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82511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1、 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 制度法令的统一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

2、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料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C.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D国家面临边疆危机3.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B公民素质的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C政治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D经济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

3、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5明太祖时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6.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4、”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这说明( )A丝绸之路丰富了商路各国人民生活 B宋代我国人口增长得益于高产作物引进C“丝绸”之路实际是“瓷器”之路 D古代丝绸之路包括中国通往美洲的商路7.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B.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8. “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下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

5、无贸易。”上述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反映了( )A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 B荷兰与中国贸易冲突加剧C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9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铁路均由私人投资修建;欧洲大陆国家的铁路或由国家负责投资兴建,或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而后逐渐转移到国家手中。这说明欧洲大陆( )A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B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C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D政府扶植工业革命 10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

6、海外殖民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11“1954年入秋以来,中国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B三年自然灾害C三大改造中存在着“左”倾冒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1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C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D

7、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13“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 )A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B是造成大萧条的原因之一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14罗斯福新政曾使美国迅速摆脱经济危机,但其新政立法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立法违宪。罗斯福在获得总统连任后,要求增加最高法院法官数量以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法院改组计划案”宣告失败。这说明()A人民对罗斯福提出不信任案 B人民反对罗斯福干预经济C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 D美国人民缺乏宪政

8、精神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C. 国情决定各国必须采取市场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是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16 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必须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据此可知,布哈林( )A. 批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B. 主张加大国家投资来解决工业化急需的资金C. 肯定了新经济政

9、策实施的必要性D. 认为苏联的经济建设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17.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 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18.“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此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

10、益于西方扩张 B.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客观进步性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19.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 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20.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这一提醒主要是

11、为了防止( )A. 经济危机的发生 B垄断现象的出现C城乡差异的扩大 D工人运动的兴起21.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突破了这一社会主义设想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人民公社体制22.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实施五年计划建设 D纠正“左”倾错误23. 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12、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B通过外在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C.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 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24.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时,开始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向激进的革命 D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25. 目前,“中国梦”成为最热议的话题,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了艰辛与坎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

13、题。(25分) 材料一 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杨凯中国梦的方位材料二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同做一场“中国梦”。在各色的梦里,20多位教授、作家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社会;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94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的讲话材料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