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240101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9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卷两部分。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请把客观题填涂到答题卡分钟。请把客观题填涂到答题卡 上,主观题工整的写到答题纸和作文纸上。上,主观题工整的写到答题纸和作文纸上。 第第卷(阅读题)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共 2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共 9 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

2、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 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 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 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 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 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

3、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 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 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 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 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 合一”的居住理想。 2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 果就曾说过,“建筑

4、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 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 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 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 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 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 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

5、、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 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 “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 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 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 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 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

6、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3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

7、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 4 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 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 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 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 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

9、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 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 一口沙。 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 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 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 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 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 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

10、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 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 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 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 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 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 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 “生命在大漠” “我为祖国献石油

11、”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 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 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 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 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 5 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 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

12、纵横!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 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 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 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 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 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 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

13、那个八月长留在记 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 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 大会战时的艰辛,直接抒发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之情。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 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

14、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既用含蓄的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5.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 分) 6.作者说,走进塔里木, “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那么走进塔里木, 作者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分) 6 二、古诗文阅读。 (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共 19 分)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 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 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

15、,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 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 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 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 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 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 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

16、建 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 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 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 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 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 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 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 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7 A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 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