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8238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历程 2009-10-9 14:44:28 国务院于1986年10月13日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进一步指明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为上海城市建设快速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城市建设的新高潮。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一批现代化生活园区基本形成,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取

2、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批越江工程的建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决策。上海围绕建设交通工程、调整工业布局、改造危棚简屋地区三大重点,加快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步伐。一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中心城集聚、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郊区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上海逐步从传统的工商业城市转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以下简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上海

3、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翻开了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新的一页。 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_2020) 文章时间:2007-07-04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拥有广阔的水域和滩涂,地势平坦。 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53

4、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3%。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上海市在1986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

5、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城市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 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

6、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2、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的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

7、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为200

8、0人。 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善现有工业区;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战略目标,以“三港两路”为建设重点,“三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域交通以“两网”为重点,“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

9、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结合国道和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加强市域高速公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市域内基本实现“15、30、60”的目标。“15”即重要的城镇、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主要集散地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钟互通;“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此外增加东部地区对外通道极为重要,因此新规划对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规划用地。 实行公交优先政策,重点发展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建设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经济高效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模约280千

10、米。 规划建设中心城龙阳路到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列车线路1条。并进一步研究连接邻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核心是建设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区。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以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

11、境。 绿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于10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标大于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于35%。 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的规划目标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大于80%。 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目标 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机动车尾气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结合西气东输工程扩大天然气来源和使用范围,控制燃煤电厂总,争取外来电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目标 要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

12、来的共融。保护11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4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各级文物、古迹和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反映上海传统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及对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5、住宅发展 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新区与旧区住宅建设相结合,相对集中开发。顺应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住宅建设结构,体现住宅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并严格控制高层住宅。 三、创新与特色 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 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13、。 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散和辐射能力。 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四、实施效果 根据中央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市政府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并加强苏州河、黄浦江两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对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目标,正在有序实施。 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年现状土地使用 城市建设密度与基础设施用地比重关系 1.工作背景 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4、1999-2020年)为新世纪以来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引和贡献。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总体规划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同时,总体规划本身的法律体系和技术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为准确把握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基本情况和城市发展动态,并为科学谋划2010年世博会之后的上海发展战略提前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在市规划局牵头和指导下,我院开展了此项工作。 秉持方法研究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先行的工作路线,设立了基础信息库建设、土地利用、人口、产业、综合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多个专题,成果包括1个总报告、9个专题报告和1个基础数据库。 2.研究方法框架 建立信息扎实的基础研究平台。从GIS数据库的

15、建立人手,搭建上海城市发展建设判断、研究、决策的最根本、最真实的科学基础。在建库过程中经历了数据信息收集、入库、校核、整理、分析等多个环节。其中数据信息入库更是经过了五轮内部校核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求精求准为主旨,为整体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科学的基础。 反思规划方法,探索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体系。从国内外经验借鉴、法律法规解读、规划体系衔接、体制机制支撑、规划编制组织、规划发展趋势等多个视角认真反思规划工作方法。 形成多层面的评估研究框架。评估现状发展情况、规划实现情况、规划演进趋势和规划环境带来的新要求。 侧重基础研究、突出重点问题。侧重基础研究,以GlS信息库为工作平台,以土地为出发

16、点与归宿点。 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的策略研究。包括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管制、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演进、人口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及面向后工业社会时代的产业发展与布局。 3.各专题概况 信息库专题 在充分调研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数据库,确定了“他山之石”和“以我为主”的两种技术路线,并探索出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数据内容和结构满足各专题的研究要求。 在满足总体工作要求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主要整理和完成了人口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现状用地数据库、规划用地数据库和建筑量数据库等,此外还整理了相关部门的各类数据库。 用地专题 重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重视基础数据的分析。从工作开始,用地专题的开展与用地数据库的建设同步进行、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该专题充分利用GIS技术,使得面临庞大数据库时游刃有余;采用比较分析法,基于若干时间节点用地现状和规划的纵向、横向比较分析,探寻上海用地拓展趋势和评价规划实施情况。 人口专题 收集整理了上海市人口相关的实际发展数据,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与城市空间四个方面人手,将城市发展现状与总体规划目标进行了分类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