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31015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经济学的基础和与社会学的关系 兼评剩余价值观 黄景春提要:商品都是一分为三的结构,包括物理内涵、精神内涵和由物理和文化共同构成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材质构成商品的基础内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构成商品的上层结构。商品就是人的对象物、异化物,商品建立起经济学体系,经济学是包括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的科学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人与物是对称的关系,通过人的视角建立起社会学的体系,通过物的视角建立起经济学的体系,社会学与经济学也必然是对称的关系。当社会发育不成熟,历史似乎是物质生产一元论时,经济学也只能是对物理物质产品的关注。当文化生产登上历史舞台,历史是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双轨制,经济学也必然是包

2、括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学说。由商品所构成的社会经济体其完整的体系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四环节论,而是六环节论,其中市场机制必须接受管理的制约。西方的自由市场绝对化理论仅是商品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学术总结。关键词:交换价值 塔式结构 运动的台阶性 对称关系 历史双轨制 经济体六环节一、导入社会演化论的逻辑推演发现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存在必然联系,本文就是通过社会演化论的分析来探讨经济学。正如经济学的逻辑原点是从一个最普通、最简单、最抽象的“商品”开始,社会演化的逻辑原点是从一个最普通、最简单、最抽象的“人”开始。人演化为社会的6种实践方式,6种实践方式演化出48个社会基本范畴,社会基本范畴归结为生产、消

3、费、交换、分配、管理、组织6个经济环节,从而转化为经济体。社会经济体再次收缩为产品(商品),使社会学领域的逻辑体系推演到经济学的领域。从人开始到产品结束,人=物,人与物是对称的关系,社会学等同于经济学,社会学与经济学建立了对称的通道。如果把社会演化论以一个简略的模型来展示,那么,它就是以下所示:物质运动 物质人 人的运动生活方式 物质消费过程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过程产品人文化运动 文化精神 精神运动反映方式 文化消费过程认知方式 文化生产过程人之关系 人之关系运动社会关系运动 价值交往方式 交换分配过程规范方式 规范管理过程 当我们在把具体内容去除,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社会演化的哲学模型:社会演化

4、的逻辑推演及其模型展示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对称的本体存在,人=物,人与物是认知社会的对称视角,人的社会学等同于物的经济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也是完全对称的关系。这种对称关系通过社会演化可以使对社会的观察同时存在6个视角:人=社会有机体=国家=实践=社会经济体=物它们可以成为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论述依据,所以对文化或文明的界定就有6个视角来解释,以至于人们对文化或文明的论述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人是社会对称的一端,人是主体,人的视角是社会的永恒主题,人性、人权、人本主义都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论述。人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从人的生物有机体性引申出来,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从社会的自然性一面、社会基础性

5、的一面来看待社会,它剥离了社会性的本质,所以从有机体出发引申出来对社会文化文明的认知和从社会性上认知社会文化文明是存在本质差异。国家也是人的演化的延伸,但国家是对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认知,国家是阶级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当社会演化进入到阶级社会阶段,社会整体才被视为国家,国家才成为社会的一个视角。在氏族社会阶段,图腾先于国家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社会基本单位,在未来历史阶段,人类的另一个整体社会单位必将取代国家而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国家也是一个组织单位,它既是人的集合,也是物的集合。国家的阶级性是属人的一面,国家的经济性是属物的一面,阶级性体现经济等级,经济性体现阶级等级。实践视角是一个动态视角,是从运

6、动属性中去观察社会的视角。实践是社会运动的统称,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是通过社会化形式化来展现的。实践树立了社会发展的基准原则,即自然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实践原则展现和转化为社会运动的其他十七个原则。实践视角的重要性体现在社会演化论的两个表格上(以下将引用),社会实践必然导致社会内容的垄断集中和社会形式的空洞化。社会经济体是社会整体经济性的分析,它是社会物的视角,是对人的演化的异化,人的演化必然会走向他的反面物的演化。社会的经济属性使得社会运动也建立起数学语言的基础,数学是宇宙的语言,宇宙内部的五大运动都必然的而且是唯一的归化为数学语言。社会运动正是通过经济学来表达自己的运动语言。社会经济体的发生

7、是社会演化发生学的一部分,社会经济体的发育成熟是社会发展阶段性成熟的体现。社会物是社会经济体的归宿,或者说社会经济体是社会物的展现。社会发展从对象物到剩余物,唯有出现剩余物,才发展出经济学,所以经济学只能出现在阶级社会阶段。社会物是人的对立面和异化形式,所以也就成为人的镜子人的社会形式、性质、特征都体现在社会物的形式、性质、特征之上。社会运动不但是由人的运动所决定的,社会物的运动也极大的反作用于社会和人之身上。社会物的组织、结构、性状必然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的组织、结构、性状,物是人的异化,但物与人是在异化循环中统一平衡的。通过社会模型和6个视角的对等关系,我们可以判定,人与物是执社会两端之牛耳,

8、中间再延伸出其他四个视角,人与物的对称关系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人的关系对照于物的关系,人的关系引申出社会学,物的关系引申出经济学,社会学对照于经济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也是对称的关系。人与物的对称关系在整个社会演化中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在现实的家族传递中,这种关系可以表述为:家族的传递: 祖辈 父辈 子辈 孙辈 财产的继承: 物质 物质 物质 物质 家族的传递不是祖辈父辈子辈孙辈,而是祖辈财产父辈,然后父辈财产子辈及子辈财产孙辈,家族的传递必须借助于财产(社会物)才延续家族的命运,因为家族不仅仅是指人口的数量,它是一个社会单位,是一个社会文明单位的整体,财产(包括物质和文化)代表着社会文明的中介

9、。即使是一个家族贫困如洗,它仍然存在着社会文明的中介,存在着精神传统的中介。家族的传递必须是借助于社会物的中介作用才得以延续的。同理,家族的财产或社会文明的传递也是指代一个社会整体单位,它们必须借助于家族的力量才确保文明或文化传统的延续。由此可知,现如今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传承政策采取指定某一人为传承人是不够的,某些非物质文化仍然可能会断续。如果我们把家族或个人的传递扩展开来,就整个社会来看,世代更替和景物变迁也是互为中介,各自指代着人和物的力量来展现社会变迁的:社会发展: 世代更替 世代更替 世代更替 世代更替 社会变迁: 景物变迁 景物变迁 景物变迁 景物变迁社会发展本身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

10、因素,世代更替借助于物的因素,景物变迁又反过来反作用于人的因素,人与物在互动中实现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形式化过程。如果我们联系社会演化论的推演,就可以断定,当时代更替作运动状态进行时,是以景物变迁的静止状态为基础的,反之也然。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世代更替在进行社会化过程时,是以景物变迁的形式化为基础,同样反之也然。第二层次是在物质文明中发生的。这是把人与物的关系视作为物质文明内部的关系,是一种狭义的人与物的关系。社会演化论推演了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演化,人口生产是生活方式的内涵,物质生产是生产方式的内涵,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生产再生产的关系,正好验证了人与物的关系的狭义本质。生活方式: 人

11、口生产 人口生产 人口生产 人口生产 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 在这里,人转化为人口,把抽象的一般化的人转化为物理表型的人。物转化为物质产品,把抽象的一般化的物,转化为物理化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产品。人口与物质产品构成社会的物质文明,人与物的关系代表了物质文明在社会中的演化。所以,人口生产不能孤立认定为人口主体的自我增殖过程,人口生产必须要有物质生产作保障。反过来,物质生产反作用于人口生产,人口生产以物质生产为条件作运动,物质生产以人口生产为条件作运动,它们之间是互为动态或静态的关系,或者说是互为社会化形式化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执社会模型两端的最一般的关系,把它转化

12、为人口与物质产品的关系仅代表了社会内部物质文明的内容,它被狭隘化了。所以就有了第三层的含义,一个完整结构的人与物关系的含义: 人: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物质文明 物: 物质 物质 物质 物质 人格: 价值 价值 价值 价值 精神文明 物: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在这个图里,人口代表人自主本质的物理肉身演化,物质代表人自主本质的物理外化,价值代表人自主本质的精神演化,文化代表人自主本质的精神外化。但是,精神的主体是人格不是人,这在哲学上非常重要,没有把人与人格主体区分开是包括马克思在内许多学者的弊病,如此他们推导不出精神领域的存在!人口与价值是人本质的东西,属于人的一端;物质与文化是人本质外化的东西,属于物的一端,人与物的关系包括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内容。它们之间的互为条件、互为演化,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部之间的互为条件互为演化,也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互为条件互为演化。如果我们再加入人与物关系的制度文明内容,人与物之间关系就更加清晰: 人口生存过程 物质消费过程 人口发展过程 物质生产过程 人 价值发生过程 文化消费过程 物 价值传承过程 文化生产过程 竞争协作过程 交换分配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