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塔桥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7040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寺塔桥亭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寺塔桥亭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寺塔桥亭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寺塔桥亭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寺塔桥亭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寺塔桥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寺塔桥亭(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寺塔桥亭工成网 * 首 页 * 建筑书店 * 行业资讯 * 会展活动 * 教育培训 * 资料天地 * 论 坛 * 新书广场|样章试读|书目下载|专题活动|图书索引|图书预订|排行榜|招商合作 * 新书广场|样章试读|书目下载|专题活动|图书索引|图书预订|排行榜|招商合作 * 建筑|结构|岩土|水利|路桥|房建|渲染|电气|给排水|暖通|造价|环保|园林|室内|房产|监理 * 展会资讯|展会知识|专题报道 * 教育资讯|职场人生|教材推荐|试题下载|招生培训 * 论文|图库|方案|表格|合同/标书|软件|试题|样章试读|电子杂志|标准规范搜索王中国名胜-寺塔桥亭图书简介本书图文并茂地讲解了中国

2、著名的寺、塔、桥、亭的建造时间、历史沿革、文化典故、著名事件等,同时也讲解了建筑本身独特的建筑艺术以及寺院或塔中的文物的历史地位或文化价值。读者阅读本书后再游览景点时,在印证实物、实景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本书由研究古建筑的资深专家编著,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资料详实权威。适于旅游爱好者、古建筑研究人员、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文物爱好者以及摄影爱好者阅读和珍藏。前 言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寺、塔、桥、亭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葩。一、寺笼统地说,寺就是寺庙。中国寺庙大大小小,各种各类,历朝历代,何止成千上万!大致可分为纪念性祠庙和宗教性寺庙。纪念性祠庙里奉祀先祖或名人。

3、北京太庙,明清两代皇帝祖庙,每逢登基、大婚、凯旋、献俘等大典及年节时,皇帝便到庙中祭祀先祖。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君臣合庙以祭祀刘备与诸葛亮。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当年拜谒武侯祠时写下的诗句, 悲壮了多少后人心! 浙江绍兴禹庙,纪念大禹治水功德,三过家门而不入,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完全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物化而来。应该说,纪念性祠庙表现了人们对鬼魂与神灵的崇拜,一种感恩与怀念的寄托。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挖掘出一座五千年前的大型女神庙,出土多个女神泥塑,应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祠庙遗存了。宗教性寺庙,又分道教官观、佛教寺院、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基督

4、教堂等。道教宫观。道教为中国本土教,其思想植根于老庄文化,产生于汉代,元代以后逐渐形成全真、正义两大派。道教杂而多端,没有一个独立的创始人,没有一部共同尊奉的公认经典,故此宗派繁多。而宫观布局,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采用传统宫殿和民用住宅相结合的方式,并吸取了佛教寺院的特点,其神殿为主要活动场所。宫观前面大多建有影壁,以藏风聚气或避邪,门前多建有华表、幡杆。陕西周至县终南山的楼观台,相传是我国道教最早的宫观,素有仙都之称。观中供奉老子、尹喜诸神,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 灵宫殿、太白殿、四圣殿等,另有说经台、系牛柏、老子墓等道教圣迹。山东崂山的太清官,始建于唐。而唐高祖李渊

5、,本是少数民族,为利用神权巩固统治,自认老子李耳作始祖,道教遂成了本朝家教。而太清官的主要建筑,如三皇殿,奉祀轩辕黄帝、伏羲氏、神农氏三位华夏民族祖先;三清殿,奉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三位道教最高神。总之,道教为多神教,其神仙系统十分宠杂,大到主宰寺庙的天神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小到理财做饭的赵公元帅、灶王爷,林林总总,不一而同。这就决定了道教官观在大前提下,不可能具体地整齐划一,而各有千秋。佛教寺院。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公元 89105年)传入我国。一般认为印度佛教传入我国有三条路线,从印度经中亚,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主要流行于汉族聚居地区,称为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

6、教,这类寺庙为汉传佛教寺庙,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从印度、尼泊尔传入我国西藏和其他地区,汉传佛教、印度佛教与西藏原始本教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主要流行于藏族、蒙古族等聚居地区,这类寺庙为藏传佛教寺庙;从印度通过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人称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信奉者多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部分同胞,这类寺庙为南传佛教寺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地区。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以汉传佛教寺庙为例,寺院的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7、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天王殿内,两旁为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身后为韦驮将军。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一般有两种塑像:,是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横杵于两腕间,表示该寺不接待外来云游僧人;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表示欢迎接待外来僧人(也有与此相反之说)。大雄宝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通

8、常三尊的,称三世佛,有横三世与竖三世 之分。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如天津独乐寺供奉的观音达16米。如此高大的泥塑立像,全国罕见。菩萨中,以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最为著名,其道场分别在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这四山并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伊斯兰教是七世纪在阿拉伯半岛传播开来的一种宗教,随后传入我国。创始人是麦加人穆罕默德。其教徒称穆斯林。伊斯兰教主要有逊尼派和什叶派,我国伊斯兰教基本属于逊尼派。其活动场所为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而译本不同,其活动场所为教堂。这里就不细谈了。二、塔古塔,原非我国所固有,是公元

9、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外来文化在我国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创造,从而形成我国古代不可或缺的一种民族建筑。佛塔起源于印度。塔字的梵文曾有多20种译法,如卒堵波、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昱、灵庙等。我国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隶书等文字中没有这个字,是随着翻译佛经时因需要而造出来的。塔字最早见于葛洪的字苑。塔慢慢地就中国化,流传至今,已扩展引用到所有挺拔高耸的建筑物上,如自来水塔、跳伞塔、转播塔、电视塔等,与原来的佛塔已相去甚远。在印度,塔是埋藏佛舍利的建筑。所谓舍利,意为尸骨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许多晶莹的珠子,成为舍利子。还有其他的身骨、牙齿、毛发等,也

10、称为舍利。后来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尸骨,也称作舍利。在佛教,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相传在印度,当时释迦牟尼的舍利被8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分别取去建塔供养。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印度摩羯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下令在其统治的八万四千个小邦国中,都要建寺塔。这就是佛教史上盛称的阿育王八万四千宝塔。塔在印度有两种,一是藏佛舍利的牢堵波,纯属坟冢性质;一是所谓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塔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相结合,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内容。它最大的特点是,一开始就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高度成就的楼阁式建筑,与原来印度那种半圆形坟墓式的牢堵波完全不同。这种塔,

11、主要分三部分:塔刹、塔身、地宫。塔刹,在塔顶上,其形象就是卒堵波的缩影;塔身,是塔的主体,用来供设佛像等,而中国化了的古塔又派生了其他很多用途;地宫,按照中国陵墓地宫、墓穴的方式创造的。随着塔在中国的不断发展,除作为埋藏佛舍利外,还具有了其他不同的用途,促使其建筑结构及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一是登高远眺。这是中国古塔用途发展变化中,最早出现而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是原来印度的牢堵波所没有的。中国古代楼阁本来就具有登高观览的用途,塔出现后就更吸引人了。南北朝时文学家庾信写有和从驾登云居寺塔的五言诗。唐宋以后,登塔之风更为盛行,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人学士追求向往的美事。二是了望敌情。由于

12、佛塔高耸入云,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很快发现其在了望军情方面的优越性,由于塔是佛教神圣之物,所以在作军事用途时,也不能不打着佛祖名义。山西应县木塔,名释迦塔,高67米,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木构建筑,在宋、辽交争之际,便被辽方作为了望宋方军情之用。后来宋朝也造一更高的塔,高84米,在河北定县,虽有舍利塔之称,但料敌塔之名则一直流传了近千年。三是导航引渡。由于古塔大多具有高标挺立的特点,所以人们又用它作为导航引渡指示津梁的标志。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罗星塔,在世界地图上早巳列为重要的航海标志之一。四是装点河山美化风景。如开封铁塔、太原双塔、泉州双石塔等,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标志。到了明清之际,这种塔大量修造

13、,连佛的名义也不借用了,直接叫文峰塔、文星塔、风水塔等。中国的古塔,其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一是楼阁式,这是中国古塔中历史最为悠久,体形最为高大,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种。因源于中国古代的楼阁而得名。楼阁最早出现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如最早的洛阳白马寺塔和永宁寺塔,都是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大多没保存下来。隋唐以后,大量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楼阁式的塔,还有石刻、铜铁铸造的楼阁式的塔。二是密檐式塔。这种塔出现的年代与楼阁式塔约略同时或稍晚一些,从汉代用器中可找到其源头。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岳寺塔是现存的密檐式塔中最早的实物。唐宋以后,特别是辽金时期,密檐式塔成了古塔中一个特别品种。其特点是下部一层塔身特别高大,

14、第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叠叠,各层之间距离特别短,几乎看不出楼层。这类塔一般不能登临,纵或有能够从内部上去的,也并非为了眺览。三是亭阁式塔。这种塔结构简单,便于修造,所以后来被许多高僧、和尚所用,作为墓塔。如山东历城四门塔即是。这种塔应该起源很早,宋以后,由于花塔和覆钵式塔的兴起,这种塔就逐渐衰落了。四是花塔。出现较晚,特征是在塔身上半部有各种繁复的装饰,看去如一把巨大的花束而得名,甚至一些花塔还涂有各种绚丽的色彩,显得富丽堂皇,如甘肃敦煌花塔。花塔只流行于宋、辽、金这二、三百年,到元代就逐渐绝迹了。五是覆钵式塔。元时喇嘛教大发展,牢堵波又从尼泊尔传入中国内地,这类塔便大事兴建。因喇

15、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俗称喇嘛塔。其特征,塔身好似一覆钵,覆钵上一长大的塔刹,覆钵下一高大的须弥座。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六是金刚宝座式塔。起源于印度释迦牟尼成道的菩提伽耶,那里有一个坐悟的金刚座,后人在那里建了一座纪念塔。中国这类塔,即仿此而修建的。中国最早的一座金刚宝座塔在北京大正觉寺内,为明代永乐年间 (公元14031424年) 时所建。这种塔在佛教上属于密宗系统,是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的。七是过街塔和塔门。是在中国古代城关式建筑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北京居庸关的云台。修建这种塔,为方便礼佛。凡是从塔门下经过的人,就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这种塔,从元时才开始出现。八是宝箧印经塔。中国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叔,仿照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个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好似一宝箧,里面保存了小卷印经而得名。这种塔,宋以前尚未发现, 宋代以后较多,最早的是泉州开元寺大殿前宋代绍兴年间建的石塔。中国古代塔形十分丰富,还有如钟形塔、球形塔、圆形塔、阙形塔等等,不一一列举。三、桥当人们漫步中华大地时,无论是高山峡谷,溪涧湖池,大江大河甚至波涛汹涌的大海之滨,还是在幽静的园林庭院之中, 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桥梁飞跨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