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237783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 - 作者:老吴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11-6 11:33:2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职业教育发展现实历史阶段的选择,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于终身学习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高职衔接还需要合理地加以设计,才能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原有的发展基础,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如何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

2、效衔接?怎样的政策设计有助于推进中高职衔接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 北京市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现状和挑战(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1. 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早,发展缓慢1997年,北京市作为第一批试点省市之一,在原国家教委的统领下,开始了招收应届中职毕业生开展高职教育的试点,中高职衔接的起步早于高等职业的大发展。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中高职衔接一直无法形成规模。一方面,由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中等职业教育完全定位于就业教育,并制定相关的职业教育政策限制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而且随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职的办学定位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另一方面,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和做法缺

3、乏科学合理的设计,生命力不强,中高职衔接发展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再有,中高职发展不同步,衔接并非出于内在发展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高校扩招的影响,中职招生规模迅速下降,而高职发展势头强劲。后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推动下,中职规模逐步回升,直至2005年前后由于出生人口的下降中职传统生源再次出现下滑趋势,而此时高职相对保持平稳的发展势态。因此,这种情况下的中高职衔接发展动力不强。2. 多种模式共同发展,总体规模不大 北京市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一是以高职办学为主体的五年一贯制,二是按照对口升学原则实施的“3+2”或“3+3”模式,三是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

4、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入为高等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和对口升学是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但总体规模都不大。高职对于举办五年一贯制的积极性不高,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仍然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因此更倾向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原因是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好些,教师“好教”,而不是学生“适于学”。对口升学基本控制在5%-10%的规模,近年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9年北京高职单考单招计划招8137人,比去年增加2223人。(二) 中高职衔接遇到诸多挑战1. 职业教育管理的多部门分割是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制度障碍北京市的职业教育至今仍然实行多部门分割管理,导致不同类型和层级职业

5、教育之间协调性差,不利于中高职的统筹衔接。首先,三种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不利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教材统一设置相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水平层次不齐,在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差异性比较大。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增加了中高职衔接在两个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成本和难度,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管理有真空地带,原则上五年一贯制的前3年学籍属于中职,后两年学籍属于高职,但很多面向中职的政策在执行时却不能适用于五年一贯制学生,反而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同时失灵。对口招生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中高职分部门管理的制约,由于管理不统一,导致中

6、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无法真正对接,教学内容脱节严重。2. 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多样提高了中高职衔接的技术难度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目前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有两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等学制并存,其中两年制主要是针对高中毕业生,规模较小,四年制主要在一些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三年制是中职学制的主体。目前的中高职衔接主要表现为学制的衔接,还没有做到本质上的真正衔接,因此学制设计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职学制的不规范,提高了中高职衔接的学制设计难度。四年制的学生不愿和三年制的学生接受相同学制的高职教育,因为这样给他们多增加一年的学习时间。3. 中高职专业契合度差,课程衔接没有实现目前我国中高等

7、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和衔接性比较差,北京市存在相同的情况。中职的专业数量多,专业分类比较细,而高职开设的专业总体不多,口径也相对宽泛。高职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培养学生的能力更综合、更全面,但必须要明确与中职所开专业的对应关系,以便于在中职相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研究设计高职的教学,才能做到在人才培养上的逐级递进。在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衔接的错位必然要反映到课程衔接上。由于专业契合度不高,导致中高职相类似专业教学上的大量重复,造成时间及资源的浪费。据湖南省的有关统计, 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另有学者对上海市同类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教育计划做过比较分

8、析,结果是医学类的相关专业重复率高达70% , 工科类的相关专业重复率也在45% 55%。 可见,现阶段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还没有建立,中高职的衔接仅停留在制度层面。二、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发展脉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家整体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特点,职业教育的体系化发展从此提上了日程,中高职衔接正是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推进而得到发展。(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位在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提法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直至1996

9、年职业教育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提法,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代表了迄今为止国家政策文件中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定位。(二)深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在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方面,从最基本的要求层次结构完整,进而逐步丰富了对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职业教育形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率先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首次提出“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直至2010年

10、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方向,进一步引领中高职衔接的深化和发展。(三)拓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外沿在外沿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以及终身教育与终身学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日益凸显。2005年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自此,终身教育、终身学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重要依据,最早体现在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职业教育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直至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把“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特征

11、提出来,说明我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对经济社会需求的日益重视。三、 国内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体看来,中高职衔接发展至今,还没有进入到课程和能力目标衔接的层面,衔接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选拔方式和学制设计上,而且不同的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分别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一)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模式所谓的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由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职业学院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课程、教学等方面统筹安排、整体设计,在校连续学习五年,毕业时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根据举办学校性质的不同,五

12、年一贯制模式分为中职举办和高职举办两种。中职举办的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江苏部分地区的试点模式,由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要求较高,目前还没有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但是这种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高、生源状况也比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好,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模式适应了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解决了中职学生升学的问题。江苏通过强化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统筹安排文化、专业基础和实训课程,提高五年制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规模上保持两个“大体相当”,即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137万人,招生与在校生数连续6年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职院校在校生数80

13、万人,连续多年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职举办的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由高等职业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这种模式我国从1985年开始试点,规模在持续发展,是我国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主体,以浙江等省的探索为典型代表。但是高职举办的五年一贯制模式正面临挑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管理、学生资助以及教育教学过程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二)中高职分段衔接模式所谓的分段贯通式,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分别开展教学,在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后,经过选拔和认定合格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分段贯通式在有些研究中被

14、称为独立结构模式,根据进入高职阶段的选拔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其中对口升学是主要形式。对口升学是指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3+X”招生考试及推荐入学的方式,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学院学习二至三年,最后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中高职衔接形式。对口升学的学制形式以“3+2”、“3+3”、“4+2”为主,突出特点是强调专业对口衔接,但是并未实现课程层面的衔接,有应试教育的倾向。自主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院校自主选拔的方式,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到3年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自主招生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高职招生的自主权,但是未实现课程的衔接,同时专业对口性差。

15、高考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衔接模式。高考招生模式基本上没有考虑专业对口和课程的衔接。从三种衔接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对口升学是最符合中高职衔接内涵的,但是这种衔接模式在课程衔接和选拔方式上要做更多改进。(三)职业教育园区化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园区化发展主要体现了“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功能多重性、后勤社会化、信息网络化、管理法制化、专业集约化、布局人性化”的特点,形成了职业教育教学链、行业链、利益链的全面融合。天津以海河教育园区为平台,统筹中高职集约化办学,已有5所高职院校、2所中职学校入驻教育园区。山东青岛、湖南长沙、江苏无锡等地的职业教育园区发展也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建立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行业内中高职衔接发展。天津市以行业为依托,建立了10个中高职教学相衔接,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行业职教集团,每个职教集团的学生规模都要在10000人以上。上海、河南等地也相继探索建立了若干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了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区域内中高职衔接发展。天津在市内6区,以城市职业学院为龙头,以各区社区学院为核心,整合区内中职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