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饮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80236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饮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华传统饮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华传统饮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华传统饮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华传统饮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饮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饮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已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食物器皿、饮食中的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方面,中国饮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传统饮食文化。关键字:中国传统饮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饮食器具,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

2、加少量的肉食。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小麦和稻米为主,另外也有玉米、小米、麦荞、红薯等。各种面食,各种粥类、饼类和各种各样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起来。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这里他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有四大特点:(1)我们中国人讲究主副食分明。只有在中餐里面才有主副食分明,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2)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3)中

3、国人特别重视豆类。中国人讲,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4)中国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 是早已闻名世界的。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我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准备饮食的活动称为“烹调”,它比西方人所谓的“cook”要技高一筹,并包含了许多西方人所不曾理解的蕴味。“cook”只是把生东西弄熟了而已而“调”则是将食品艺术化、创造出美味佳肴的功夫。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

4、、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

5、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传统食物器皿 中国传统饮食器具非常繁多,其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被欧美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

6、一个亮点和特色。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同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刀、匕、俎: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

7、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甑、甗、鬲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古代烹调与饮食所使用的器具,跟烹调的技术、饮食的习惯密不可分。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就现有文献和出土文物看,最早的饮食器具为石制、陶制,后来人们掌握了采矿、冶炼技术,就开始使用铜器。四、中国饮食中的营养保健“民以食为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每日三

8、餐,如何合理地调配饮食,使之更有利于人体健康、滋补养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 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我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总结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饮食有节”。把膳食调理与医疗相结合,发展和创造了“医食同源、药食同用”和“寓医于食,食疗养生”的营养学理论。这些都是从养生学角度总结的经验之谈,以后也成为中国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总之,中国传统的饮食养生文化渊远,而流长,累积了极为丰富的方法内容,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9、体系,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奇葩。它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健康发展均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开发价值。相信普及这些养生饮食以及将这些饮食养生原则方法推向社会乃至全世界,将是十分科学而有意义的。 五、中国饮食审美观 中国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饮食文化本来属于形而下的活动领域,但要对此深入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入手。中国传统旨学重视阴阳相配,强调宇宙大化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作为生存之本

10、的饮食活动, 中国人也讲究“配菜之道,需所配备物融洽调合,如夫妻、如兄弟,斯可配合。”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言论,尽管是基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但也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同时,这一观点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审美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极好概括,即其精神实质在于以饮食为媒介,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从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的和谐统一所给人的愉悦,进入自由、充实、审美的理想境界,从中体会人生的乐趣和美妙。 六、中国饮食礼仪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

11、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无论从古代的“饮和食德”,还是到如今的现代饮食文明,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的文明饮食风貌。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包括了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餐桌礼仪等诸多方面,是比较发达、完善的,而且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深远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七、小结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都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的饮食可以说天下无处不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饮食结构、食品制作及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和饮食礼仪等方面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