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25017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冉文学 宋志兰 第6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物流信息存储与传输技术,学习目标及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拓扑结构及体系结构,了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系统结构和工作过程,了解总线技术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几种典型现场技术,第一节 数据库技术,一、数据库及其特征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库技术逐渐成熟。 数据库技术是一个统称,它是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总称。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指通过特定的方式把数据组织和存储起来的、可以检索和利用、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是存储数据的“仓库”。,数

2、据库的特征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数据独立性 数据集中控制 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DBS)是以数据库为核心,借助计算机及其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管理,同时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联的数据,以方便用户查阅数据。 数据库系统组成: (1)数据库硬件(2)数据库软件 (3)数据库 (4)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设计 数据库系统设计可以分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测试、运行和维护四个阶段,进一步细分为数据分析、功能分析、数据库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测试、运行和维护七个步骤。 数据库技术在物流信息

3、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系统要求存储要有灵活性和高效性,并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访问。因为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物资的定义必须与数据字典的定义相一致,并进行统一编码。,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集中处理和中央数据库 分布式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 超媒体数据库:,三、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1)Oracle (2)Microsoft SQL Server (3)Microsoft Access,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定义: 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DQDB城域网的结构,一、计算机网络及分类,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拓扑结构,(a)星形结构,(b)总线形结

4、构,(c)环形结构,(d)树形结构,(e)网形结构,(f)混合形结构(1),(f)混合形结构(2),图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TCP,OSI和TCP/IP的对应关系图,第三节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一、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概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4年确认了EDI的技术定义:“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共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二、EDI的系统结构和工作过程,物流EDI的框架结构,EDI系统工作原理,EDI系统的工作过程 (1)制作订单 (2)发送订单 (3)接收订单 (4)签发回执

5、 (5)接收回执 EDI的应用范围 (1)EDI用于金融、保险和商检 (2)EDI用于外贸、通关和报关。 (3)EDI用于税务。 (4)EDI用于制造业、运输业和仓储业 (5)EDI用于流通业 (6)EDI用于供应链管理,三、 EDI的设计与实施,EDI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政府主导支持、经营机制、硬件规格、软件系统选择、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商的长期配合等。 1整体规划 2系统功能规划 3成本控制 4系统安全,第四节 总线技术,一、总线技术概述 场总线(Fieldbus)是应用在生产现场、在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系统,也被称为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

6、底层控制网络。 现场总线技术将专用微处理器置入传统的测量控制仪表,使它们各自都具有了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它们通过普通双绞线等多种途径进行信息传输,把多个测量控制仪表、计算机等作为节点连接成网络系统,通过公开、规范的通信协议,在位于生产控制现场的多个微机化自控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与用作监控、管理的远程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与信息共享,形成各种适应实际需要的自动控制系统。,二、总线技术的特点,全数字化传输 系统具有开放性和互用性 双向传递性 自诊断功能 对环境的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性 节省布线及控制室空间,三、典型的技术总线,1、FF(Foundation Fieldbus)是现场总线基金会推

7、出的现场总线标准,符合开放的国际标准IEC-61158-2 。可被视为是一种基于现场的局域网,用于连接各种仪表、阀门定位器等智能设备。FF技术包含三个部分:物理层、通讯栈和用户程序。 2、Profibus(Process Fieldbus)是一种国际化、开放式、不依赖于设备生产商的现场总线。 Profibus具有稳定的国际标准EN50170作保证,经实际应用验证具有普遍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加工制造、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控制领域。,3、HART(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ducer,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通路)HART由美国Rosemount公司1989年推 出,主要

8、应用于智能变送器。 4、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局域网络)最早由德国BOSCH公司推出,并已取得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ISO11898),其总线结构可参照I SO/OSI参考模型,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 Mbps,通信距离最远可达10 km。CAN网络的配制比较容易,允许任何站之间直接进行通信,而无需将所有数据全部汇总到主计算机后再行处理。,5、LonWorks(Local Operating Network,局部操作网)由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主要应用于楼宇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电力行业等。它采用了ISO/OSI模型中完整的七层通信协议,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通过网络变量把网络通信设计简化为参数设置,其最高通信速率为1.25Mbps(通信距离不超过130m),最远通信距离为27000m(通信速率为78Kbps),节点总数可达3200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