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225411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8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3)(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5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1(201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韧,可制弓箭。周礼考工记中说,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其中的柘木又名桑柘木,即文中的山桑)衔芦鸿(口衔芦草的大雁。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

2、缯缴焉。”)麻衣(旧时平民所穿的麻布衣,与锦衣相对。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饰是有严格规定的,包括衣服的材质、颜色、纹饰、样式和长短等。从材质而言,地位高贵者穿绫罗绸缎,无身份地位的黎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就算是举子,在没有通过进士考试获得功名前,一般也身着麻织物衣服。所以王琦说:“唐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苎葛之类。”)黑肥(谓麻衣肮脏宽大。古人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服颜色是有规定的,唐代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对民间衣服颜色,旧唐书舆服志是这样描绘的:“贵贱异等,杂用五色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皂”即“黑”。一说此处应为“黑帊”,

3、即平民所戴的黑色头巾)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窘)枯荣(草木的盛衰。比喻人的得志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看即(随即,转眼)烟濛濛(形容柳叶初生,一片嫩绿,看起来像轻烟笼罩一般)首联表面上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的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折桂。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是京都,要射落的“鸿”是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然而,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进士”考试。

4、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诗人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颔联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抒发。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的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以麻衣冲风、饮酒高歌的洒脱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强烈愤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态、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麻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

5、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如立眼前。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他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尾联的描写。尾联寄情于景,通过描写杨柳的变化发出诗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冬天西去长安求仕,并在第二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全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紧

6、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的声音渲染。诗人抒发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

7、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不正确。诗中“穷”意为困窘,即感到压抑,理想不能实现,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贫困。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解析答题时,首先要借助意象把握诗句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考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诗歌最后两句写景:虽然当时天气寒冷,北风强劲,但诗人坚信,用不了多久,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眼前的枯柳终会长出柔嫩的枝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

8、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2(201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草书(说文解字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帖得示帖等帖,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帖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陆游精通书法,尤擅长草书,其行草作品怀成都十韵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9、磊落(多而错杂的样子)五兵(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此处借指用兵韬略)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槊(中国古代冷兵器,形状类似枪、矛,但槊锋刃具有明显的破甲棱,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是重型骑兵武器)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须臾(片刻,一会儿)烟尘清(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消失,比喻战斗结束)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陆游52岁,在成都范成大幕府。诗人精通书法,尤擅长草书。于是诗人由醉中作草书,联想到用兵,实为妙哉!首联两句便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

10、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令读者也忍不住为之抱不平。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颔联两句是以书前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颈联两句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尾联两句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军队凯旋后设宴庆功的场面。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

11、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澄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吟哦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爱国热情。因此,读者欣赏这首关于草书描写的诗的时候,要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

12、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解析分析“酒”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第一次出现“酒”是在第二联,从“酒为旗鼓”“势从天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这里把“酒”比作“旗鼓”,为下文作书积蓄了气势。第二次出现“酒”是在第四联,“须臾收卷复把酒”,诗人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太平,感觉酣畅淋漓,显得踌躇满志。答案第一个

13、“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3(201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相传它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故后人用

14、“精卫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尔(你)青(黑色)磊磊(众多委积貌)但得(只要能够)枯池(干涸的池塘)何所为(即“所为何”,能够做什么,怎么办)口穿(口被磨穿)岂(难道不是,表反问)诗歌一、二句的意思是,精卫啊,谁教你去填海?看那海边堆了那么多的黑色石子!作者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引发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表达了对精卫辛劳填海的赞叹。三、四句的意思是,你只想让海水枯干,那海水干了以后,海中的鱼龙又怎么生存呢?作者设想,如果有一天海水枯干,那么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五、六句的意思是,你衔着石子和树枝投海,山中的石子被你衔空,草木也都没有了全枝,看,你的嘴都被磨穿了。七、

15、八句的意思是,你一天到晚在树头和海里飞来飞去,木石衔了扔,扔了又衔,成年累月地往复飞翔,从不停息。飞得多了,羽翼折断经常掉下来坠落水里。五到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精卫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最后一句中的“我”和“子”可以有不同理解。“我”既可理解为精卫,也可理解为作者;“子”既可理解为“子孙后代”,也可理解为“你(精卫)”。如果“我”理解为精卫,那最后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如果“我”理解为作者,这两句诗则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作者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