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85292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海峰课件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一讲重点回顾,1、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经济制度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 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 6、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7、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的内容 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

2、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社会全部产品,是社会总产品中作了必要的扣除以后所剩余的部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 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二)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第一,按劳分配中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而是以企业

3、为单位的个别劳动的组成部分。 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 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公有制企业范围)的。 第三,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 量作为计量单位的,而不是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 劳动量来计量的。 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就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

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行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社会根据各种生产

5、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即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个体劳动收入,按经营成果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土地、房产等要素分配,按资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1、个体劳动收入 即个体劳动者和各种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所从事的工商业、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民家庭收入中,也包含这种收入的内容。 还包括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个体劳动而获得的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指在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

6、得到的工资收入。,3、按经营成果分配 即经营收入,是指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较好而取得的收入。这种收入除以税、利形式上缴国家和留作企业基金外,一部分分给本企业的劳动者。 另外,个体经营者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的收入中也包含经营收入。 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的分配所获得的收入,不仅取决于生产,也取决于交换;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投入,也取决于市场状况。,4、按资分配 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其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 股息、红利、利息、租金; 公有制企业通过投资所带来的较多的收入转换为职工的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中,承包农户通过投资所带来的较多的收入; 外资经济中资本所有者取得的利润,

7、以及我国私营企业主取得的利润。,5、按技术要素分配 第一个层次是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工作,据此获得劳动报酬(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收入则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第二个层次科技创新与发明,可以获得专利,可以转让获得收入。这是按科技产品价值获得的收入。 第三个层次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股份,同其他股东一样凭股份获得收入。类似于按资分配。,6、按管理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管理者的收入,则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7、按土地、房产等要素分配 使用土地、房产等生产要素要支付租金,从而使其所有者获得租金收入。,(三)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按社会

8、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的一种分配形式。 福利性收入,如公费医疗、劳动保险等; 扶持性收入,如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 鼓励性收入,如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而发放的向上浮动工资; 救济性收入,如伤残人救济。,个人收入可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外资和私营企业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收入、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收入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资本、资金和房地产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以及转移收入(如社会保障性收入)等。,由于只有劳动者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来参与分配时才

9、属于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因此,尽管都是劳动收入,但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不属于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因为在公有制企业,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都属于公有,也就是共同所有,因此劳动者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他是以生产资料公有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凭借劳动贡献获得收入。,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说明是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自己的劳动(即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 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在自己不占有生产资料

10、的情况下)出卖劳动力商品(表明劳动者是独立的劳动要素所有者、完全是以提供劳动要素的身份)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一)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配不公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

11、展的一大障碍 。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二)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最大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12、思想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第三,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要帮助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存在着先富与后富的差别,承认和允许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适度扩大,有其经济依据,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经历一个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长期过程,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进步的历

13、史进程。 在我国这样的特殊国情条件下,只有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不能因为目前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就否认共同富裕的目标;当然也不能任由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发展,否则最终也会偏离共同富裕的目标。,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就是人们的劳动投入、非劳动投入与收入紧密联系,投入的变化应该在收入中得到体现,使收入的变化与投入的变化相适应。 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率,反映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或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和公平

14、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过分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效率的提高; 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1993年中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0

15、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社会分配机制的三个层次:,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本讲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内容、客观必然性、特点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 “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本章回顾,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主体地位、实现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内容、客观必然性、特点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及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