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23292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监控量测方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二阶段)顶管工程监控量测方案编制: 审核: 批准: 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2014年8月目 录1.工程概况12.监测目的23.设计基本原则44.设计依据55.监测项目内容66.测点布设与观测方法77.监测工作布置98.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119.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1310.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16 1.工程概况1.1工程简况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属于市政项目,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补充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进一步减少城区污水对县城水体的污染,使流域生态与旅游环境得到改善,环境效益明显,建设本项目是

2、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提升城市形象,维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工程顶管项目,起点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东门对面),终点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管道全长290m,管径DN3000,全段设置两个工作井(建议中间设置一个接收井能把顶管机机头取出来)。顶管坑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的维护体系,高压旋喷桩止水幕体系,逆作法施工。工作坑平面内径尺寸为9.5m,深15m,顶部设置1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工作坑内部设置内衬。1.2沿线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顶管沿红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门口对面)、两次横穿红塔大道、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布置,沿线穿越的建构筑物:主要穿越段处于城市边缘山边,无

3、建筑物和地下管线。1.3地质、水文条件根据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施工图设计阶段)本工程范围内的土层由粉质粘土、砂砾土组成。干管顶进主要穿越第层含砾粉质粘土和第层砂板岩层,顶管终点段局部遇及-1粉质粘土。第层填土,灰黄色,又粉质粘土组成,较为松软第层含砾粉质土:灰黄色、灰白色,可-硬塑,含5%角砾第-1粉质粘土:灰黄、灰红色,可塑第层砂板岩:灰黄色,强-中等风化。场地类别为类,各土层承载力等指标见下:土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沉井井壁与土体间的摩擦阻力值(kpa)含砾粉质粘土18035-1粉质粘土16025砂板岩330/1.4水文条件地下水由浅部土层中

4、的潜水和深部粉(砂)性土层中的承压(微承压)水组成,地下潜水位埋深为3.68.1m(高程1.454.18m),受潮汐、降水量、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微承压水主要为32层微承压水,微承压水位一般低于潜水位,年呈周期性变化。2. 监测目的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由于土体力学的模糊性及基坑开挖、支护技术的复杂性,在基坑开挖及基础、坑边坡土体在荷载的情况下,产生的变形难以直观判断。而这种形变,极可能危及坑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

5、对马路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 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影响的目的;3) 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3. 设计基本原则1) 系统性原则l 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l 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

6、l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l 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2) 可靠性原则l 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l 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l 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3) 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l 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l 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4) 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l 对沿线道路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l 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l 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

7、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5) 与施工相结合原则l 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l 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6) 经济合理原则l 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l 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l 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4. 设计依据l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l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l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8、99;l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l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l 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l 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5. 监测项目内容1、现场道路沉降位移监测2、基坑支护沉降位移监测监测项目简介表 监测项目位置或监测对象监测精度监测仪器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圈梁顶部2全站仪基坑顶部沉降圈梁顶部1.5mm水准仪周边道路沉降道路路面1.5mm水准仪周边道路水平位移道路路面2全站仪这个项目没有做就不要写,写了就得有监测数据。如因设计变更或其他原因需增加其他监测内容,另行补充编制监测方案。以上项目是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形、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

9、及时处理监测结果,向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6. 测点布设、观测方法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6.1 垂直位移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这些高程基准点与施工用高程控制点联测,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基准网按照国家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下表:精密水准测量的主

10、要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DS1因瓦尺往返测各一次4或1.012注: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外业观测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标称精度:0.4mm/km,读数精度为0.1mm。你没有这个仪器写进方案中就要你报资质,你哪里去找啊?写苏一光DS05就可以了。1) 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及配套因瓦尺,这些东西也要修改。别胡乱夸大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

11、制定如下。l 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l 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铟钢尺进行全面检验。l 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l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l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仪器等级视距视线长度20m以上视线长度20m以下因瓦铟钢尺DS150m1.0m3.0m0.5m0.3ml 测站观测限差见下表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0.4mm0.6mm3.0mm1.0mml 两次观测高差超限

12、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l 垂直位移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内业计算采用EXCEL进行简易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6.2 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6.3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在某条

13、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 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采用索佳SET220K全站仪来测试。你有这个仪器吗?7. 监测工作布置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桩基施工的区域、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匹配;同时参照围护桩位置、附属结构位置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主要为了解变形的范围、幅度、方向,从而对顶管工程信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基坑环境安全提供全面、准确

14、、及时的监测信息。设计各监测项目布点情况如下:7.1 基坑顶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拟在基坑圈梁上布设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每个基坑计划分别布设4个测点,编号Ji (i为点编号)。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顶部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7.2 顶管范围的道路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对临近顶管的道路进行沉降变形监测,每隔30米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计划共布设9点,编号Di (i为点编号)。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图在哪里?最好是搞插图,附图不好对照说明。点位编号必须与实际操作一致。还有该方案主要针对你们顶管和顶管井来写的,没有包含整个工程的内容,必须要包括。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红塔大道稳定的路面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8. 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8.1 监测初始值测定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施工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8.2 监测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