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68739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我们都知道,在汉高祖刘邦的心目中,所谓的“兴汉三杰”即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中,居功至伟的张良毫无疑问的应该位居首位。后来韩信被诛,萧何坐牢,只有张良的结局是最好的。此后,张良便日渐成为中国所有文人羡慕的第一偶像。这中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诸葛亮出场前,江湖流传其自比管仲、乐毅,但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却认为,诸葛亮的自比并不恰当。于是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揣测是不是诸葛亮把自己比高了,谁知水镜先生却说是比低了,应另拟两个人才更恰当这两个人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和兴汉四百年的张良。由此可见,在水镜先生心目中其实是在包括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内的所有的中国

2、文人心目中,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被称为“杰出人才”的,只有姜子牙和张良两人而已;而其的人帝王将相也好,才子佳人也罢通通只能被称为“人才”而非“杰出人才”。问题在于:张良这“杰出人才”是如何练就的呢?回顾张良的一生,一定会给我们后人很多启发。还是让我们从历史中找寻答案吧。细读史记便可知道,张良与众不同的第一点便是他的出身。这一点,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说的那样:“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

3、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者。”在这里,赵翼把汉初诸臣的出身自高而低分为了五类,而张良的出身最为高贵。也正因如此,鹤立鸡群的张良才赢得了刘邦的敬佩:观遍史记和汉书,您都可以看得出来,作为大汉开国皇帝的刘邦,是不怎么尊重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些开国元勋的其基本的证据便是,无论是在称帝之前,还是在称帝之后,刘邦对于他的这些属下,不管你是萧何一类的文臣也好,韩信一类的武将也罢,人家一直都是泗水亭长时留下的规矩:直呼其名。只有唯一的一个例外。这个唯一的一个例外便是贵族出身的张良。无论是在称帝之前,还是在称帝之后,对于张良,刘邦一直是令当时所有的人都羡慕不已的表现出特别的亲近和尊重的“子房”

4、这样的一个字而不名的称呼。不但刘邦如此,就是那个被后世诸人认为是黑了心的吕后,对于张良,也是发自内心的毕恭毕敬。现在的问题在于:贵族出身的张良,到底有什么非常人之处,可以赢得刘邦如此的尊重呢?咱们还是下次再说。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张良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地位的时候说到:贵族出身的张良不但赢得了汉高祖刘邦一生的尊重,而且也赢得了被后世诸人认为是黑了心的吕后一生的尊重。当然,作为刘邦对手的项羽,也是异乎寻常的尊重张良。问题在于:难道真的就因为这张良是贵族出身,就能够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不成么?答案远非“贵族出身”这四个字那么简单。与平民不同的,首先是贵族的生活。这在张良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您看,张良在

5、史记留侯世家中一出场,便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这里,司马迁给我们交代了三件事情:一是张良的祖父和父亲五世相韩;二是张良一直没有在韩国做官;三是张良在家国先后遭到不幸(家门不幸:弟死;国家不幸:韩亡于秦)之后,舍小家(弟死不葬)为国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五世相韩与舍小家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问题在于这第二件事:张良的父亲死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

6、也就是公元前250年,根据前后文我们知道,因为张良还有个比他小的弟弟,故而张良至少应该出生在公元252年之前。如此,当韩亡于秦的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张良至少应该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有为青年了。这里,就出了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间,张良干过什么事呢?任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不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前后文,我们便可以猜测到张良此前的生活:一是习武,二是读书。而已而已。因为习武,才有了酷爱交友的张良;因为习武,才有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张良;因为习武,才有了博狼沙中狙击秦始皇的壮举;因为习武,才有了知武之不足的张良。至此,我们便知道,此时的张良已经知道,为韩国报仇,可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使命换句话说,此时的

7、张良,深深的知道,为韩国报仇,必须要有诸多的帮手才行。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治国理家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君臣相处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文韬武略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王朝更替之道。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张良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留城一见面,立即“以太公兵法”作为见面礼,决意归顺刘邦,从此终身不渝;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刘邦对他的终生尊重。这便是真才实学的力量。其他的内容啊,咱们还是下次再说。上一讲,我们谈到了贵族出身、很有点儿真才实学的张良与刘邦在留城一见,马上“以太公兵法”作为见面礼归顺了刘邦,从此终身不渝。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拿着点儿东西作为见面

8、礼归顺刘邦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偏偏只有张良赢得了刘邦特殊的尊重呢?难道仅仅是有点儿真才实学的张良的贵族身份这么简单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真才实学也好,贵族身份也罢,您都得受这瞬息万变的战场检验一下,才能让他人知道您的学术功底和贵族身份绝对不是“山寨版”,此后的您才能赢得人家汉高祖刘邦真正的尊重!显然,上述这些,张良都非常轻松的做到了,而且都做的很成功。问题在于:张良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张良与同样是刘邦主要谋臣的萧何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呢?我觉得,张良的所作所为,用当下的一句俗话来说,那就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才是张良的成功之所在,这才是张良与萧何的第一区别之所在!比如,在灭秦战争最为激烈的公元前20

9、7年春,正在刘邦匆匆西进之际,敏锐的看到了匆匆西进很容易导致腹背受敌的危险的张良马上提醒刘邦:一定要先克宛城,然后再西进,这样才进可攻退可守。此后,在公元前207年秋,正在刘邦面对着兵强马壮的峣关守敌智出无门的时候,又是张良献了疑兵之计,一举夺取了峣关,最终促使刘邦抢在了天下无敌的项羽之前完成了灭秦大业。与此同时,还是张良善意的提醒,最终促成了贪图财色之乐的刘邦努力去实现想当年那夺取天下的豪言壮语。此后不久,还是这个张良,通过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从容斡旋,使刘邦免遭杀身之祸。楚汉战争之前,又是这个张良,再度以财物贿赂项伯,最终为刘邦请得了汉中这块最为易守难攻的地方,使刘邦从此有了一块坚强可靠的根据

10、地只有有了这块坚强可靠的根据地,刘邦也好,萧何也罢,这一干人等才能从容的实现他们一生的理想和愿望。楚汉战争最为困难之际,又是这个张良,率先明确的提出了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共同抗击项羽的作战方略。这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刘邦的大业最终朝着胜利的方向迈进。此后的楚汉战争,之所以最终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而告结束,那还是张良的功劳。我们知道,在楚汉战争中,双方较量的不仅有后方的粮草,更重要的还有前方的将士。若是这些将士心不齐,要想取得最终胜利那将是完全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些,在张良的计谋之下,刘邦都一一的做到了:不立六国后人,防止了力量的分散;立韩信为齐王,避免了内部事变的发生;

11、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全力追击,没有纵虎归山;又重爵封赏韩信、彭越,使二人合兵围歼楚军。您瞧见没有,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才是张良的成功之所在。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贵族出身、很有点儿真才实学的张良,按照“该出手时才出手”这句至理名言的原则,与刘邦相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萧何、韩信是刘邦的左右手,曹参、周勃是刘邦的爪牙,樊哙、夏侯婴是刘邦的心腹的话,此时的张良才是刘邦的大脑。在大汉开国谋士群中,张良才是稳坐第一把交椅的刘邦身边摇鹅毛扇的宾师和决策人物。问题在于:大汉江山打下来了,汉高祖刘邦应该如何报答张良呢?汉高祖刘邦报答其他人的行动,我们可都看到了:韩信身首异处,萧何也进了

12、监狱。就在此时,刘邦命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诸位,这三万户的食邑,可相当于今日中国的一个地级市的人口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非常清楚的知道,此时的张良实在是太需要这些丰厚的赏赐来证明自己了这世界上,当真有“功成身退”的人么?但是,只要你张良看看那些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的悲惨命运,再联想到历史上的那些诸如范蠡、文种等人在为他人打下江山之后的不同结局,这“读书破万卷”的张良还不能轻而易举的悟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么?话说到现在,您就该知道,此时的张良,应该选择的,就是如何委婉的回绝汉高祖刘邦的“善意的”“赏赐”了既要坚决的回绝,还绝对不能伤害到汉高祖刘邦的

13、虚荣心。难吧?不过,这些在常人看来的诸多为难着窄之处,到了异常聪明方的张良那里,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为了委婉的回绝汉高祖刘邦的“善意的”“赏赐”,张良采取了如下做法:先是委婉的回绝了刘邦的“善意的”“赏赐”:齐国三万户的食邑我不要了。您呐,还是把咱张良与您第一次见面的留地“赏赐”给张良吧!留地虽然很小,小到仅仅相当于今日中国的一个小县而已,但是这毕竟是咱张良玉您刘邦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不是?您把整个地方“赏赐”给我,多有纪念意义啊!瞧瞧人家张良,多讲感情啊!只要与刘邦第一次见面的留地;再想想,这个地名留多好听的名字啊,可以让所有的后人有多少想法啊!结果,刘邦自然只能选择同意。这刘邦一把留地“赏赐”给张良不要紧,这麻烦的事就来了:你刘邦日后还能找什么样的借口除掉张良啊?您瞧瞧,被后世人称为留侯的张良聪明绝顶吧?聪明的还在后面呐。随后不久,张良便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此后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也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瞧见没有,该收手时就收手,这才是张良的成功之所在的另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