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11767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美&amp#183;发现美&amp#183;创造美.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深圳市田东中学 王佩伟初中一年级美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教学案例的启示一、 教学案例教学背景: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体现出时代的文明和发展轨迹。在中国,原始时代的利用泥土制作的彩陶,商代利用铜和木材的制作的青铜器、漆器等;在西方,天然的石才成为希腊雕刻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这一切都说明了材质与艺术的密切关系。现成物体被当着艺术表现的材料运用于现代艺术,可从绘画大师毕加索谈起。毕加索将废弃的自行车车座、车把组合成公牛头。之后,材料被艺术家当作表现思想的媒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自然界,纤维、竹木、石子、贝壳、金属、塑料等都向我

2、们提供了关于颜色、图案、形状、肌理、质感等方面的素材。同时,各种材质又具有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冷与暖等属性。因此,材料具有触觉和视觉的双重功能。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实践与探索空间。美术教师就抓住这个契机,以材质与肌理为突破点尝试采用实践式教学模式进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应用的课堂教学。基本过程:课前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广泛收集不同质地材料,并带到课堂上。在发挥材质与肌理的效果前提下,构思作品。之后进行制作和实验。最后,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与体验,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经验。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片段一:试验课题山水薛夼同学想做一个具有水墨韵味的壁挂。实验一

3、:选择通常用的黑色、白色垃圾袋,进行裁切、粘合。结果因为粘合技术不过关,效果不理想。实验二:选择黑白布,灰色毛线等进行粘贴组合,效果较为理想,有亲切感。实验三:选择模板做底材,然后用沙浆、纸浆做肌理,之后涂色,效果接近真实。但沙浆牢固度、纸浆牢固度不够。最终,薛况同学选择了麻布片作底,用布和毛线完成形象的设计与制作。骆小华同学想做具有现代感的画面效果。实验一: 选用塑胶板做底材,塑料管拼接,以方向的转换表现山水的走势,结果发现塑料管不能自由弯曲,局限大。实验二: 选用金属丝和金属片制作则很灵活。最终完成设计与制作;何采纯同学选用卫生纸、宣纸、纤维板等材料成形象的设计与制作,使作品水墨味达到及至

4、;苏燕玲同学选用黑白灰三色塑料管进行连接组合,作品具有马赛克味道;苑晶同学选用立德粉与纸浆-实验与讨论师:通过实验相信大家都有感触。实验的成功对我们来说如同享受美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薛 况: 通过多种实验,发现运用不同的材质,效果不同。塑料给人以冷漠感,毛线类纤维给人以亲切感,纸浆或沙浆给人以朴拙感,厚重感。骆小华:在实验中,我发现金属丝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是缠绕、坚硬、酷的感觉。何采纯:老师,在您的启发下,我的思路已打开。宣纸,卫生纸是我们身边的随处可见的材料,我选择它感觉具有环保意义。苏燕玲:塑料管很容易找到,按构成的形式去制作就产生了节奏感和错位感。苑 晶:我选择的材料很普通,但这种材料

5、却有一种神秘感。 -师:是啊,我们这样的学习与探讨,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想象力。综合材料在工艺美术与设计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关于材质的应用与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只有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并结合时代精神才能发现无限创造的可能性。片 段 二:实验课题秋老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实践的同时,还配合二胡、排箫、钢琴等背景音乐。在这种情景氛围中,进行实践与制作。实验一:邓苗同学选择树皮、纸浆、干草和树叶做成浮雕效果,借以表现具有真实感的秋天的萧杀景象。实验二:马续强同学干脆选用多种纤维做成多层悬垂状的软雕塑,借以表现秋水伊人的景象-实验与讨论: 大多数同学认为情景音乐能够帮助引发联想,容

6、易进入忘我之境。极小部分人同学认为没有用,甚至有些干扰不利于静思、深思。片 段 三:实验课题环境与我 老师利用教学媒体播放自然风光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引发联想,设计体现环境与人共存关系的艺术作品。实验一 陈玉琴同学用一个废弃的篮球代表地球,在其表面附上新鲜的树叶片,并有规则的排列。之后用沙浆进行粘贴覆盖,绿色逐渐减少。同时,绿叶的水份也在逐渐丧失。地球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实验二 李聪同学想设计动物与人的共存关系,结果出现想象力匮乏。这时,他借用电脑进行设计制作。灵感因此产生。最终,李聪用铁丝网、羽毛、麻绳、布等材料做成鸟与人被困铁丝网中的画面-实验与讨论 师:这节课同学们会更有

7、想法,陈玉琴同学的设计让人触目惊心-陈玉琴:老师,您在课中播放这样的片子,让我认识到我们人类的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地球对人类生存的承载力正变得越来越脆弱。我做这件作品要表达的是:当地球的树木、水、土地资源日益枯竭时,我们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困难-李 聪: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却使一些珍贵的动物种群濒临灭绝的境地。人类的疯狂捕杀等行为必将受到生态平衡的惩罚。我的作品想要告诉人们:人类的自由是受大自然限制的- 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动手能力极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

8、的美好情操,美术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课堂。二、案例的几点启示(一)先进的教学思想本案例采用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代之以多元性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质为重。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在感觉和知觉的体验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不断升华认识思维,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精神,值得借鉴和研究。(二)科学的教学方法本案例的创设,运用自然界中的材料与肌理进行设计制作,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自主发现和探索实践。在教学实践

9、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充分自由。整个过程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己动手、自己构思、去实践去创新,挖掘自己的潜能。学生在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后,互相交流实验体会,不断总结知识经验。实践过程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性和探究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工作室的构建;多媒体的教学辅助等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多元性、科学性的现代化的教学策略。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三)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本案例采用实践式教学模式,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10、和切入点.。以一个选题的发放,同时选用不同的材质和肌理进行设计,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然后师生进行讨论、交流创作体会。使教学内容丰富而充实,并且外延得到扩大。(四)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多采用单元制教学,是“师承式”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模仿或被灌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被扼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技能和基础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略。学生实践少或者根本缺失实践,动手能力差。本案例的创设以实践为主、以多媒体设计为辅,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1、同时,也是一个发现美、寻找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本案例的实践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案例的重要亮点。这种学习方式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五)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者思想的延伸。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往往是根据学生的美术作业好坏来评定学生艺术修养的优劣。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化。而本案例的创设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不再是仅仅关注作业的好坏,而是偏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求知、探索、研究、发现、创新的努力过程。这种教学评价是师生互动的,探讨式的。这种评价方式确切的说是一种经验总结,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能力,使教学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04年发表于中国教育改革第9期terminal block wiring shall not be more than 2 cores on each side, for plug-type terminals, different sections in two wires which are connected to the same terminals. Line core and the terminals must be securely fixed, wiring should contact is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