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80351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家礼一 祭礼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大体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故而后代对祖先应事死如事生。其二,中国古代的人们一直推崇孝道,虔诚地祭祀考、妣b即已故的父、母,以及历代祖先,定时向他们奉献食物,便是孝的具体体现。在商代,贵族们已依据繁杂的礼节来祭祀祖先。到周代,周天子、诸侯、大夫和适士(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 郑玄 注:“适士,上士也。” 孙希旦 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

2、下士三十有二人” 清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宋 张载 正蒙王禘:“适士,疑诸侯荐於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王禘:“诸侯所荐仕於天子而受王命为士者,与诸侯之士有功而王命之者,皆曰适士。适士,对庶士之称。”)都建立宗庙,其中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适士二庙。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便在宗庙中举行。庶士(官府小吏。国语鲁语下:“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韦昭 注:“庶士,下士

3、也。”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孔颖达 疏:“庶士,府史之属。”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庶人没有资格建立宗庙,只能“祭于寝”,即在住处的厅堂中祭祀祖先。祭祀时,卿大夫可用“少牢”,即一羊、一豕,即比“太牢”少一头牛。士和庶人可用一豕。先秦时,祭祀祖先,都要立“尸”,即通过卜筮来选择一位代替祖先、坐在祖先座位上来接受祭祀、享用祭品的活人。立“尸”的原因。按汉代大儒郑玄的解释,是因为“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尸”一般由孙辈充任,祭男用男尸,祭女用女尸。男尸须符合同姓、嫡出、父亲已去世等条件,女尸须是异姓者,通常由孙媳妇充任。在祭祖过程中,

4、便要向“尸”行九饭三献等礼。虽然成语“尸位素餐”的含义与祭祀无关,但其产生当与先秦时“尸”在祭祀过程中坐食美餐有一定的关系。秦代以降,在中原地区举行祭礼时不再由“尸”来代替亡灵,而是改用木制的神主。各级官员大多可以建造家庙,士人和庶人则仍“祭于寝”。唐末与五代,社会发生大动荡,昔年显赫的王孙公子流落街头,而出自蓬门筚(b用竹子编成的篱笆)户的贫家子弟却在朝堂上出将入相。由于皇朝迅速兴替,士大夫很少能世袭爵位,因而缺乏建造和维持家庙的经济力量。尽管北宋时宋仁宗允许文武官员“依旧式立家庙”,但几乎无人响应。于是,庶人们在“影堂(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之所)”中祭祖的方式,受到了士大夫的关注。这

5、些庶人在家中的正寝即正厅中悬挂祖先的遗像,并在遗像前举行祭祀仪式,故而这些正寝便被称作影堂。此时的士大夫们就择一厅堂专作影堂,无事时关闭,从而化繁为简,以影堂取代了家庙。鉴于这种情况,司马光依据周代士庶的祭礼,在他的著作书仪中拟订了关于影堂的制度。到南宋时,朱熹发展、完善了司马光的影堂制度、在家礼中确立了祠堂祭祀的礼仪。此后的近千年间,各家族遵行的祭礼便基本沿袭了朱子家礼中的规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祠堂至迟出现于汉代,并非始见于南宋。不过,直至南宋初期,祠堂或建于墓地,或用以纪念名宦、名贤。唐代的杜甫便在成都城郊森森的古柏丛中寻访过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朱熹放弃“家庙”这一名称,改用

6、“祠堂”一词,一方面因为“古之庙制不见于经”,还因为士、庶人等身份低贱,无论在周代还是当时都不具备建造宗庙或家庙的资格,因而他另辟溪径,改用祠堂之名,使土人甚至庶人都能绕开障碍,建造祠堂,在祠堂中祭祀祖先。根据朱熹设计的制度,君子,即知书达礼的人士。在营造住宅之前,应先在正寝之东建立朝南的祠堂。这种祠堂不同于后世更为常见的由各家族建造的宗祠,故本书称之为“家祠”。家祠可以是三间。也可以是一间。家祠中央设四个神龛,神龛中置放收藏着神主的神椟。高、曾、祖、考四世的八位神主从西至东放置在这些神椟之中。在每个神龛前各置一桌,或在四个神龛前共置一桌。在家祠的阼zu阶即东阶和西阶之间,设一香案,上置香炉、

7、香盒等。没有后嗣的旁亲,如无后的伯叔祖父、母的神主祔于高祖父、母,无后的伯叔父、母祔于曾祖父、母。这些神主男左女右,西向排列于所祔神主之前的桌子上。香案以南要留出空间,可容家众在祭祀时按序列队。同时,应置备祭田,其收入作为祭祀的经费,并购置祭祖所需的各种器皿。值得指出的是,并非任何家庭都可以祭祀四世祖先。按照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度,只有继祢(祢,m奉祀死父的宗庙,死去的父亲)之宗,即继承父亲地位和土地的嗣子才可以祭祀父亲。嗣子通常是嫡长子,但也有例外。如果嫡长子不肖,父亲可确定其他嫡子、庶子为嗣子,甚至可从侄子、堂侄等人为嗣子。例如,在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赵鞅发现婢女所生之子毋卹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便

8、废嫡长子,而以这个庶子为太子,即嗣子、如果一个男子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嗣子,那么他便可祭祀四世。如果曾祖父不是嗣子,而是众子,即其他的儿子,他本人不能祭祀其父亲,其曾孙只能祭祀三世,应空置家祠中最左边的神龛。如果祖父不是嗣子,则应空出左边的两龛。如果父亲不是嗣子,则应只祭父亲一世。如果本人是众子,则在与嗣子同居时不得单独祭祀父亲。只有到他死后,如果他的嗣子分居出去,才能建立调堂,并也仅能祭祀他的这一世。在建有家祠的家庭中,每天早晨,主人,即是作为家长的男子,必须“晨谒”。他应身穿礼服,在家词的香案前焚香、两拜,就像儿女每天早晨须去父母房中请安一样。在平时,家中男女“出入必告”,出门、回家都

9、要去家祠禀告祖先。如果就到附近走走,出入时只需“瞻礼而行”,即男子唱诺(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卑对尊用“谨诺”),妇女立拜。如果要在外过夜后才回家,须行与“晨谒”相同之礼。如果主人要远出十天以上,则要开家祠中门,于焚香再拜后禀告祖先:“孝孙某,将远出某所,敢告。”在回家时,要行相同之礼,并禀报:“某今日归自某所,敢见。”此种情景,也与父、母等尊长在世时子弟外出应该禀告一样。每年的正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及每月的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望日(十五年),合家都要到家祠去参拜。举行仪式的前一天,应洒扫家祠,众人并应“斋宿”,即素食,男女分宿。参拜的当天早晨,应开家祠之门,卷神龛之帘,在每

10、龛前的桌子上以托盘盛放新鲜水果,也可随宜陈放些菜肴。每个神椟前设茶盏、酒盏各一。在香案前设茅沙。参拜开始时,主人以下皆身着盛服,各就各位。主人面北站在阼阶下,主妇面北站在西阶下。主人之母尚在,则特位于主妇之前;主人有伯叔父及兄长,则持位于主人之右的稍前处;有仙。叔母,姑母,兄嫂,姊姊,则特位于主妇之左的稍前处。同辈排列时,男子以西为尊,妇女以东为上。在盥洗之后,主人、主妇等人开启神椟,由主人捧出高祖父等人的神主,主妇捧出高祖母等人的神主,长子、长媳或长女则分别捧出男、女性的祔主,置于正位之左。这一礼节,叫作“出主”。主人等复位后,降神。此时,主人诣香案前,跪下,焚香。执事们跪进酒壶和酒盏,主人

11、用酒壶斟酒于盏,然后,酹(li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酒,即右手执盏,将酒尽洒于茅沙之上。主人置空盏于香案之上,稍稍后退,再两拜。至此,经焚香、酹酒,阴、阳两个世界似乎已经沟通,四世祖先的神灵仿佛已欣然降临。随后,参神。主人以下皆四拜,即参拜四世祖先的神灵。主人手执酒壶,先正位、后祔位,在各个神主前的空盏中斟酒;对于祔位中卑幼的神主,可命长子斟酒。接着,主妇点茶,也以先正位、后祔位的顺序,给各神主前的茶盏中斟水;对于卑幼中妇女的神主,可命长媳或长女点茶。经过这些仪式,祖先的神灵饮了酒,品了茶,并尝过盘中的鲜果之类,似乎已心满意足。于是,众人再四拜,辞神,向神灵们告辞,并由主人等奉神主入椟

12、。望日参拜家祠,仅开启神椟;不请出神主,并不必斟酒,只需主人及其长子在神主前点茶,因而礼节要较正、至、朔日简略。每逢清明、寒食、重午、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_ jio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重阳等乡俗所重的“俗节”,主人等要以大盘荐上时鲜的收获物,并献上一些蔬菜、水果。这叫“献以时食”。家中凡有冠、婚等各种大事,都应到家祠中去禀告祖先,这叫“有事则告”。礼节与正朔参拜时基本一致,只是到主人斟酒、主妇点茶后,主人便应在香案前跪读告辞。有些大户人家聘请或指定专人为司祝,在祭祀时沟

13、通阴阳两界;在此时司祝便跪于主人之左,执祝板宣读祝文。祝板是块高九尺、阔一尺二寸的木板,写有祝文的纸张便粘贴在祝板之上。读毕祝文后,众人四拜辞神,司祝便焚化从祝板上揭下的祝文,似乎将祝文送呈到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祖先手中。家中有子孙诞生,满月时要到家祠中去拜见祖先,当时往往沿用先秦时的用语,仍叫作“见庙”。如果是主人的嫡长子或嫡长孙出世,礼节与“有事则告”时近似。见庙的是其他儿子、孙子或侄子、侄孙,可以不设茶、酒,只启神椟,不出神主。主人向祖先昭告添丁之喜时,主妇抱着新生儿站于家祠的两阶之间;如果见庙的是孙子、侄子或侄孙,其母亲站在主妇之后。在主妇等向神主四拜后,这个婴儿作为家族成员的身份,

14、使得到了祖先们的确认。一年四季,在正寝中要举行四时(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yu,夏祭曰禘d,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祭。时祭需卜日。在每季第一个月的下旬,主人等要从下个月上、中、下旬分别选择一天。接着,盛服的主人在家祠中门外的香案前焚香,以烟蒸环珓(jio 占卜的用具,多用两个蚌壳或像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掷在地上,看它的俯仰,以此占卜吉凶),口念祝辞:“某以来月某日,诹zu(:咨询;询问)此岁事,适其祖考,尚飨(亦作“ 尚享 ”。旧时用作祭文的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然后,“卜珓”,即掷珓于盘中,一俯一仰为吉,否则为不吉。如果上、中旬之日皆不吉,不复卜,径用下旬之日

15、。在时祭的前三天,主人率众男子斋戒于外,主妇率众妇女斋戒于内,皆沐浴、更衣,不饮酒过量,木茹荤。在此期间,不吊丧、不问病、不听乐,并不参与各种凶、秽之事。时祭的前一天,主人应率众男子及执事们清扫正寝,并按照正寝时祭图进行布置。同日,主人应率众男子去“省牲”,即是去宰杀猪羊处挑选牲口,并监督屠宰。在当时,吉祭用牲不用左半片,只用右半片。主妇则应率众妇女洗涤各种祭器,并于这一天,或时祭当天的凌晨,穿着盛服去煮好馔zhun从食,巽(xn)声。本义:陈设或准备食物)肴。时祭日的当天清晨,主人以下及执事人员俱诣(y本义:前往,去到)正寝布置祭桌。起初,应在四世八位神主前每位设摆一桌。不过,一般家庭的厅堂

16、都不十分宽敞,无法并排八张桌子,因而在明代,人们往往让考、妣同桌,共设摆四桌。每桌的碗碟等分四行。靠近神主的一行置筷、匙、醋碟、羹、饭等,第二行空出,俟行礼时进馔。主妇等人应将鱼、肉等菜肴煮得极热,盛人盒子,放置于东阶处的长桌上。在明、清时期,朝廷对于高级官员直至平民百姓在家祭时祭祀祖先时所能使用的祭品、祭器的品种和数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清代的规定是,一品至三品官,在祭祀时可用羊一、豕一,即可用二俎,并可用二铏、二敦、六笾、六豆。四品至六品官可用豕一,即可用一俎(z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并可用二铏(xng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二敦(敦du古代食器。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分为簠f、簋gu,前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