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23412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策略 一、幼小衔接研究的意义 1、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念. 给家长和老师以正确的指导态度和观念。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提高幼小衔接的效果。 2、寻找科学的指导方法和训练策略. 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指导和培养,使大班幼儿作好各方面的准备,缩短适应期。 3、研究小幼教育的系统性,一致性,为教育研究提供素材. 挖掘教育资源,丰富大班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调整和补充,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 二、幼小衔接的原因-为什么衔接 1、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孩子在六岁之前的成长要经过许多的关键期和危机期。三岁入幼儿园时,是一个阶段的转折,出现了第一个危机期或适应期,产生分离

2、焦虑,自我意识已形成。 六岁从幼儿园入小学,又是一个阶段的转折,又出现一个危机期或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孩子既感到自己长大了,在身体、年龄等方面长大了,但在心理上还不很成熟,这就出现了心理上的矛盾,既要独立,又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因此,有时表现出逆反现象。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特点,只要及时的注意,给予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就可以把此现象降到最低。 2、幼儿园到小学的六大断层 (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老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老师,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2)学习方式的断层:幼儿园是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小学则是正规

3、科目学习方式,孩子必须适应集体学习的新形式。 (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需要,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与幼儿园的伙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可,产生新的归属感。 (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老师都对小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习减少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尤其是家长,希望每次考试要得100分,要当班干部等。 (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园的自由,活泼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

4、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这些断层使30%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三、幼小衔接的内容-衔接什么 (一)激发良好愿望,提升学习兴趣: 1、愿望和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各种手段,让孩子知道自己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从内心感到自豪,骄傲,自信,具有上进心,期盼上学和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产生内驱力。并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不要用上学和小学老师恐吓、吓唬孩子。 2、提升学习兴趣: 让学习象游戏一样有趣-在游戏中学习。 在学习中赞美孩子-“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精神奖励为主。 消除学习辛苦的印象-

5、让孩子喜欢学习,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有动力就不觉得辛苦。 让孩子领略学习的成就感-取得成绩得到认可和赞许,会增强自信心、求知欲、满足感,而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的学习素质,即学习的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其实就是学习,观察大自然、人事物。但观察不等于毫无目的,东张西望走马观花,而是落到事物的细微之处,发现事物间的区别、现象、变化,并带着问题去观察。如观察洗手间位置,家长止步线,老师办公室位置,周围同学,街道周边标志物等) 2、专注能力-起到决定作用。要求孩子做事情专注的做10分钟不要三心二意的一小时。家长首先做事情要专心坚持,要与孩子共同专心做一件事情,创设安静环境,避免新奇东

6、西干扰等。 3、记忆能力-整个智力能力的基础。一年级写100个字,认400个字,拼音,课文背诵全靠记忆。记忆又分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和意义记忆(理解后记忆),引导孩子联想记忆,理解记忆,靠方法记忆。 (三)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书中自有黄金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书能培养专注力,增加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以课本知识的学习为主,读书是主要学习手段之一, 培养孩子爱读书:首先家长要爱读书;多与孩子共同读书,作为消遣;选择适合孩子的书,避免大部头书吓倒孩子;让孩子随手可及喜欢的图书;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广泛阅读;和孩子讨论读后感等。 阅读 阅读能帮助幼儿学

7、习。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在家里持续念故事给孩子听。 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使孩子能随意地挑选并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无疑是增进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吸收的良好途径。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或儿歌,这是对幼儿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有力促进。 千万不要在孩子间横向比较,给自己的孩子乱帖标签。看到别的孩子能背20首唐诗而自己的孩子只会5首就说孩子笨,这样的标签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阅读、背诵不是任务。 听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作文优异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这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育是有启发性的。 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接受

8、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 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的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同样的话说了第二遍,第一遍就显的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第三遍第四遍,那么先前说过的就成了大可不必去听不必去记的废话了。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辨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人要对孩子听的习惯负责。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

9、表达 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闷声不想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 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阅读就是孩子自己看书。有些家长认为,亲子阅读就是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给孩子读故事,更不需要让孩子参与阅读。忽视早期阅读与对话、游戏、讨论等社会交往活动的结合,忽视成人对孩子阅读的支持和示范作用。尤其是父亲对幼儿

10、阅读的参与度低。看文字才算阅读,看图画、色彩不算阅读。就儿童的阅读活动而言,早期阅读指的是年幼的孩子,凭借变化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画、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语言讲述,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比如13岁是以图画为主的阅读阶段。早期阅读=识字。家庭的实践中往往把让儿童识字和文学作品学习作为阅读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内容和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与方式,有些托儿所和幼儿园大批地、正规地组织婴幼儿识字是不足取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不是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内容。换言之,早期阅读决不等同于早期识字。识字与阅读的关系是:识字和

11、阅读不可分,不能脱离阅读谈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识字。孩子会识字,但不一定会阅读。有的孩子学会近千汉字,他还是不会阅读。不会阅读就等于没有学会书面语言。有关研究已经表明,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以后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他们往往不会用食指和拇指一页一页地从前往后翻书,而是用手去抓书;他们常常把阅读看成是一件自己力不能及、或者没有意思的事,缺乏阅读兴趣;他们即使认识了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却不能把所有字的意义连贯起来,完成对整个句子意义的理解,表现出阅读理解能力差的问题。阅读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早期阅读的反对派)这一观点,一是忽视早期阅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二是过于

12、强调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忽视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对汉字的伴随学习。早期阅读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目的有偏差。应是培养兴趣和能力,使儿童成为一个自主的阅读者。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成人的阅读榜样;亲子阅读;常去书店;图书选购;创作。 2、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让孩子理解时间。儿童初步的时间观念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如几点该干什么,还有多长时间该干什么等,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时间长度。 让孩子珍惜时间。认识钟表,在规定时间做完规定的功课和工作,提高效率。让孩子知道自己下面要做什么,有计划表或作息时间表,自己掌握。做到先学习后玩。承担因迟到带来的后果。 3、克服孩子粗心的坏习惯 粗心不是习惯问题而是学习能力问题,

13、是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应认真对待和改正。 不要只重视孩子学习上的粗心问题,而忽略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纠正孩子粗心首先要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日常生活中避免粗心的情况,才能养成细心的习惯。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1、养成准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好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准时上床,独立入睡,不轻易改变作息时间。设置闹铃,按时起床;和父母穿衣比赛;坚持早锻炼等。 2、让孩子喜欢吃饭,避免偏食挑食的坏习惯。 3、热爱运动,除单纯的玩耍,还包括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拍球、跳绳等。以次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积极心态;家长要参与孩子游戏,充当孩子的玩伴。 4、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家长

14、起到示范作用,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设立孩子自己专用的物品、空间和抽屉,允许孩子将房间物品弄乱,但要自己收拾打扫整洁;经常要求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物归原处;自己洗手绢袜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 5、自我安全保护: 交通常识(行走,作车,过马路等); 运动时的安全(游戏时,体育活动时,玩耍时); 劳动时的安全(擦黑板、玻璃,用剪子、刀子); 意外发生的安全(陌生人,绑架等) (四)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独立。独立性非常重要,小学生会碰到很多障碍和困难,要独自面对和解决。 常见现象:家长代劳提书包、收拾书包,家长三陪(陪读陪写陪做),家长不陪孩子不会做作业,忘记

15、带书、红领巾等,喂饭,帮忙穿衣服等。 造成原因:家长不放心,不放手,变相的爱变成了溺爱,包办代替太多,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根源是不尊重孩子,没把孩子看作是真正的人。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孩子们生活不独立,而是精神、思想不独立,依赖性强,不会选择和处理任何事情。 2、培养忍受挫折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忍受挫折能使人变的坚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生存能力。 3、增强意志力-坚持性,自制力,规则意识。 自我约束:一件事必须干完,自我控制,不半途而废。 遵守规则:自我不等于自我为中心,无拘无术,而是要遵守纪律、上课规则。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4、培养自信心,勇敢精神等。 5、保证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大声表扬,单独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五)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1、合作精神: 孩子是处于集体之中的社会人,在团队里的个体,时时处处要与人发生关系。只有会合作才会竞争:有事商量,分工协作,关心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并寻求别人帮助。 合作需要宽容:换位思考,对孩子要多说:“如果换做你,你会怎样?”“你要是他,你会怎样?” 2、与人交往: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真诚交往;学会倾听别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3、语言表达能力: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