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89186803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PTX 页数:69 大小:98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解考点考情,磨高考真题,探命题特点,解考点考情,总体要求 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考点简释,分项考点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简释:“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2.常见文言虚词在

2、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简释:所谓“文中句子的理解”,是指能够

3、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所谓“文中句子的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5.文中信息的筛选。 简释:它要求在基本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等相关信息。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简释:它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准确归纳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7.作者

4、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简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在论述文中,就是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结论。这些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考点与考点6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简释:它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即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相对于古诗词来说,这一考点在文言文阅读第三道题中有所体现。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简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侧重于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简析文章形象的含义;“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侧

5、重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该考点要求很高,在实际考查中很少涉及。,考情表览,1.选材:稳中有变。“稳”,主要选记人记事类散文,很少选纯传记类文章,兼及议论性散文;“变”,只是“书”“序”“记”等具体文体的变化。难度相对较大。 2.题型、题量稳定,分值略有增加。共五道题,三道单选题,分别指向实词、虚词和概括赏析,各3分;两道主观题,一道主观断句题,3分,一道翻译题,由原先的7分增至今天的8分。目前总分是20。 3.考点稳定、全面。几乎涉及所有的考点。翻译是重点。,数据密解,磨高考真题,一、(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

6、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

7、,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注,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

8、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 注 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整体阅读,回答问题,810分钟,答案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提出话题何为真正的儒者?

9、第二层(第2、3段):介绍颜太初的为文特点及为官遭遇。 第三层(第4段):点明作序的目的。,2.明事知人:该文虽是一篇文序,但较少涉及“杂文集”的内容,而是用大量笔墨写颜太初的为文为官。从文章的介绍看,颜太初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其态度如何?,答案 (1)颜太初为人宽厚正直,才识过人。为官有政绩。为文志在学以致用、匡正时弊。 (2)作者认为颜太初是真正的儒者。肯定赞扬他的为人为官为学,同情惋惜他的怀才不遇。,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

10、行 治行:政绩,带题细读,完成真题,约10分钟,答题提示 “发言”是个古今异义词,今义是指在会议等集会上的讲话,古义是开口说话。考生很容易以今律古。其实不然,可从原文进行逻辑推导。文章开篇就提出天下不崇尚儒学,而紧接一句“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如果解释为“发表意见”,和前文的“不尚儒”的轻视态度,会产生矛盾。只有“一开口(就随意地)自称为儒”较为符合前后句的内在逻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答题提示 B项两个“其”均为人称代词,他的。 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C项介词,表地点,在/介词,表动作对象,给、到。 D项“所”字结构/与

11、“为”连用,表被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 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 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 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 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答题提示 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

12、籍”的是青州牧,不是颜太初。 值得注意的是B项,它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官职知识,虽说有点意外,但根据原文完全可以推导出来。,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共6处,错2处扣1分),答题提示 文言断句,首先是有一定的“路标”,然后也会设置一定的“障碍”。就“路标”而言,“又”“虽”“故”等字,很容

13、易就切分了该句,而“主谓宾”的意识,也能够让“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这样的句子断开。就“障碍”而言,“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这句,难度较大。“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又”字处断开后,产生了两个障碍:“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中,“指讦”作为谓语动词,能否接上“宾语”即“有疵病者”,甚至到“所恶闻”为止中间不断呢?从“主谓宾”的角度来看,不行。“所恶闻”作为“所”字结构必然需要主语,因此需要将“有疵病者”作为其主语,组成“有疵病者所恶闻”。“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如果切分为“世人见太初”和“官职不能动人”,两套“主谓宾”皆可成

14、立,但在参考答案上并未体现,这应该属于“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开,则表示短暂停顿,亦不可算错。,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4分) 审出得分点:_ 规范翻译:_ _,(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评分标准 “既”,已经(在后);“徒”,只;“夸诳”,夸大欺骗;“蹈”,遵循、实行。,答题提示 “诳”字是个难点,可联想到“出家人不打诳语”得出。,既,徒,夸诳,蹈,(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4分) 审出得分点:_ 规范翻译

15、:_ _,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评分标准 “身”,身份、地位;“言”,文章;“夭”,命短;译出反问句式及状语后置句。,答题提示 该句中“身”作为一个赋分点,很有难度。但结合后文的“太初虽贱而夭”中的“贱”,可以推导出前文的“身”应该是指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身,言,夭,反问句式,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弱不能自诉 妻子:妻子儿女 B.举进士解褐近十年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出仕做官 C.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 动人:调动别人,意指官职平常 D.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厨传:厨艺,文本回读,补充训练,约2分钟,解析 厨传:驿站。可据“望仙驿记”篇名推出。,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者很久了。当今世上的士大夫,开口说话一定自称儒者。儒者究竟是怎样的呢?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带、宽大的衣袖,这样穿戴的就可以叫做儒者吗?手持书简,俯身苦读,吟咏不停就叫做儒者吗?又或者用一点点墨汁湿润着笔尖,编织一些充斥华丽词藻的文章来号称儒者,(这和儒者)也差得太远了。除去上述种种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