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8267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5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武邑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題共 24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48 分。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 1、 西周时代,国家机构的官员多从宗族管理机构中的人员演化而成,政府官员不仅是宗法上的大 宗,也是政府的军政人员。这说明周代 A.开创了“家天下”统治模式 B.国家政治呈现家国同构特征 C.血缘宗法制度已基本完善 D.分封制度基于血缘宗法关系 2、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人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 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

2、举人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 意在说明科举制 A.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 C.有利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D.实现了古代人才的优化配置 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反自秦以来将内侍人员逐步升格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将已定型的国 家机关的职官重新贬降为侍从。由此可知,明代 A.阻断了内侍干涉朝政的途径B.改变了弱化中枢权力的方式 C.封建首僚机构日趋臃肿膨胀D.强化了中央选拔官员的权力 4、 “古代雅典从制度上排除了超越公民群体之上的个人意志和权力,有效地防止了朕即国家 独 裁政治的产生,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雅典 A.确立了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 B.建立了由平

3、民组成的陪审法庭 C.全面推行了“陶片放逐法” D.实施了十将军轮流的抽签制度 5、有观点认为,英国 1689 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 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 观点 2 A.否定了英同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B.旨在论证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属性 C.认为英国革命后阶级矛盾已根除D.强调英闻立宪传统以成文法形式确立 6、有学者说,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一个“混合型”的政治体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在 政治上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民主发展的程度较低 C.确立了议会主权政府D.哲主与宰相共同执政

4、 7、1900 年以后,我国思想界对“民族”及“民族主义”等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无论是改良 派,还是革命派,都发表了大量关于“民族主义”的文章。这反映出 A.孙中山民族主义得到传播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国内的政治诉求日益趋同 D.甲午战败激化了民族矛盾 8、1929 年 7 月,苏联真理报称,毛泽东和朱徳的红军“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出现的最为重要 的现象,唯有这些远离城市的红军游击队仍旧显露着他的生命力” 。由此可知 A.秋收起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得到认可 C.中国革命急需建立正规军队D.毛泽东开创了武装斗争先例 9、在 1954 年宪法制定时,周恩来总理指出:“

5、我们现在的宪法草案,在全国是已经有了基础的, 我们实行了三年共同纲领 ,大家在政治生活上、在实践中,体验了、认识了我们的国家制度、 政治结构和人民权利这些问题。 ”这说明 A.广大人民要求尽快制定宪法B.共同纲领已脱离了时代需要 C.宪法制定已具备了人文基础D.人民政治权利需要宪法保障 10、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 5 月,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缓和 局势取得突破性进展。上述现象反映出 A.美苏缓和不利于中美关系改善B.当时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趋势 c.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已经形成 D.和平对话取代了冷战对峙的方式 11、巴黎公社期间,公社某政论家在公社报上

6、指出:“与工人、手工业者和职员一样,农民同 样是资本家和特权者的可怜的奴隶。 ”这反映出 3 A.工农力量已初步实现了联合B.巴黎公社开始瓦解敌对阵营 C.公社具有建立全国政权愿望D.公社成员已关注到农民力量 12、有学者认为:“从历史上看,凡是通过战争方式产生的新格局,大致只需要经过三五年时间, 因为打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充其量也就是几年的过程。但在和平条件下要形成多极化格局却 要十倍 以上的时间。 ”这是因为 A.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需要新分化组合 B.多极化格局是一种新的“冷战”形式 C.大国对多极化趋势普遍持抵制态度 D.和平条件下各国利益无法达成妥协 13、下表列举的是目前发现的汉代土地买实

7、的部分地券。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汉代 地券时间 武阳王兴圭买田铅券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 宏光等人买地砖券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 巴州杨姓买山刻石地节二年(公元前 68 年) 樊利家买地铅券光合七年(公元 184 年) 房桃枝买地铅券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 A.土地兼并程度日益激烈 B.国家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人地矛盾问题日趋严重D.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 14、明中叶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描述:“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明末学者 吴履震在五葺志逸中写道:“云间冇嘲淡酒者,作(行香子词云这一瓶约重三斤。君还不 信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

8、释是明代 A.商人经营手段多样B.民间兴起饮酒风气 C.理学失去了教化作用D.商品经济助长唯利观 15、在近代英国,随存社会的变迁,小雇主和劳动者感到他们受贵族或乡绅保护的关系己经非常微 弱了,而后者也将前者视为社会败类,不愿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这种演变反映出 A.工业经济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击B.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关系的混乱 4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D.工业革命使贵族阶层实力增强 16、据记载,广东陆川县“清季洋布、洋纱盛兴,几无人不着洋布,无家不购洋纱,麻棉稀种”。这 从侧而反映出当地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棉纺织业工业化发展迅速 C.农业生产商品化受到重挫 D.传统手工棉织

9、业逐渐衰落 17、1928 年,徳、挪、比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缔结“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主权,将协定税 则改为国定税则,将从前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最高达值百抽 27.5。这些规定 A.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实现B.客现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D.使关税开始成为主要财政来源 18、据统计,从 1961 年年初到 1963 年 10 月底,我国全国非农业人口口粮和食品工业用粮销量共 减少了 138.4 亿斤。导致此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生产出现了严重衰退 B.人民公社化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C.国家加大了经济调整力度 D.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日益加剧 19

10、、1979 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工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 比重分别是 97%、92.6%和 100%,到 1992 年时上述三个指标分別为 93.2%、81.1%和 73.8%。据此 可知当时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D.计划经济特征仍十分明显 20、下面摘录的是梁思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北京的城市规划提出的几点建议。梁思成的意 图是 1.限制城区工业发展。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 2.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 3.限制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 4.在城西建设一个沿南北轴向

11、的新政府行政中心 A.抑制北京城市化的进程 B.改变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 5 C.保存古城传统文化特质 D.推动南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21、下面是 19331935 年美国工会会员人数变化统计表。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人数 1933 年297.30 万 1934 年360.80 万 1935 年386.86 万 A.美国经济危机已经得到解决B.美国当时就业率急剧上升 C.国家的政策倾向有利于工人D.美国大萧条期间人口剧增 22、1984 年,英国撒切尔政府提出了建立“大众资本主义”和“股东社会”的目标,在“人民亨受拥有 资木的民主权利”的口号下,将国有电讯公司和天然气公司等出售给私

12、人经营。当时英国政府这样 做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B.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C.激发私人资本的活力 D.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 23、列宁认为:“农民不是社会主义者。如果把农民当作社会主义者来制定我们的社会主义计 划, 那就是把这种计划建立在沙子上。 ”这种认识 A.意识到战吋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B.奠定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C.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效果D.不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24、2017 年 1 月,美国特朗普就任总统后高举“美国优先”的旗帜,不仅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 系协定”(TPP),而且重幵与墨西哥、加那大的北美自贸区(NAFTA)谈判。这反映出

13、A.经济全球化面临着新挑战 B.美国的经济霸权重新崛起 C.美国与周边国家矛盾激化 D.国际贸易壁垒进一步打破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 4 小题,第 25 题 13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4 分,第 28 題 13 分, 共 52 分。 ) 6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 分) 材料一 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 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藉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 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国中的大

14、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 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地使用赦免。 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诏曰:“顷狱多冤人,用刑 深刻,朕甚愍之。 ”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救免权力开始逐漸地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 种习慣法,名目和次教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古代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侧面考察 材料二 到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也就是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基督教的兴起,赦免 被作为“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尤其是在 12 世纪,基督教中爱、罪、救赎的经典教义,直接影响 到教会法对异端问題的处理,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理性的神权赦免制度,即上帝因为博爱,有权 赦免那些有罪之人。而正是这

15、种神权赦免为世俗间的王权赦免奠定了理论基础。 “君权神授”是封建 社会中君主权力合法化的典型思想及理论,君主作为上帝在人间的 代行者,其一切权都被认为是 上帝授予的,其中就包括了赦免权。因此,君主有位于法律之上的宽恕他人的权力,即赦免一个被 法律判罪之人的权力。也就是说,君主在代为行使上帝所有的赦免权。 特赦鉴照政治智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影 响。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赦免制度与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异同。 (5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下面是 19721

16、989 年中美关系研究历史简表。 国家和评 估 利益 核心利益核心利益二核心利益三总体核心利益 7 美国国家安全经济繁荣价值观优越性全球地位 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政治利益 详估 一致:苏联的战 略 扩张对中美 构成最 大安全威胁 一致:中国对美 国开放使双方 互 利共赢 意识形态兼容、领土 主权(即台 湾问题) 部分存在分歧 中美战略合作 与 美国維护全 球地 位具有兼 容性 据利益、认知、互动:中美关系演进的动因探析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 紧扣材料,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宋代南北方物资流通大动脉分水路和陆路。水路交通动脉是汴河,以北上漕运官方物资为主,多数 是地方向朝廷上缴的税賦收入,还包括纲运舶货,仅少数部分是商品。当漕运船南下时,商人正好 可以利用货船空载之机运送大批民间物资。陆路官道交通动脉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广州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