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8306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60分)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材料中“同志”的基础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井田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基础是“同姓”,即宗法制,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2.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

2、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A. 大体形成于西周时期B.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C.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D.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不出“籍田”之礼大体形成于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思想,不能体现出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材料信息“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说明“籍田”仪式强化了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3.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

3、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答案】D【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4. 汉朝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

4、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结合材料可知,“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

5、,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是对历史时间的阐述,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是对这件事的功能性定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本题首先要先理解什么是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辨明四者的区别和内涵。再结合材料中所述的桑弘羊改革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5.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

6、南移B. 加剧全国人地不盾尖锐程度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D. 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答案】D【解析】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故A项错误;“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只是加剧了南方人地矛盾,北方则是缓和了,故B项错误;唐代北方户数占54.5%,北宋北方户数减少到40.9%,这体现不出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南方户数由唐代的45.5%,增长到北宋的59.1%,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点睛:农业文明时代户口数据往往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情况,户口数目越多说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反之就越少。本

7、题中北方户数由唐代54.5%下降到北宋40.9%,说明北方经济的衰落,而南方户数由唐代的45.5%增长到北宋的59.1%,则说明南方经济的进步,由此判定答案。6.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A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7.

8、 据史科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A. 背景相同B. 目的相同C. 对象不同D. 内容相同【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朝的分封都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故B项正确;明清是不同的朝代,分封的背景自然不一样,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清两朝分封的对象都是皇子,故C项错误;“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说明明清两朝分封内容不一样,故D项错误。8. 下表

9、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虽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飞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 耕地面积逐步较少C. 土地來并愈演愈烈D. 重农抑商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性,即精耕细作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中的人地矛盾严重,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不能得出是因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缘故,B错误。材料中涉

10、及的是人均土地面积,不涉及土地兼并,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不能得出“抑商”的重要性,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D错误。点睛: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社会人口剧增,主要原因是康熙年间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和雍正帝的地丁银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使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致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9.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 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 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

11、应C. 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 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皇帝是道光帝,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10.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街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人数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时间总署大臣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1861-1868年7531869-

12、1875年10541876-1881年12551882-1884年1264A. 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C. 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D. 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答案】D【解析】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占有的比例较大,之所以这样设置官职,主要是为了推行洋务运动的需要,故D正确;表格中官职并不是政府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错误;表格主要目的是满足洋务运动需要,不是政治近代化,故B错误;材料中是中央官职任命,不涉及地方官职,故C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

13、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11. 有人指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成变法,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在辛亥革命前的近半个世纪,中国在磕磕绊绊之中已艰难地启动了这一新的历史进程。贯穿“这一新的历史进程”的主题是A. 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B. 抗击西方列强侵略C. 使社会走向开放文明D. 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民

14、主色彩,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体现出抗击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故D项错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新政都是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故C项正确。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的选项。本题A项不符合洋务运动,B项不符合清末新政,D项不符合戊戌变法,由此排除。12. 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下图),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这种思

15、想产生的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B.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C. 民主共和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材料“1914年9月”“这张图里中国小孩居世界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千年帝制而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信心与自豪,故C项正确;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故B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点睛:图片型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做好这类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特别是突出对题目提供的图片进行仔细分析,这要求做到“三看三思”: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2、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