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231673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252 大小:8.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_第1页
第1页 / 共252页
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_第2页
第2页 / 共252页
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_第3页
第3页 / 共252页
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_第4页
第4页 / 共252页
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_第5页
第5页 / 共2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中考语文复习(河南)语文知识梳理课件: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2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文部分,之,古诗词篇目,1 观沧海,2 次北固山下,3 钱塘湖春行,4 天净沙秋思,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 夜雨寄北,7 泊秦淮,8 浣溪沙,9 望岳,10 春望,11 使至塞上,1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3 赤壁,14 过零丁洋,15 水调歌头,16 山坡羊潼关怀古,17 饮酒(其五),18 行路难(其一),古诗词篇目,1 观沧海,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未考查;RJ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SJ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上册第30课。,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2、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考点梳理,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作者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写出了他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与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感情基调苍凉慷慨,悲壮激昂。,重点字句赏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赏析:诗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3、,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赏析:诗句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描绘出初见大海时海面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的辽阔、苍茫的景象。 炼字:“何”字在句中是“多么”的意思。一个“何”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作者面对大海苍茫、动荡的景象时的惊奇与赞美之情。,3.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赏析:(描绘画面)(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作者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炼字:“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4、,也写出了作者面对大海苍茫、动荡的景象时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作者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作者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要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炼字:“若”字在句中是“好像”的意思。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主观感受),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备战演练,1.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分析其作用。(3分) _ _ _ _,(高

5、耸挺立的山岛上,)高高低低的树木丛杂生长,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1分)写树木和野草,展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勃,(1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1分)(共3分),答案,2. (2013乌鲁木齐改编)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分)_ _ _,3. (RJ版课后题变式)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通过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3分)_ _ _,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意思对即可。2分

6、),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1分) 虚景:日月星辰等。(1分)表现了诗人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形象。(1分)(共3分),答案,2 次北固山下,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考查次(2015),古诗文默写考查2次(2009、2014);RJ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SJ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王 湾,考点梳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船于江苏镇江

7、北固山下,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主题思想: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重点字句赏析: 1.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赏析:诗句对偶点题,“青山”与“绿水”互文见义,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暗含诗人羁旅漂泊之感。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描绘画面)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之上。 (修辞手法)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

8、了船上所见景象。上句“平”“阔”两字,写出了江面的浩渺;下句“正”“悬”两字,写出了船帆的安稳,非常富于表现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炼字:“悬”指的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在这里,写出了此时的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只有这样帆才能够“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诗句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以及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入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

9、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炼字:“生”与“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序交替的壮丽景象,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其中“生”字赋予“海日”以人的情态,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给人以积极乐观的鼓舞力量;“入”字赋予“江春”以人的情态,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同样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也蕴含了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诗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诗人即景生情,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遥应首联,使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备战演练,1. (2015河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10、思想感情?(1分)_,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1分),2. (2015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_ _ _ _ _,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1分)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2分)(共3分),答案,3. (2013襄阳)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_ _ _ _,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

11、传递家书,(1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共2分) 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1分)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1分)(共2分),答案,3 钱塘湖春行,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未考查;RJ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SJ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YW版九年级下册第25课。,白居易,考点梳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长庆三

12、年或四年(823年或824年)春,作者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重点字句赏析: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内容分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等动物的变化,写出了充满活力的早春景色,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诗句中的“争”“啄”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几处”对“谁家”,“早莺

13、”对“新燕”,“争”对“啄”,“暖树”对“春泥”,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读来朗朗上口。 (描绘画面)(钱塘湖畔,初春的太阳暖洋洋的)只见几处早来的黄莺鸣声啾啾,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哪家新到的燕子飞来飞去衔了春泥筑巢。,炼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飞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细腻地写出了燕子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作者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作者对早春钱塘湖盛景的喜爱之情。“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恰切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