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94244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4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_龙航(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 物理层安全技术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信息安全和无线通信两个领域的交叉热点。 回顾了物理层安全技 术的背景和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物理层资源的多样性和惟一性等特征以及十几 年来物理层传输技术的涌现和发展,为物理层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物理层安 全技术的研究以引入各种新技术之后的窃听信道容量分析为基础,并且已经出现了物理层鉴权技术、 物理层密钥产生技术和物理层加密技术等新兴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无线通信;物理层安全;窃听信道 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 龙航 1,袁广翔2,王 静 1,刘元安1 (1.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

2、室 北京100876; 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 北京100191) 摘 要 1物理层安全技术的背景 1.1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通信技术 的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信息的依赖性明显增强,通信 网的规模日益扩大, 与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也日趋融 合。 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网已成 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热点1。 众所周知, 通信系统质量一般从如下3个方面进行 衡量。 有效性,即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吞吐量相关指标。 可靠性,即数据传输过程中,由现实通信系统中不 可避免的噪声/干扰等造成的差错相关指标。 安全性,即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非正

3、常事故及其危害 程度相关指标。 安全性是通信质量的重要衡量手段,表征了通信系统 面对人为破坏和威胁时的抵抗能力。 在各类通信系统中, 无线通信系统受到的安全威胁更甚于物理传输介质相对 封闭的有线通信系统,其原因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5。 无线通信系统物理传输介质的开放性,即无线传播 的广播特性使其更容易遭受安全威胁。 无线终端的移动性使其安全管理难度更大。 无线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给安全 机制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无线传输的不稳定性除了影响无线通信系统的有效 性和可靠性之外,同样给通信的安全性带来了挑战。 1.2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出现背景 现行的无线通信系统信息安全机制主要移植于有线 系

4、统。 从开放系统互连7层协议的角度看,传统无线通信 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集中于网络层及其以上各 层,并在研究中假设物理层已提供了畅通且无差错的传 输。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尚未引起足 够的重视。 *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No.20110490329),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资助项目(No.60802082),“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 目(No.2009ZX03003-008-01) 60 电信科学2011年第9期 另一方面,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传输技术正在经历 快速而持续的发展。信道编码技术的革新6,多载波技术的 工程可实现化,多天线技术7,8和协同中继技术912的出现

5、 都在不同时间段引领了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热潮,并极大 地丰富了无线通信的物理层资源。 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资源的多样性为物理层信息 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留下了诸 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无线传播信道的惟一性、保密性、互易性等特征 为物理层安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多载波技术 的使用提供了无线信道的频域自由度;多天线技术的使用 首先开拓了无线信号的空域自由度;协同中继技术的使用 继续开拓了无线通信系统的空域自由度,并在无线通信链 路两端之外引入了新的节点和角色。 其次,安全机制在某些特殊设备上只能由物理层技术 进行实现。 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尤其是分布式无线 通

6、信系统中,低成本低复杂度的单一功能节点拥有极大的 市场份额。 此类节点的上层结构被极大地简化,传统的安 全机制无法延续使用。 在此类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层 信息安全机制的使用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再次,传统的无线物理层传输技术与物理层信息安全 机制存在天然的共性。 例如,扩频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提升 传输的可靠性,也同样具有抗干扰和保密性的特征;扰码 技术的使用同样可以起到加密和防止业务流分析的作用; 多入多出(multi-input-multi-output,MIMO)系统中的波束赋 形技术将发送信号置于接收端所在的方向上,这一特点同 样可以应用于物理层安全机制的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无线通信的

7、发展和基于移动终端的业 务在未来可预见的爆炸式增长,有效利用无线通信系统的 物理层资源,研究基于物理层资源的信息安全技术,探索 能够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的新方法,具有深远 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物理层实现信息安全,为 研究人员开辟了一种有效利用物理层资源的新途径,开拓 了信息安全的研究领域。 但是,由于无线通信中的各种物 理层技术蓬勃发展、层出不穷,如何充分地开发物理层资 源的惟一性和保密性,目前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信息安全技术 广义的信息安全技术几乎与通信技术同时诞生,并拥 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例如古罗马的卷筒密码和中国春秋 时期的虎符都可以看

8、作早期信息安全技术的雏形。在当今 社会中,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涉及数学、信息论、计算 机科学和通信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由于无线通信系 统的广泛应用和其承担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商用还是专用 无线通信系统都可能会遭受多种安全威胁 1,2,5,13,14。 表 1 给出了具体安全威胁的种类及其具体描述。 因此,针对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无线通信系统的安 全性可以从如图1所示的几个方面进行定义1。 为实现通信网的安全性要求,通信网信息安全技术研 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3,如图2所示。 鉴权/认证技术, 对每个参与通信的实体进行惟一 识别。 信息加密技术,防止信息泄漏。 表1通信系统安全威胁种类列举

9、 威胁种类描述 信息泄露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给某个非授权的实体 完整性破坏数据被非授权地进行增删、修改或破坏而受到损失 拒绝服务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被无条件地阻止 非授权访问某一资源被某个非授权的人使用,或被授权的人以非授权的方式使用 窃听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敏感信息 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总量的变化等参数进行研 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假冒通过欺骗通信系统(或用户)达到非法用户冒充成为合法用户,或者特权小的用户冒充成为特权大的用户的目的 旁路控制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之处

10、获得非授权的权利或特权 特洛伊木马软件中含有一个觉察不出的有害的程序段,当它被执行时,会破坏用户的安全 病毒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 重放出于非法目的,将所截获的某次合法的通信数据进行拷贝,而重新发送 媒体废弃信息被从废弃的磁碟或打印过的存储介质中获得 61 研究与开发 抗干扰技术,消除或减轻人为的恶意干扰。 安全管理, 对通信安全服务相关操作进行管理,主 要包括鉴别管理、访问控制和密钥管理。 记录/审计, 对涉及通信系统相关的事件和操作进 行记录,以备查询和审计。 2.2物理层传输技术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间, 物理层技术的蓬勃发展引领了多 次通信与信息领域的变革。

11、新的物理层技术的出现或物理 层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是通信与信息理论新的研究热潮 的起点。 1993年,Berrou等在参考文献6中提出了易于实现的 接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turbo编码, 并因此引发了 在无线通信中信道编码及其外延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例 如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 的“死灰复燃”,循环卷积turbo码(convolution turbo code, CTC)和喷泉码等编码的出现。此外,turbo码的编码器结构 采用了双编码器和交织器,译码器采用软入软出的双译码 器和循环迭代算法,这一思想也引发了无线通信中的各种 迭代

12、接收机的研究热潮。新型编码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无线 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无线通信物理层传输的 可靠性。 此外,由于信道编码技术与传统基于比特流的加 密技术的天然共性,其发展同时也给物理层信息安全提供 了便利和研究空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MIMO技术的出现引发了新 一轮的无线通信物理层技术研究热潮。Bell实验室的 Telatar在参考文献7中揭示了多天线的引入给无线通信 系统带来的成倍的容量增益。Paulraj和Papadias在参考文 献8中系统阐释了空时信号处理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有效 性和可靠性的提升潜力。此后MIMO技术成为了研究界和 工业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MIMO技术的出

13、现为无线信号 增加了空间的维度,用以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 效性的多天线技术已在过去的十余年里经过细致的研究, 而如何应用多天线技术以提升无线通信的安全性,仍有待 进一步研究。 21世纪的头十年间, 协作中继技术成为了无线通信 领域新崛起的研究热点之一。Sendonaris在2003年提出了 用户协作通信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带来的系统容量增益9。 Laneman在参考文献10中分析了协作中继带来的分集增 益。 协作中继技术不仅引入了新的空间自由度,而且提供 了一种利用无线传播环境的开放性提升通信性能的方 法无线终端之间通过共享、给予、允许等方式实现协 作11,12。与MIMO技术类似,协作

14、中继技术同样为物理层安 全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 2.3物理层信息安全技术 窃听信道保密容量域研究是物理层信息安全技术研 究的基础,也是实际物理层信息安全机制研究的指导。 保 密容量域的研究最早可以上溯至1949年Shannon的开创 性研究15。1975年Wyner定义了窃听信道16,1978年Csiszar 和Korner对广播信道下的保密信息传输进行了研究17。 参 考文献18中将参考文献16中的窃听信道进一步扩展为 高斯窃听信道。 如图3所示,源端A向目的端B进行信息 传输,由于无线传播环境的广播特征,窃听端E同样可以 接收到源端A的信号并尝试进行破译。 当两条传播链路 均为加性高斯

15、白噪信道时,窃听信道保密容量即定义为源 62 电信科学2011年第9期 端-目的端互信息与源端-窃听端互信息的差值16,18。 进入 21世纪后, 物理层技术的革新大大扩展了窃听信道的形 式,例如多用户窃听信道1921、多天线窃听信道2224、中继 窃听信道2527、协作窃听信道28,29等,因而为保密容量域研 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基于保密容量域的研究结果,目前物理层安全机制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向。 物理层鉴权技术。即利用物理层信号的细微特征来 识别设备硬件的惟一性, 以达到设备鉴权的目的。 卫星通信和雷达系统中的射频指纹技术3032可以应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鉴权。 物理层密钥技

16、术。无线传播信道在两个相反的传播 方向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互易性,利用这一点不仅可 以用于研究闭环的链路自适应技术,同样可以用于 通信两端的密钥产生。参考文献3335中提出了基 于频域信道的密钥产生算法,利用每条无线链路的 惟一性作为无线终端的标识用以对信息流进行加 密。利用无线信道在空间上的不相关,参考文献36 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叠加码的密钥产生方法用于正 交频分复用系统。 参考文献37中提出使用信道的 连续时间相位作为通信链路的惟一标识。 物理层加密技术。此类别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将上 层的加密技术扩展至物理层进行使用,即使用密钥 对信息流进行加扰38,39,或者研究具有加密性质的 物理层信道编码对信息进行加密40,41。然而,上述加 密技术并没有充分利用无线通信物理层资源异于 传统有线系统的特征。 参考文献42中提出了一种 在超宽带系统中使用空时编码逼近保密信道容量 的方法。 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