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0910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大力推动全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根据“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全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五”以来,在市委、市府政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主体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争当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和跨越发展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1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

2、产值规模提前实现翻两番,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得到明显提升。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26.15亿元,是“十五”期初的5.4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6.97亿元,出口交货值84.43亿元,完成利税总额37.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五”期初的9.8%提高到19.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省的占比由2001年的3.85提高到5.36,在全省的位次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十五”期间全市企业共实施省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36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27项,比“九五”增

3、长67;省火炬计划项目209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108项),为“九五”期间的2.05倍,项目总投资27.13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28.84亿元,新增利税35.33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4.7。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374项,比“九五”增长110。诸如总投资4.3亿美元、年销售收入3亿美元的月产3万片8英寸“0.25mm集成电路芯片”项目、投资1.8亿元的“铁基稀土纳米晶永磁粉及粘结磁体”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在我市落户,大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承担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开发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实施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

4、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9项,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7项,省工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1项,省“三药”科技攻关项目4项。高新技术工程化开发实力得到提升。“十五”期间,以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组建了6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个重点实验室。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2个。通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部分解决了我市和所属县(市)、区重点行业发展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提高了我市相关产业自我开发和引进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十五”期间累计申请专利8400件,为“九五”期间的4.05倍,年平均增幅达

5、37.6。其中2005年专利申请量3120件,为“九五”末的5倍,首次超过常州位居全省第四,苏中第一;“十五”期间累计授权专利2851件,为“九五”期间的2.15倍,其中2005年授权专利792件(发明专利60件),为“九五”末的2.03倍。全市有97家企业被列为省企事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实施单位,其中3家企业承担了省重点领域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获国家优秀专利1项,省优秀专利银奖1项、铜奖3项。3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共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13家,省双密企业13家。全市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已达36家

6、,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已达182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从2000年6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45.33亿元,产值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发展到99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企业13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民营科技企业得到超常规发展。到2005年底,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442家,其中百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342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0.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5.4亿元,净利润23.5亿元,出口创汇4.7亿美元,分别为“九五”末的12倍、14倍、14.3倍和23.5倍。民营科技企业中总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63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有85家。4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显。高新

7、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到2005年,我市已建有10个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5个)。在原国家火炬计划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新培育认定了南通俄罗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园、南通化工新材料、通州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启东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海安机电一体化装备、海门通信设备与器材、如皋电力设备及配件、如东石油机械、港闸生物医药等5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5年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4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7,实现利税76.7亿元,出口创汇10.9亿美元。10个特色产业基地集聚了364家企业

8、,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6家,上市企业3家。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01家,占总数的26.8,510亿元的企业17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基地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5,同时集聚一批硕士、博士和海归留学生等高层次技术人才;基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共58个。各基地的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以及各具特色的产品群,已成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5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已建设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据南通高新技

9、术创业中心、如皋市科技创业园、海安县创业服务公司、南通综艺数码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如东科技创业园、港闸高科技创业园、南通留学人员创业园等7家科技孵化器2005年统计报表,7家孵化器共有场地面积52573m2,其中企业用房39598m2,孵化面积占比为75.32。在孵企业103家,从业人员1949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662人占比达33.97,其中博士25名,硕士47名,2005年在孵企业总收入35434万元,工业总产值37282万元,实现利税5395万元。在孵企业共申请专利77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授权专利36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累计毕业企业52家,就业人数4487人,毕业企业工业总产值6

10、4200万元,出口创汇3089万美元。海门、启东的孵化器建设也启动并开始招商,其中海门通光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孵化场地1700m2,启东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专业孵化器用于企业孵化场地面积1400m2。市区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11000m2、利用原南通市利民皮鞋厂资产改建南通软件园和东南大学科技园南通分园的工程即将竣工、南通清之华园也已奠基。全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布局已拉开架势,为留学归国人员、科技创新人才及民间资本搭建良好的创业和投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全市已规划建设集产品检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行业技术信息服务交流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3个,其中,围绕国

11、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立的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扶持。据对面向全市纺织技术开发、纺织服装设计、启东天汾电动工具特色板块、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的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统计,项目总投资2325万元,建筑总面积将达到8400平方米,开展技术培训达到1050人次,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专利服务、产品检测、产品交易、数据库建设及信息咨询等服务项目达到200多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对提升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6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明显。“十五”以来,紧紧抓住被省科技厅列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市的机遇,深入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略,加快了利用

12、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企业示范作用显著。“十五”以来,我市培植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34家,引导和推动491家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先后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制造业信息化项目515项,项目总投资达6.25亿元,从事信息化人数达4912人,辐射带动3000多家企业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90以上的定报企业推广了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行业示范作用突出。在化工行业,浙大中控科技公司与南通大学工学院自动化系建立了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应用技术服务中心,根据我市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提供了一套适用的生产过程控制方案和模拟环境,在重点化工企业推广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共实施信息

13、化项目86项,以醋纤公司、江山农化、醋酸化工、合成材料厂为代表的一批示范企业提升了全市化工行业信息化水平;在机电行业,大力推广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柔性制造(F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技术,实施信息化项目226项,骨干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及率达90。同时还引荐武汉开目软件公司、南京新模式软件公司分别在南通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建立了“机电产品CAD/CAPP/PDM应用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已推进40多家机电企业建立了产品设计和图档管理系统,提高了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富士通微电子、三九焊接、海四达、冠东车灯、昌升集团、西蒙智控等一批企业带动了整个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纺织行业,

14、以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为代表的“两机”比率有了较大提高,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爱科软件公司合作建立了服装CAD/CAM应用技术服务中心,集中采购了40多套软件,选择试点集中培训,并免费提供给企业大面积推广,推动全行业实施信息化项目105项,涌现了以江苏大生集团、华润印染、华业纺织为代表的一批行业信息化排头兵。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企业平均年度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由示范前的43.52降到25.7,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由178天减少到113天,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工业化进程。“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在

15、加快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36,仅为苏州的七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88%,还比全省平均水平24.28差4.4个百分点,比江苏沿江八市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仅高于扬州。二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2004年江苏省50强企业排名中,南通企业无一上榜。2005年最大的工业企业江苏综艺集团的销售额仅为38.4亿元。企业吸引科技人员的力度不大,科技投入强度不够,科技开发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偏少,缺乏核心技

16、术和重大创新成果。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004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例为0.93%,排全省第8位,离小康社会达到1.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也落后于苏中扬州、泰州两市。2004年我市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71%,排全省第8位,企业未能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虽然有2000万元的额度,但未能有效运作,各类担保机构的规模偏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匮乏的矛盾尤为突出。2004年,全市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343.9人,在全省排名第7,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仅为0.43%,在全省排名第8。企业“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人才的问题仍然突出。(二)发展环境1全球经济回暖,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