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240608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232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 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 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

2、,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 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 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 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 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 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

3、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 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 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也可以低吟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 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 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

4、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 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 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 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 - 2 - 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 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 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

5、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 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 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6、分) A. 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 作意图。 B. 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 的形成。 C. 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 结全文。 D.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 作用。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 作归于沉寂。

7、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 地面对现实。 C.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 丰富的作品。 D.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 社会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 3 -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 ,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 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

8、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 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 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 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 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 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

9、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 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 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 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 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 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但运河是一部大书

10、,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 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 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 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 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 有的人文风景。 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 他们将江南

11、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 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 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 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 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 - 4 - 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12、 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 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 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 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 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 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

13、于享 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 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 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C第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5文章第段有何作用

14、?请简要分析。 (4 分) 6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4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 79 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 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 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 6.4 个百 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 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

15、机截取的 1.8 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 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 又环保。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 )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 - 5 - 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 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 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 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

16、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 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 “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 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每日新报 )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 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 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 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 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 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