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235278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数学运算】(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政能力测试答题技巧,方法论1难度判断法(最后或者放弃抵抗时的做法),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 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 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相对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 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 。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 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 得起的题。由此,总体来说

2、,难题的答案在AB,易题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样确定哪个答案在 A,哪个答案在B呢?一般说来,难得无从下手的答案在A,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易 题中哪个选C,哪个选D呢?一般说来,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的题答案在D,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但 要花较多时间的答案在C。 简而言之,就是最难的题答案常在A,最易的题答案在D。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 容易但费时的答案在C。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一道题的难度呢? 在不同的题中难题和易题的判断标准显然不一样。相对比较容易看出什么是难题和易题的在 数学运算、资料分析、演绎推理等题型上。但在常识判断中,根据研究,常识判断中的难题是题干 比较短小

3、、关键词汇不多的题。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为词语越少,词语之间能够形成逻辑链的可能 性就越小。这样,即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你要是忘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从题干和选项中推知答案 的,这是常识判断的难做之处。相反,那些题干比较长的常识判断,反而容易从词汇之间的逻辑关 系之间找到蛛丝马迹,根据有限信息提示,从而把答案做对。我们来看例子。,方法论1难度判断法(最后或者放弃抵抗时的做法),真题示例1: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

4、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人。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解析】我们先根据难度来判断这道题有多难。如果以很难、难、易、很易为四级的话,估计这道题的难度为“很难”,因为集合区间特别多,达到7个,不管是一一代入验证或是逻辑推理,都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看了之后,发觉这道题的答案和题之间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简直无从下手。这时候,放弃做题是必要的,但放弃答案是不行的。这时候,请果断选择A,对这种牛吃南瓜不知道从哪儿吃起的题,选A的正确率非常高,经权威人员我统计,超过85%。 实际答案:A.,方法论2关联关系法,本方法对数学运算类的题型比较有效,联

5、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例1: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了17圈。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的距离是多少? A、85米 B.90米 C.100米 D.105米 【解析】我们不用做题,就看题干中的数字哪些和答案相关,看能否选出正确答案。看:800,1,17,17。你觉得最可能跟哪个数字有关:85,90,100,105。应当想到,最核心的数

6、字有3个:1,7,800。而速度与路程的关系多为乘法关系,这样,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数是5的有关。可以说A、D都不是答案。在90和100中,哪个更接近答案呢? 因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100(7+1)=800。所以选C。这样,我们就绕过了从题中算出答案的麻烦。 行测都是选择题,有一句经典的话:“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有过场。”从这题里你感觉到了吗?如果没有,再找几个题多感悟感悟,方法论2关联关系法,例2: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米,走了80米后姐姐去追他。姐姐每分钟走60米,姐姐带的小狗每分钟走150米。小狗追上弟弟后又转去找姐姐,碰上了姐姐又转去追弟弟,这样跑来跑去,直到姐弟相遇才

7、停下来。问小狗总共跑了多少米?(08年公务员行测真题) A.600米 B.800米 C.1200米 D.1600米 【解析】这道题有点难,你可能做不起。按一般的参考书的讲法,你可以倒回去验证。这样你会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我想用不着。首先看数字,40,60,150,肯定首要要能整除150,这样就只有两个答案备选,即600和1200。但是,最终答案应该是速度的三者速度的最小公倍数,三者之间关系最密切,答案要是三者的最小公倍数。只有A选项600米才行。这样答案就选A。但在这里边,抛开了一个数80,因为相对于其它三个数,它是另类。 当然,对绝大部分一般水平选手而言,读完题干就感觉有点晕,这时候,请直接放

8、弃抵抗,采用方法论1,秒选A! yes, 你又赢了一次! 懂了吗?现在你来选这道题的答案是哪个? 例3:甲、乙、丙三人沿湖边散步,同时从湖边一固定点出发,甲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乙与丙按逆时针方向行走,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又14分钟遇到丙,再过3又34分钟第二次遇到乙。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3,湖的周长为600米,则丙的速度为:(08年浙江行测真题) A.24米分 B.25米分 C.26米分 D.27米分 你能选出正确答案A吗? 你能说明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吗? 或者还是通过方法论1秒选的?O(_)O哈哈哈,行政能力测试基本题型,数学运算 数图推理 判断推理 资料分析 阅读理解 基本常识,数学运算1容

9、斥原理,容斥原理关键就两个公式: 1. 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AB+AB 2. 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C=ABC+AB+BC+CA-ABC,【例题1】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是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 A.22 B.18 C.28 D.26 【解析】设A=第一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6人),B=第二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4人),显然,A+B=26+24=50; AB=32-4=28,则根据AB=A+B-AB=50-28=22。答案为A。,【例题2】电视台向100人调查前一天收看电

10、视的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问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有多少人? 【解析】设A=看过2频道的人(62),B=看过8频道的人(34),显然,A+B=62+34=96; AB=两个频道都看过的人(11),则根据公式AB= A+B-AB=96-11=85,所以,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人数为100-85=15人。,数学运算2、3做对或做错题问题/植树问题,做对做错题问题:【例题】某次考试有30道判断题,每作对一道题得4分,做错一题倒扣2分,小周共得96分,问他做错了多少道题? A.12 B.4 C.2 D.5 【解析】方法一:假设某人在做题时前面24道题都做对了,这时他

11、应该得到96分,后面还有6道题,如果让这最后6道题的得分为0,即可满足题意.这6道题的得分怎么才能为0分呢?根据规则,只要作对2道题,做错4道题即可,据此我们可知做错的题为4道,作对的题为26道. 方法二:作对一道可得4分,如果每作对反而扣2分,这一正一负差距就变成了6分.30道题全做对可得120分,而现在只得到96分,意味着差距为24分,用246=4即可得到做错的题,所以可知选择B。 植树问题 :总路线长间距(棵距)长棵数。只要知道三个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 出第三个。 【例题1】李大爷在马路边散步,路边均匀的栽着一行树,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第15棵树共用了7分钟,李大爷又向前走了几

12、棵树后就往回走,当他回到第5棵树是共用了30分钟。李大爷步行到第几棵数时就开始往回走? A.第28棵 B.第32棵 C.第33棵 D.第26棵 【解析】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第15棵树共用了7分钟,也即走14个棵距用了7分钟,所以走每个棵距用0.5分钟。当他回到第5棵树时,共用了30分钟,计共走了300.5=60个棵距,所以答案为C。第一棵到第33棵共32个棵距,第33可回到第5棵共28个棵距,32+28=60个棵距。 【例题2】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

13、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 ) A.8500棵 B.12500棵 C.12596棵 D.13000棵 【解析】设两条路共有树苗棵,根据栽树原理,路的总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可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2754-4)4=(-396-4)5(因为2条路共栽4排,所以要减4)解得=13000,即选择D 。,数学运算4、5:和差倍问题 、浓度问题,和差倍问题: 【例题】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解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和乙班图书本书的合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

14、的4倍。乙班160(3+1)=40(本),甲班403=120(本)。 浓度问题: 【例1】(2008年北京市)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 A.20% B.20.6% C.21.2% D.21.4% 【解析】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 (1)浓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浓度问题在行测当中出现次数较少。这类问题的计算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公式是 (2)本题的陷阱条件 “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

15、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抓住了整个过程最为核心的结果“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这个条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因为两杯溶液最终浓度相同,因此整个过程可以等效为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均匀之后,再分开成为400克的一杯和600克的一杯。因此这道题就简单的变成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之后的浓度是多少”这个问题了。 根据浓度计算公式可得,所求浓度为: 如果本题采用题设条件所述的过程来进行计算,将相当繁琐。,数学运算6: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例1】某单位围墙外面的公路围成了边长为300米的正方形,

16、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沿逆时针同时出发,如果甲每分钟走90米,乙每分钟走70米,那么经过( )甲才能看到乙 A.16分40秒 B.16分 C.15分 D.14分40秒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较难的行程问题,其难点在于“甲看到乙”这个条件。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甲看到乙”则是甲与乙在同一边上的时候甲就能看到乙,也就是甲、乙之间的距离小于300米时候甲就能看到乙,其实不然。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甲、乙都来到了这个正方形的某个角旁边,但是不在同一条边上,这个时候虽然甲、乙之间距离很短,但是这时候甲还是不能看到乙。由此看出这道题的难度甲看到乙的时候两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确定的。 【解法】:考虑实际情况,由于甲追乙,而且甲的速度比乙快,因此实际情况下,甲能够看到乙恰好是当甲经过了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之后就能看到乙了。也就是说甲从一个顶点出发,在到某个顶点时,甲就能看到乙了。 题目要求的是甲运动的时间,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