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25041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杨刚 陈国生 杜茂华 第四章(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作为文化现象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第二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文化内涵,第三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二、文化的涵义,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一、有关旅游资源的定义,三、各类旅游资源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有关旅游资源的定义,孙文昌等所说“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这一属性,我们称之为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孙文昌,郭伟现代旅游学青岛出版社,1997:88-89)。,在旅游资源调查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 (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

2、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二、文化的涵义,广义的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无论是自然赋予的;还是人为创造的;或者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各类不同起源的旅游资源都是如此。,三、各类旅游资源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旅游资源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风光,即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的地域组合,包括地貌、水态、气候、动植物等,具有不可移置性、物质实体性、时间变化性等独立特性。与此同时,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还具有科学性,是人们认识大

3、自然,研究大自然,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由于人为因素对大自然的长期作用,自然资源也绝非孤立存在的,很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打上了很深的人文烙印。,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遗产,现代文化风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资源等本身也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上述各类旅游资源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 人文旅游资源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在人类发展进步的漫长历史中,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都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得以体现,可以说,人文旅游资源是人

4、类历史的写照。,第二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文化内涵,其一,大量的山水诗文作品。,“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登泰山记、泰山极顶、雨中登泰山 泰山,其二,丰富的神话和民间传说。,长江三峡巫山十二峰,峰峰奇丽,最让游客感兴趣的是神女峰,这是因为有巫山神女的传说,云南路南石林峰林丛峙,象形者很多,诸如“万年灵芝”、“凤凰梳翅”、“母子偕游”等数十个,但是最引人注目者为“阿诗玛”,因为它使人想到美丽的民间故事阿诗玛,云南路南石林峰林丛峙,象形者很多,诸如“万年灵芝”、“凤凰梳翅”、“母子偕游”等数十个,但是最引人注目者为“阿诗玛”,因为它使人想到美丽的民间故事阿诗玛,其三,自然旅游目的地的民风民俗各

5、有特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杰,民俗的内容主要有经济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和交易等)、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人生礼仪及岁时节日等)、精神民俗(包括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道德和礼仪等)和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旅行、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文化娱乐、民间传统竞技和民间杂艺等)。,“入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其一,民间节庆。重大节日活动、结婚喜庆等民间节庆活动。民间节庆与旅游,常常自然地融为一体。如清明节,本是汉族祭扫祖坟的宗教节,但由于清明时分嫩草青青,新枝吐芽,一派蓬勃生机,后人遂将扫墓与踏青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为旅游节。,其二,风俗习惯。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紧

6、密相连的各种风俗习惯,如吃、穿、住方面的偏爱,以及信仰、崇尚等。有些风俗习惯就是旅游的专利产物,如折柳赠别、远道相送,其他如观鱼养鸟饮茶等时尚也与旅游相关。,其三,信仰崇拜。例如,出海有妈祖祭祀;山行有西王母之拜;旅客在船上吃鱼不得翻身,只吃一面,以忌翻舟。这些旅俗信仰反映了观念的幻想世界与现实的自然世界借助旅游的中介而实现的神秘整合。,第三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1.宫殿建筑,2.历代帝王陵寝,3.古代园林,其一,红墙黄瓦,1.宫殿建筑的艺术特点,中国历来以红色为美满、喜庆的正色,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所以皇家建筑多饰红色。黄色则被视为尊贵之色。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代表中央的方位,故

7、有“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之说。因此,中国历代皇宫多用黄琉璃瓦进行覆盖,,其二,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中轴布局可使主体建筑显得更加高大突出,巍峨壮观,如前三殿和后三宫。左右对称层层递进的四合院建筑群,有利于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如东西六宫等。,其三,高台基、大屋檐、多圆柱。,依照该种方式建造可使宫殿坚固耸立,高大雄伟,并可防雨、防潮和防震。中国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就是因这种建筑结构起作用的结果。,其四,屋顶多样,等级分明。,中国宫廷古建屋顶样式共分九等:一等重檐庑殿顶。如:太和殿等。二等重檐歇山顶。如:太和门、保和殿等。三等单檐庑殿顶。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四等单檐歇山顶

8、。如:东西六宫等。五等悬山顶。如:太庙的神厨、神库等。六等硬山顶。如:保和殿两侧的庑房等。七等四角攒尖顶。如:中和殿等。八等孟顶。如:钦安殿等。九等卷棚顶。如:古华轩等。,其五,屋脊鸱吻与“仙人”、 “走兽”。,鸱吻本是屋顶正脊与垂脊相结合的关节,仙人、走兽原为固定瓦脊用的大木钉,后演变为中国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品。,2、帝王陵墓 的特点,其一,庞大的陵区、宏伟的陵园。,自夏商以后,历代帝王陵墓噢度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自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一个家族大多集中在一个地区之内。虽然,各朝各代在陵区的地理位置的选择上有些许区别,但是,陵区的规模并不受其影响。选择在陵墓和附属的建筑的周围

9、大多会划出了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的占地面积常常大的惊人。少则数十里,多则数百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最迟在商代晚期便已经出现,以致延续至清代。,其二,高大的坟丘、壮丽的墓室。,古代文献上大多记载初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中记载了孔子为其父母的墓建造了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弃平”。但是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奴隶主上层统治者的墓已经有封土,只是不甚高大而已。自战国中期起,之后的君主和贵族死后大多会修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陵,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此外,历代帝王还会为自己修建大型的墓

10、室。商王的陵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者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室的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呈亚字形。有的南北两面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呈中字型。两周时期以及西汉前期诸侯王陵墓的墓室仍然保持商代以来的形制。据记载,自周代以来,丧葬就已经有了严格的登记规定。,其三,奢华的随葬、残酷的杀殉。,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入了坟墓中,这些随葬品包括礼仪性质的礼器、明器和各种鹤洋的日常用品、艺术品,种类繁多,数量具大,尤其是帝王陵墓中的随葬品最为珍贵和丰富。商王墓中的随葬品以青铜器最为突出,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比重显著增加。历代许多陵墓中还随葬有金

11、、银、玉、石、竹、木、纸 的呢个质地的简册、文书等。,其四,精美的石刻、众多的陪葬。,陵前设置石刻群,大约从汉代开始。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表示战功和成就,一种失象征警卫与仪仗。帝王陵墓的神道两侧大多对称排列朝会仪仗石刻,石刻有宫女、官员、使臣、马、象、羊、虎等形象,最南端建阙门,称为乳台。另在上宫的北面建下宫,为一组供奉帝后遗像和祭祠使用的祠祀建筑。帝陵西北方为后陵,形制与帝陵相同而规模减小。从已知的有关材料来看,大体上汉以前多为土穴木椁方形单室;汉以后多为砖石拱券结构,有前、中、后三墓室或前后二墓室,墓道很长。,历代帝王陵墓与陵寝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不仅仅反映了意识形态上的礼制

12、习俗,而且反映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面。保存至今的陵寝建筑以及大量的随葬品、石刻等文物更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旅游观赏的对象与场所。,3、古代园林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艺术,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苑囿是奴隶主进行狩猎和种植的享乐之地,秦汉时期又扩建增加了宫、苑、观、馆等建筑物,园内有了宴乐、住宿、招待宾客、祭祀、狩猎、游赏、收摘等多个场所。,三国两晋时代,战争频繁,人们产生超脱尘世,回归大自然的遁世思想,对静观自然山水发生兴趣,在造园史上出现了以山林野趣为主题的山水园林。,唐宋时代文人写意画的发展为山水园的设计增添

13、了营养,把一些画意构思以园林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元明以来,江南私家园林发展很快,一些著名文人和画家都参与了造园事业。他们将宋元以来文人山水画的意境移入园林,使园林艺术迅速提高。,明清以来,园林艺术中的宅园类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分布遍及全国南北。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

14、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我国园林中常用的三种构景方法,(1)框景:用门窗或是墙上的孔洞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叫框景。,(2)借景:借别处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称借景。,雷峰夕照,苏堤春晓,(3)障景:任何园林风景,最忌一览无余,所以设计园林时就用假山、围墙、树丛、花坛、亭阁把游人的视线挡住,让其它景物来吸引游人的注意力,这种构景就叫障景。,造园艺术,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

15、瑰丽事业。,发展文化旅游,深挖文化内涵,文化旅游是以文化现象为旅游对象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文化旅游资源在资源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文化旅游对旅游经营者来说,它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对旅游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文化消费活动和文化审美活动,而文化内涵则是促进二者密切联系的纽带。文化内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的后起之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旅游者追求文化享受的永恒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