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叙事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79676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的叙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祝福的叙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祝福的叙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的叙事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析祝福的叙事技巧祝福作为鲁迅小说的一篇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归乡者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无聊看客的麻木心态,反映了普遍存在于接受启蒙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局限性。叙事自然亲切,使人感受真实而令人信服,充满魅力,激起读者探究的兴趣。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容易给读者造成真实之感。小说还讲述了以柳妈为首的鲁镇人对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哄笑奚落,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于下层劳动人民身上的麻木不仁,将无聊看客的心灵麻木暴露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愚弱的国民的精神萎靡,指出了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祝福作为一篇短篇小说精品,鲁迅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人

2、物性格的生动塑造,紧扣“还乡”主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诱惑读者在小说所叙述的空间与时间中徘徊思索。在祝福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从一个归乡者的角度叙写了“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所感,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更易于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文中的“我”又决不能简单地认为等同于鲁迅,只是故事的叙述者,但细读起来,又带有鲁迅的影子,所以,这种写法,给读者造成了恍惚之感,在似与非似之间激发读者去探究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小说采用自知旁知的叙事方法叙写故事,以归乡者的视角叙写故事,写出了归乡者与故乡人的隔阂,使作品不仅充满了哀婉悲凉的色彩,而且出现了反常化的艺术效果。同时,又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

3、自知视角叙写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观看者的角度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使小说结构自然严谨,叙事的语气亲切真挚,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介绍“我”在鲁镇的见闻中间插叙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她的丈夫死后逃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帮工,她勤劳能干,可婆婆为了给她的小叔子娶老婆,硬是将她绑着卖给了贺老六,不幸男人病死,儿子被狼咬死的沉痛彻底地催垮了她,无奈之下她只得再次来到鲁镇当佣工,可是作为寡妇,祭祀时不能碰祭品,庙祝说死后到阴司还要被分尸,都从精神上折磨着她,最终在祝福之夜不幸地离开了这个人世。小说选取第一人称,以“我”作为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一切显得那么真实,使读者信服,通过字里行间,揭示了封建

4、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生理想的毁灭。祝福与鲁迅其他叙事性作品一样记叙了主要人物壮年之中走向死亡的大段经历,这与绝大部分作家、理论家认为短篇小说“只是叙述一个事件”,描写生活的“横断面”,“写出故事中最精练最生动的一个场面”等见解明显不同。在祝福中鲁迅安置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并采用回忆的方式,将任务经历的片段显示在回忆的屏幕之上。这个叙述者的首要职能是结构职能,即使有情感的流露,也不是直接说明主题,而是或反衬、或戏谑,发挥着不同的审美修饰作用。鲁迅的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人物现场行为的动态画面,同时又传达出其幕后行为的大量信息,画面显示更富有动感,富有生气,其内容含量也不失饱满厚重。而且鲁迅的这种方式不含任何变相的主观评述,完全是客观的展现。其主题意蕴却鲜明突出,感染效果也相当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