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 身 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94102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浑 身 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浑 身 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浑 身 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浑 身 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浑 身 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浑 身 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浑 身 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浑 身 板翼城浑身板亦叫“花板子”,是表演者手持三片系在一起的檀板,以板击打身体的各部位的民间文艺形式,是一种非常优美而且健身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2009年6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0年5月,由县文化馆花鼓艺术教研培训基地组建的“浑身板”表演队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荣获“作品奖”。历史渊源翼城浑身板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当地民间艺术传说,在明清时代翼城就有了浑身板。据翼城县南梁镇郭家坡村浑身板老艺人郭鸿鸣(19031993)讲述:该浑身板是他们老郭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郭家迁往郭家坡的始祖郭正(生于明万历三十年),就打一手好浑身板,在他很小的时候,

2、他祖爷爷就教他熟读郭家独有的浑身板“鼓谱”、“板谱”,这对他后来继承和传授浑身板技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人姚旅,在他著的露书中也谈到:他在山西洪洞县看到过多种民间舞蹈,其中就有手持檀板,边拍边舞“如飞花着身”的“花板舞”。由此可见,浑身板这种民间舞蹈形式,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已广为流传。老艺人郭鸿鸣回忆说,在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浑身板主要是用来参加庙会、祭祀、赛社等活动,如翼城的翔山滦池庙会、辛安的丹子山庙会、符册村的接神赛社等,都有浑身板表演参加。翔滦庙会的主题内容是拜神求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翔山脚下,滦池水边锣鼓喧天,方圆十二社的百姓都要组织各村的红火队伍,聚集在庙宇、滦

3、池周围表演,当时,郭家坡历年都是用浑身板这一舞蹈形式参加这一拜神求雨活动。辛安丹子山庙会的主题内容是接送神像的祭祀活动。当地俗称:“丹子山八社”活动。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届时,八村的“红火”齐聚丹子山庙前“赛热闹”,接连大赛三天,各村轮流表演自家的红火节目,最后一天轮到该接神的一家,接神家在闹红火热闹和鞭炮声中,把神像接回自己村寨贡奉。自古,在丹子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一段歌谣:“鄢里竹马扛大刀,王虎浑身板打法高,范村枕头鼓儿扭折了腰,郑庄的小锣鼓红火敲”。可见,当时王虎村的浑身板表演已非常精彩,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回忆。新中国成立后,迎神赛社和拜神求雨等祭祀和庙会被逐年淡化,直至被

4、取缔,浑身板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也只能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火表演中偶尔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下文编纂民间十大集成,浑身板由县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被临汾地区民间舞蹈集成卷收入出版,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得以传承。1997年以陵下花鼓为主的表演队,兼演浑身板,赴京参加龙潭庙会表演。2004年西街小学成立150人浑身板表演队,多次参加县庆典活动,并到曲沃等地进行表演。2006年县文化馆组建花鼓艺术教研培训基地后,随着花鼓艺术的发展,同时引进了浑身板这一民间艺术,培养了一批表演人员,多次参加县、市、省文艺表演,2010年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获“作品奖”,后参加中国山西吉县“黄河壶口文化

5、节”文艺演出。2011年5月参加文化部在青岛举办的“群星讲堂”群星奖精品节目展演。2012年元月参加山西省“龙腾三晋”春节联欢晚会等。表演形式浑身板表演,旧时大多是在一块平方地面上,四角站四个打着大凉伞的演员,凉伞之间放一大鼓,鼓两边有大苏钹,小引锣各两副。凉伞下各站一个击打浑身板的男青年,手持浑身板,头扎白毛巾,腰系红带,身穿舞蹈服装,当锣鼓敲打一段后,这四个男青年便以优美的舞姿,随着锣鼓点的节奏从四角出场,走到场子中间表演。四人有单打、对打、混合打的表演形式,边打边舞边将柄把上的红绿丝穗甩起来。这时四角的大凉伞也转动起来,伞上四个大黄穗也展翅飞翔,有时还到场中,形成舞蹈高潮,有时四边两伞之

6、间互换位置,舞蹈场面变换多端。进入21世纪,经过加工和发展,浑身板的表演分踩街表演和广场表演两种形式:一是踩街表演,由击板人站一横排在前,边走边舞,其它人按4鼓、4伞、2锣、2钹、4梆或4木鱼的顺序排列,随击板者跟在队伍的后边。行进中,表演者踩着锣鼓节奏,边走边打。二是广场表演,整个队伍是绕场走成一个大圆圈,打开场子,然后击板者和伴奏者分成若干组,一组接一组一路纵队上场;击板者踩着节奏,击着板,由外圈跑至广场中心进行表演,其余伴奏人员站在外圈原地击乐。浑身板的表演动作,主要是右手持板击打手、肩、膝、大腿、脚背、脚心等;同时,配以“踏脚”、“跳转”、“收腿”、“弹腿”、“端腿”、“射燕”、“弓箭

7、步”等一系列舞姿,表演非常舒展大方、优美动人。当地百姓戏称浑身板表演为“健身舞”和“乡村健美操”。浑身板的表演人数不定,可一组,也可数组。王虎村一般是每组一个打板的配一个打鼓的,一个敲木鱼的,一个击小锣的,一个打伞的;郭家坡村则是在王虎村打法的基础上,每组再增加一个拍大镲的,一个拍小镲的。浑身板的表演服饰:击板者多是戏曲武生打扮,上下通身黑,头戴黑色英雄帽;其它伴奏者一般是头戴礼帽,身穿兰长大褂。现在,多穿运动服或武术表演服饰,头扎一块方形白色毛巾。浑身板的表演套路组合比较简单。表演按固定“鼓、板曲谱和固定动作”组合,反复进行表演,因而易学、易演、易传。现今,翼城浑身板表演仍流行着两种组合,一

8、种是以王虎村为代表的动作组合,一种是以郭家坡村为代表的动作组合,两家风格各异。王虎村的表演:表演在不停的左右跳转中进行,动作主要特点是“转”,再一点就是击板节奏,是2/4节拍同3/4节拍轮流交插进行,击板动作始终是一拍一下,同2/4节拍的伴奏音乐形成明显的时合时离。郭家坡村的表演:表演时动作主要特点是“不转”,表演时面向一个方向,击板节奏和伴奏节奏都是2/4拍的,击板节奏有快有慢,有紧有松,高潮叠起,表演干脆利落,动作舒展大方。相关配具服饰:击板人服饰,上衣为黑色中式剑衣;裤子为黑色或棕色灯笼裤;腰带为红色宽板带;头饰为戏曲中的黑色英雄帽;鞋为黑色短靴或者软底布鞋。伴奏人服饰,身穿兰色长大褂,

9、头戴黑色或灰色礼帽。现今,流行击板者和伴奏者统穿一身运动服,头扎一条白毛巾。道具:檀板(花板),每块长40cm,宽5cm,厚0.5cm左右,一头方形、一头弧形,并在弧形头1/5长处每边削一月牙凹,以便於手握;用楸木制成。三片一组,在手持一头打眼,用红丝线绳系之,板与板之间略有间隙。太平鼓,鼓面直径45cm,鼓高22cm,鼓墙中心镶有园环,鼓环穿红绦带,绦带挂脖子上,将鼓至于肚脐上下,以利行进表演。太平伞,伞面直径90cm,伞边用红绸布或丝线绳穗装饰,伞柄高度为100cm。木鱼,用长25cm,粗约8cm,杏木、枣木或梨木中间淘空,中心按一木柄,木柄长度以利于手握为宜;另制一根长20cm,厚2cm

10、,一头宽3cm,一头略尖的木板击之,同时,在3cm宽头打眼,穿一红绸布为装饰。艺术特点古时浑身板的表演,主要是参与祭祀、庙会和赛社活动,分踩街和广场两种表演形式。近年文化工作者又将浑身板表演搬上舞台,改编后的浑身板伴奏者不出台,只有击板者出场表演,表演者持板击打手、肩、腰、膝、腿、脚身体各个部位,以精湛的技巧、细腻的动作,轻捷的舞姿,不断变换的队形,使全场欢雀跳跃,不时赢得阵阵掌声,观后,给人以美的享受,有顿觉浑身轻松舒畅之感觉。因此,当地很多老年人乃至青年人都很喜欢浑身板。浑身板的表演有固定的动作组合,可反复进行,表演时应用自如,时间可长也可短,也比较易学、易传。伴奏采用锣鼓经,对舞板者的表

11、演节奏、情绪、动作给予紧密配合,具有表演情节的戏剧性和娱乐性。浑身板鼓的伴奏鼓乐,继承了“花敲干打、动听耐看”的传统,击鼓者充分发挥敲鼓边、击鼓心、打鼓帮、搓鼓棰、磨鼓钉等系列技巧,与击板者花打飞舞的节奏环环相扣,更提升了浑身板的观赏性。艺人简介郭洪鸣,男,一九0三年生,翼城县南梁镇郭家坡村人,酷爱各种民间艺术,对“浑身板”艺术颇有研究。表演动作娴熟,麻利干脆,挥舞自如,在当地很有影响。他注重收徒传艺,与老艺人郭长吉、郭汝昌等将技艺无私地传授给一批批年轻人。郭生原,男,1948年生,翼城县南梁镇郭家坡村人,1968年受家传,勤学苦练,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具有一定表演技巧。郭思俭,男,1

12、932年生,翼城县王庄乡王虎村人,1945年家传,精通浑身板曲牌及表演技巧,曾多次参加各种大型演出,对观众留有深刻印象。传承谱系翼城县浑身板分郭家坡和王虎两大传承谱系:郭家坡传承谱系:郭家坡村传承谱,可追溯到郭氏从浍史村郭家巷迁址晋国古都之东,晋水(即滦水)河畔之北,取村名郭家坡的一始祖郭正(生于明万历年19年)。据老艺人郭鸿鸣(1903-1993年)讲述:郭家坡浑身板是他们老郭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郭家坡村郭姓始祖郭正,就有一手打浑身板的绝妙技艺。其传承谱系如下:第一代,郭正,男,明万历19年(1584)生,1597年拜师学艺,已故;第二代,郭景威,男,明万历35年(1600)生,1615年家

13、传,已故;第三代,郭致田,男,明天启5年(1611)生,1634年家传,已故;郭致园,男,明崇祯2年(1623)生,1636年家传,已故;第四代,郭朝阳,男,清顺治3年(1641)生,1653年家传,已故;第五代,郭凤春,男,清康熙5年(1661)生,1675年家传,已故;郭凤秋,男,清康熙8年(1663)生,1675年家传,已故;第六代,郭祥云,男,清康熙36年(1681)生,1694年家传,已故,郭祥雨,男,清康熙41年(1685)生,1700年家传,已故;第七代,郭玉合,男,清雍正元年(1705)生,1723年家传,已故;郭玉贤,男,清雍正6年(1710)生,1724年家传,已故;第八代

14、,郭如慎,男,清乾隆12年(1729)生,1745年家传,已故;郭如才,男,清乾隆16年(1733)生,1746年家传,已故;第九代,郭钟,男,清乾隆34年(1751)生,1770年家传,已故;郭银,男,清乾隆38年(1751)生,1771年家传,已故;第十代,郭江文,男,清乾隆54年(1771)生,1785年家传,已故;郭江武,男,清乾隆59年(1776)生,1791年家传,已故;第十一代,郭学义,男,嘉庆19年(1814)生,1830年家传,已故;十二代,郭家和,男,嘉庆22年(1817)生,1835年家传,已故;郭家英,男,嘉庆25年(1820)生,1834年家传,已故;第十三代,郭人弟

15、,男,道光16年(1836年)生,1849年家传,已故;郭全孝,男,道光18年(1836)生,1853年家传,已故;第十四代,郭文元,男,咸丰6年(1856)生,1875年家传,已故;郭文湖,男,咸丰9年(1859)生,1878年家传,已故;第十五代,郭鸿鸣,男,光绪29年(1903)生,1916年家传,已故;郭生杰,男,光绪33年(1907)生,1920年家传,已故;第十六代,郭成富,男,1934年生,1946年家传,已故;郭生虎,男, 1936生,1951年家传;郭生原,男,1948生,1968年家传;郭成录,男,1967年生,1980年家传;第十七代,郭峰,男,1966年生,1980年家

16、传;第十八代,郭凯华,男,1991年生,2002年家传;郭晋南,男,1990生,2002年家传;郭盼龙,男,1987年生,2002年家传。王虎村传承谱系:第一代,郭成章,男,1871年5月生,1885年家传,已故;郭兴龙,男,1880年11月生,1989年家传,已故;第二代,郭子义,男,1905年2月生,1920年家传,已故;第三代,郭天正,男,1924年7月生,1938年家传;第四代,郭思俭,1932年10月生,1945年家传;第五代,郭景祥,男,1965年8月,1978年家传;郭义鸣,男,1968年2月,1980年家传;第六代,郭小强,男,1983年5月生,1995年家传。重要价值“浑身板”,是当地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发掘、抢救、保护浑身板,其重要价值有四:1、历史价值。“浑身板”源远流长,几百年来,历经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