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课本解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94166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子吟课本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游子吟课本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游子吟课本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游子吟课本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游子吟课本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子吟课本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子吟课本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子吟文本解读无言的母爱游子吟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园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中的内容,这首乐府诗表达了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一、 读编者-成就母爱的代表作“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本组课文以父母的爱为中心展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付出,感受到人间真情,并能因此付诸于行动,能为父母做点什么。编者就这首诗歌编入园地中的读读背背中要求能理解意思并能背诵下来,其目的是

2、当学者触及父母的爱时,不仅是把丰富的情感留在心中,更能借此诗歌来抒发表达出情感。二、 读作者-无声的表达,无尽的恩情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当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三、 读文本-浓情而淡淡,瞬息亦传情。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

3、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接着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

4、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著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是诗意的深化,更是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诗人的反问句,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

5、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既是“雅俗共赏”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共鸣,是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而使读者觉著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

6、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一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给人以某种满

7、足、慰藉和感奋。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著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著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四、 读学者-由事生情,抓住灵动的瞬间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段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我让孩子们在演绎中,领略诗句大意,展开想象,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理解,并由点及面,层层递进。“慈母”“游子”“密密”“迟迟”从这些词语中揣摩出人物的细节: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展开想象,描绘出当时的环境。鼓励孩子把场景演绎出来。这样感人的场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出现过,引导学者思考回忆,拓展出发生在自己身上平凡而动容的一瞬间。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会轻声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