的正常通信都必须有信令来控制。在交换式通信网络中,要使终端、交换机和传输系统协同运行,要实现任意用户之间的呼叫连接并完成交换功能,以及要维持网络本身的正常运行,都必须在信令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信令过程是予以规范化的一系列协议。 针对各种不同的具体通信系统,可以有不同的信令过程及信令方式。 不同角度

5、划分: 1)用户信令与局间信令 2)随路信令与共路信令 3)监视信令、地址信令和维护管理信令,三、信令技术,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主要负责处理信令,按信令的要求控制交换网络完成呼叫接续,通过接口发送必要的信令,协调整机工作以及参与管理整个通信网等。 互连功能、接口功能及信令功能都与控制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 对于不同类型的交换机,其各有主要的控制技术。 处理机是交换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控制技术的实现与处理机的控制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处理机控制结构,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控制方式。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是两种基本的控制方式。,四、控制技术,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在通信网领域中出现了诸

6、多交换技术概念,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交换机所接续的信号特点角度 1)模拟交换 2)数字交换 (2)交换机所接续信息的承载信号角度 1)电子交换 2)光交换 (3)传输通路角度 1)有线交换 2)移动交换,1.3 交换技术分类,(4)交换机内的信号接续角度 1)时分交换 2)空分交换 3)频分/波分交换 4)混合交换 (5)交换机控制方式角度 人工控制交换自动控制交换。其中,自动控制交换方式又经历从机电式自动交换向程控式自动交换发展的过程。机电式自动交换还可进一步大致细分为四个先后发展阶段:步进式自动交换机机动制自动交换机全继电器自动交换机纵横制自动交换机。程控式自动交换又可分为模拟程控交换和数字程控交换。,1.3 交换技术分类,(6)传送模式角度 数据包交换操作所在的协议模型层次角度 1)二层交换 2)三层交换 3)四层交换 4)七层交换 ,1.3 交换技术分类,本章小结,本书将主要介绍一些典型或先进的交换技术,具体包括:电路交换、数字程控交换、分组交换和帧中继、ATM交换、多层交换以及光交换。考虑到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将介绍软件换技术。另外,鉴于交换网络及信令技术是交换技术的核心组成,也将以独立章节专门介绍该两方面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