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_笔记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234057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原理_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传播学原理_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传播学原理_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传播学原理_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传播学原理_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_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_笔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原理笔记第一章 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

2、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

3、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因为“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表述。即信息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它普遍存在在于整个自然界之中。因此: ?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

4、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人类传播”。 “传播的定义似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然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信息与传播的关系:信息与传播是一种内容和形式,材料和运动的关系,它们各为表里,不可分割。 2、传播的类型 (1)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此种分法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传播的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各手段的传播方式。 优点:简明扼要 缺点:大

5、笼统 (2)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此种分法着眼于传播者的范围、规模。 自我传播: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以及发泄、陶醉等均是自我传播。基本上可以说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属于自我传播的范围。因此,自我传播属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人际传播:是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基本要求是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内外进行的,非组织目的的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组织传播的规模大于人际传播,它与后者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传播活动都是有组织目的的。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这种

6、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快速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化、电子化、受众非个性化。它是社会化的传播。 优点:快、广、多、好 缺点:反馈不及时 不充分 不直接 各类传播的特点:“三化”传者职业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受众个性化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手段(媒介) 人自身(谈话、表情等) 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 机械化、电子化 媒介 规模 少数人 特定、较多人数 不特定、多数人 空间 小 中 大 周期 不规则 较规则 规则 有色 随时交替 有所规定 固定 反馈 灵活 有点困难 十分困难 信息(表达) 不规范 较规范 规范 3、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

7、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传播学三大分支: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 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趋势。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第二章 传播媒介论 1、传播媒介 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即是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书籍等。传播规模大,以职业化的传播机构为单位的媒介称为大众传播媒

8、介。 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实体是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报道活动的大众传播媒介即新闻媒介,它包括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电视等。 2、麦克卢汉媒介分析理论 麦克卢汉研究媒介本身及其社会行为,提出以下论说: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氏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麦氏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视力听力的延伸。他的媒介概念,不仅包括传播的技术硬件,还包括具有社会情感的软件。他认为,所有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

9、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B、媒介既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及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工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总之,在麦氏看

10、来,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秘。 C、“热媒介”与“冷媒介” 这是麦氏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他提出: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

11、经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D、地球村 这是麦工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为一个小村庄。“村民”即人类互相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极为方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游离于地球村之外。 对麦氏理论的评价 首先,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不尽相同。他不仅仅拘泥于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把媒介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作媒介。

12、这确实拓宽了人们的思路,特别是强调指出了长期以来忽视媒介,技术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的偏向,功不可设。 其次,也不能不看到,麦氏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视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性。这就走向了技术决定论的论调。再次,麦氏晦涩的文风引起很大争议。他极力贬代印刷媒介那种直线的、逻辑的表达方式,而采用一种跳跃的,不连贯的方式协作,使观点变得难以捉摸。而且,他的学术态度有点故弄玄虚,发出的信息存在许多不确实性。因此,不少学者批评他的理论欠周密、缺乏客观性。 最后,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微词颇多。很多人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实用。 3、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13、 (1) 报纸 ?定义:以刊载新闻、评论、副刊以及广告为主的,面向公众的定期并连续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报纸传播的特点: A、报纸是视觉媒介。报纸通过印刷在平面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符号传递信息,是利用视觉供人阅读的。这是报纸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媒介最明显的特点。 B、报纸的保存性强。由于报纸是印刷在纸张上的“白纸黑字”,固定,持久,所以可以长期保存。 C、报纸的选择权性强。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顺序、对象、时间等。 D、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报纸利用其特点,增加新闻的深度,便于刊登新闻背景分析,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 E、报纸的时效性差。由于其出版方式而导致周期较长

14、,影响了时效性。除此之外,报纸主要借助文字传播,因此要求读者必须有文化,因而限制了读本范围,感染力也较广播、电视等弱。 (2)广播 ?定义:广义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信息工具,即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 狭义仅指声音广播。 ?广播传播的特点: A、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利用声音符号,诉诸于人们的听觉 ,传播信息。 B、广播的时效性强,广播利用电波传送信息,其传送速度是其他载体所不能比拟的。与报纸相比,其制作、传输、接收简单、环节少,因此其时效性强。 C、广播的影响面广。广播不受时间、空间、听众阶层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D、广播的保存性弱,选择性弱。由声音转瞬即逝

15、的特点,听众对广播的内容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抽象、艰深、内在逻辑关系复杂的事实及一些理论和技术性强的内容。广播按顺序播出也导致其不可选择。 (3)电视 ?定义:指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及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 ?电视传播的特点 A、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电视传播的渠道有两个,即视觉和听觉 ,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传播媒介的区别,也奠定了电视优势的基础。 B、电视适合再现形象、现场、过程。电视的首要特点,即“声像并茂”、“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现场感和过程感。 C、电视的时效性强,保存性差,选择性差。 专题1 媒介控制论 一、“把关人”理论 1、“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2、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