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230183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三讲(王小波)(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本书里面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大学语文第三讲 罗海燕 2013.10.16 ,本课主要内容,一、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二、王小波作品及评论 三、文章内容 四、文章主题自由 五、课文赏析 六、艺术特色 七、王小波语录 八、思考题,一、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l968年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1984-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

2、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自称师承穆旦(查良铮)。,(二)写作背景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共青团中央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青年自愿垦荒队。 60年代中期,中国再度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全国积压的待分配就业的初、高中学生已达一千多万。就在这年年底,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从此,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抱着极大的革命热

3、情,投身于中国幅员广阔的农村和边疆。,“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但是“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1977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 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二、王小波作品及评论,(一)代表作 1、小说: 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2、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3、随笔: 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

4、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二)关于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评论,王小波随笔以其所坚持的理性、自由的文化立场和活泼生动的文风,而在90年代颇受关注。他的短文更近于“杂文”,“问题意识”很强,往往针对具体的文化思想问题进行写作,并在戏噱笑骂之中表现自己的态度。他的思路十分独特,往往通过一个故事或个人的有趣经历,进入到对于问题的讨论,并随时机敏而生动地插入对相关问题的评点与论述。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三、文章内容,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的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 在一般的印象中,猪应该是属于最温顺

5、的动物之一,然而即使是这种最没有反抗性的动物,在外在环境无比恶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只特立独行的异类,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这潇洒、特立独行的“一个”,“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总是到处游逛,喜欢模仿各种声音,它也因此被扣上破坏生产的罪名而遭到围剿,最终它义无反顾地逃出了这种被设置的生活,成了一只野猪。,四、文章主题自由,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在作品中反映的主题是对自由的追求。,陈寅恪,顾 准,王小波

6、,自由知识分子谱系,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文革为背景。文革在王小波的笔下,往往是一种“极端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的精神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形成了普遍性的孤独、封闭、愚昧,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极端世界中,对环境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反而造就了更加动人的力量。,(一) “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 “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生活的设置,(二)文章的意义: 一种人生境况的揭示 从人生根本、从人生观本质处产生的思考 将个人与人类命运大势结合起来的思考,五、课文赏析,(一)“猪”的分析 1.早被论定的猪的

7、“本质”胡吃闷睡、少心没肺、任人宰割、供人啖食 2.王小波笔下之猪不同于流俗、不宥于成规的“反潮流”者,敢于狂奔,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二)猪的境遇的喻义象征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 “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 “而我们浑然不觉,安然处之。”,(三)文中“猪”、“我”及时代特点 “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没有什么消遣。”,六、艺术特色,(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1、“猪”和“人”对比 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

8、么无力。 2、“对生活作种种设置”和“自由地生活和存在”的对比 我们已经习惯于设置别人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索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二)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用现实主义的姿态讲述荒诞主义内容的叙事风格。,王小波特别强调写作的“有趣”,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一些北京口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七、王小波语录,“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

9、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八、思考题,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