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25757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立足创新 成就课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数学老师要积极探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实践,体验快乐、成功与创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因素,营造创新课堂,多方面、多层次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

2、导过程,我利用电脑课件创设故事情境,放映一位农民伯伯在一块梯形的菜地上除草的情境。问:“你们想知道这块地的哪些知识?”同学们纷纷举手:这块地能收多少千克的菜?这些菜能卖多少钱?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学们想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块地能收多少菜,能卖多少钱都与这块地的什么有关系?怎样计算这块菜地的面积?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样,就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我想知道”到“想怎样解决”,使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内部动力。二、多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法的指导,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

3、学会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有些问题无法用习惯性的思路去思考,这时就必须另辟新路,引导学生从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方法的思维中,而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1、一题多练,培养直觉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是指对感性经验和已知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的一种思维。因为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也是发明创造的先决条件,在创造发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经常设计一题多练的题目训练,不仅是了解学生对所教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好方法。如:在教完

4、整数部分的文字式题后,我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关系式:和6。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进行编文字题练习,并列出算式,学生分别编出两步、三步计算的文字题。两步:5与23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列式:(523)6三步:4乘8加上12所得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列式:(8412)6紧接着,我又进一步问:为什么得出的算式都需要加括号,不加可以吗?为什么?使学生加深对小括号的理解。上课经常设计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起到复习巩固作用,而且也可以把新旧知识连成一串,教给学生以更好的学习方法。2、一题多向,培养想象思维。想象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契机。善于想象,往往是创新的前提。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的渠

5、道解决问题,培养想象思维。因为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有利于学生认识新的事物产生的设想。如: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示2.70.3( )时,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原式变为273;也联想到把2.7与0.3同时看作含有米作单位的数,化成用厘米作单位,2.7米是270厘米,0.3米是30厘米,原式变为27030。最后联想到根据整数的除法法则,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知,学生掌握了联想的思考方法,发展了想象思维

6、,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活跃。3、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经常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练习,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逐渐养成他们多侧面、多角度的认识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完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不只两种解法的题目让学生发散思维。“红旗大队用5辆车运菜,每辆每次可运240公斤,7次可运多少公斤?”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想出了四种不同的解法。先求5辆7次运菜的重量,如果要在一次是完成需几辆车,再求共运多少公斤?列式:240(57);先求5辆车一次运多少,再求7次共运多少公斤?列式:24057;先求出一辆7次可运多少,再求5辆7次可运多少公斤?列式:24075;

7、先求5辆汽车7次运的重量如果只用一辆需几次,再求共运多少公斤?列式:240(75)。最后比较判断第二种方法最佳,可用口算。学生在上课时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适合时宜地加以鼓励、引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课堂中,学生能大胆质疑,提出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他们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不管学生质疑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愉快地接受教育,从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教

8、学中,教师应营造质疑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学完“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后的练习课上,有几位学生提出还有不同的解法,我鼓励他们说出来让大家参与。两位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但比较聪明的学生通过操作后提出:把圆柱体表面积剪接成大长方形,即:S表2r(h+r)。学生哄堂大笑,我也被问住了,一时也难以断定这两种方法是不是正确,但还是在课堂上表扬了这几位同学的认真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并要求他们当堂把这两种解法的推导过程教给老师。看着他们认真讲解的神情及思路的新奇,内心大为震憾。其余学生看到他们的表现,既能教同学,还能教老师,都大感兴趣。从那以后,只要他们一有机会,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后

9、,都会争先恐后,争相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思路与看法。由于他们的带动,其他的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创造力也越来越丰富。三、多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法的指导,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有些问题无法用习惯性的思路去思考,这时就必须另辟新路,引导学生从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方法的思维中,而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1、一题多练,培养直觉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是指对感性经验和已知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的一种思维。因为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也是发明创造的先决条件,在创造发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0、。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经常设计一题多练的题目训练,不仅是了解学生对所教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好方法。如:在教完整数部分的文字式题后,我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关系式:和6。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进行编文字题练习,并列出算式,学生分别编出两步、三步计算的文字题。两步:5与23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列式:(523)6三步:4乘8加上12所得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列式:(8412)6紧接着,我又进一步问:为什么得出的算式都需要加括号,不加可以吗?为什么?使学生加深对小括号的理解。上课经常设计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

11、的掌握,起到复习巩固作用,而且也可以把新旧知识连成一串,教给学生以更好的学习方法。2、一题多向,培养想象思维。想象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契机。善于想象,往往是创新的前提。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的渠道解决问题,培养想象思维。因为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有利于学生认识新的事物产生的设想。如: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示2.70.3( )时,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原式变为273;也联想到把2.7与0.3同时看作含有米作

12、单位的数,化成用厘米作单位,2.7米是270厘米,0.3米是30厘米,原式变为27030。最后联想到根据整数的除法法则,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知,学生掌握了联想的思考方法,发展了想象思维,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活跃。3、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经常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练习,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逐渐养成他们多侧面、多角度的认识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完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不只两种解法的题目让学生发散思维。“红旗大队用5辆车运菜,每辆每次可运240公斤,7次可运多少公斤?”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想出了四种不同的解法。先求5辆7次运菜的重量,如果要在一次是

13、完成需几辆车,再求共运多少公斤?列式:240(57);先求5辆车一次运多少,再求7次共运多少公斤?列式:24057;先求出一辆7次可运多少,再求5辆7次可运多少公斤?列式:24075;先求5辆汽车7次运的重量如果只用一辆需几次,再求共运多少公斤?列式:240(75)。最后比较判断第二种方法最佳,可用口算。学生在上课时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适合时宜地加以鼓励、引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总之,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校教学都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都把是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新旧教学任务观的重要区别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14、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对于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奇特、新颖的想法和意见,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要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积极思考,产生探求强烈的创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初探【内容摘要】学生提问、提问什么,如何问、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问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要鼓励多问,提高问什么,如何对学生

15、进行问的引导,问题要问出点子,要问到关键,这样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提问、怎样解决问题,是问题的最重要归宿,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多渠道去解决学生的疑问,古人有云:“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其惑也,”最好引导学生能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培养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能真正的吻合我们现代的教育,当学生进入社会各行业时,才能很好地发挥出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就围绕阐述进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关键词】学生 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应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素质。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