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89189857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52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四概括内容赏析艺术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突破四 概括内容,赏析艺术 仔细比对,关注赏析,第二部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掌握关键能力 概括多比对,赏析五关注,练就学科素养 概括内容,赏析艺术,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答题步骤 对文言文内容与表达艺术的理解与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在浙江高考试题中是在一道题里呈现的,涵盖了文中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考点。甚至包含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等。,掌握关键能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2、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

3、,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

4、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

5、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有删改),注 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衋(x)然:伤心痛苦的样子。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魁闳:高大,俊伟。,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 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 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作溢美之词。 C.这是一篇

6、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 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 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解析 “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 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 道德而能文章”者

7、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扬欧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 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 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 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扬了自己的先祖。,解析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一直以来都只记”的说法错误。,参考译文 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

8、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都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

9、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

10、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作碑文之人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但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

11、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我又进一步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舛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

12、、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1.认识题型特点 (1)概括内容与赏析艺术并重。 (2)题干均为“负选”型(从四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3)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4)选项涉

13、及对文意的概括分析及对文本的艺术赏析。前者的内容比例大。 (5)设误点极细小。多设在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很少放在艺术赏析上;即便放在艺术赏析上,很少放在艺术特点、技巧的判定上,多放在手法效果的分析上。,答题点拨,2.掌握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整体速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1)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如何,等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 (2)感知观点和态度。如果是杂记类文章,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所议之事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

14、么道理,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事件等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意义。,(3)分析景物和情感。如果是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 (4)分析观点和论据。如果是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

15、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概括内容和赏析艺术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地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

16、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二、针对“概括”与“赏析”部分,分别突破 (一)用“比对法”识破内容概括部分的设误陷阱 1.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资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荐焞(指传主尹焞)自代。上指奏牍曰:“震亦荐焞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费力尔。”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选项:朱震曾经推举尹焞代理资善堂的职务,可不久后,尹焞就又一次称病告假,于是就一并被免去了礼部侍郎兼侍讲的官职。,答案 “除”是授予官职,而不是被免去官职。,(2)原文: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指文中人物李肃之)在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曾巩瀛洲兴造记) 选项: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