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60059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运炎课件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一节 强度、刚度、弹性及塑性 第二节 硬度 第三节 冲击韧性 第四节 断裂韧度 第五节 疲劳,第一节 强度、刚度、弹性及塑性,金属的强度、刚度、弹性及塑性一般可以通过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来测定。它是按GB/T228-2002规定,把一定尺寸和形状的金属试样(如上图所示)装夹在试验机上,然后对试样逐渐施加拉伸载荷,直至把试样拉断为止。根据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承受的载荷和产生的变形量之间的关系,可测出该金属的拉伸曲线,并由此测定该金属的强度、刚度、弹性及塑性。,图1-1 圆形拉伸试样,(一)拉伸曲线,一、拉伸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低碳钢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可分为弹性变形、塑

2、性变形和断裂三个阶段。,图1-2 低碳钢的拉伸曲线,当力不超过Fp时,拉伸曲线Op为一直线,即试样的伸长量与力成正比地增加,完全符合胡克定律,试样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力在Fp-Fe间,试样的伸长量与力已不再成正比关系,拉伸曲线不呈直线,但试样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 力超过Fe后,试样开始有塑性变形产生。当力达到Fs时,试样开始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在拉伸曲线上出现了水平的或锯齿形的线段,这种现象称为“屈服”。 当力继续增加到某一最大值Fb时,试样的局部截面缩小,产生所谓“缩颈”现象。由于试样局部截面的逐渐减小,故力也逐渐降低,当达到拉伸曲线上k点时,试样随即断裂。,(二)应力-应变曲线,应力:把试样

3、承受的力除以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A0 ,则得到试样所受的应力,即,应变:把试样的伸长量l除以试样的原始标距l0 ,则得到试样的相对伸长,即应变(或),即,应力-应变曲线: 以和为坐标,绘出应力-应变的关系曲线,叫做应力-应变曲线,图1-3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二、刚度和弹性,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弹性模量就是试样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应变线段的斜率,即引起单位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因此,它表示金属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工程上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一)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指金属材料在弹性状态下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二)弹性极限,弹性极限e是材料在不产生塑性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

4、力值,即,式中 Fe-试样在不产生塑性变形时的最大力; e-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三)弹性比功,图1-4弹性比功的图解计算法,弹性比功e又称弹性比能或应变能,它表示材料发生弹性形变时可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外力去除时,又能完全释放能量而使材料恢复原状。因此,金属拉伸时的弹性比功可用图1-4应力-应变曲线下影线面积表示,其值为,三、强度,强度:指金属材料在静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性能。由于力的作用方式有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形式,所以强度也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一)屈服强度与条件屈服强度,屈服强度s是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值,即,式中 Fs-试样

5、发生屈服时的载荷,即屈服力; A0-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二)抗拉强度,抗拉强度b是材料在破断前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值,即,式中 Fb-试样在破断前所承受的最大力; A0-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四、塑性,塑性:指金属材料在静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是表示材料塑性好坏的指标。,(一)伸长率(断后伸长率),伸长率是指试样拉断后标距增长量与原始标距之比,即,式中 lk -试样断裂后的标距; l0 -试样原始标距。,(二)断面收缩率,断面收缩率是指试样拉断处横截面积的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之比,即,式中 AK-试样断裂处的最小横截面积; A0-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第二节

6、硬度,一、布氏硬度,图1-5 布氏硬度试验原理示意图,试验方法:用一定直径D的硬质合金球,在规定试验力F的作用下压入被测试金属的表面,停留一定时间后卸除试验力,测量被测试金属表面压痕直径d,由此计算压痕的球缺面积S,然后再求出压痕的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平均压力(F/S)。,布氏硬度用符号HBW表示 当试验力F的单位为牛顿(N)时,,二、洛氏硬度,试验方法:用一个压头(锥顶角120角的金刚石圆锥体、一定直径的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在规定试验力作用下压入被测试金属表面,由压头在金属表面所形成的压痕深度来确定其硬度值。,式中N、S为常数,用金刚石圆锥体作压头时,N为100;用钢球作压头时,N通常为130;

7、S为0.002。,图1-6 洛氏硬度试验原理示意图,洛氏硬度用符号HR表示,根据h值及常数N和S,用下式计算洛氏硬度值:,三、维氏硬度,试验方法:用一个相对面夹角为136 的金刚石正四棱锥体压头,在规定试验力F作用下压入被测试金属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除试验力。然后再测量压痕投影的两对角线的平均长度d,进而计算出压痕的表面积S,最后求出压痕表面积上平均压力(F/S)。,图1-7维氏硬度试验原理示意图,维氏硬度用符号HV表示 当试验力F的单位为牛顿(N)时,,第三节 冲击韧性,冲击韧性:金属材料在冲击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一、冲击试验方法与原理,图1-10 试样安放位置,摆锤冲断试样失去的

8、位能为GHg-Ghg,这就是试样变形和断裂所消耗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AK ,即 AK=Gg(H-h),图1-11 冲击试验原理图,二、冲击试验的应用,冲击弯曲试验主要用途是揭示材料的变脆倾向,其具体用途有: 1.评定材料的低温变脆倾向 2.反映原材料的冶金质量和热加工产品质量,图1-12 冲击吸收功-温度曲线示意图,断裂韧度:在断裂力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性能。,第四节 断裂韧度,式中 -工作应力; -许用应力; n-安全系数。,机械零件(或构件)的传统强度设计都是用材料的屈服强度0.2确定其许用应力,即,一、裂纹扩展的基本形式,当外力作用于含有裂纹的材料时,根据应力与裂纹扩展面

9、的取向不同,裂纹扩展可分为张开型(I型)、滑开型(II型)和撕开型(III型)三种基本形式。,图1-13 裂纹扩展的基本形式,二、应力场强度因子KI,衡量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强弱程度的力学参量称为应力场强度因子KI。,I型裂纹应力场强度因子KI的值与裂纹尺寸a和外加应力呈如下关系,式中 Y-与裂纹形状、试样类型及加载方式有关的系数 (一般Y=1 2); KI-单位为Mpa.m。,三、断裂韧度KIc及其应用,裂纹扩展时的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应力场强度因子,称为材料的断裂韧度,用KIc表示。,根据应力场强度因子KI和断裂韧度KIc的相对大小,可判断含裂纹的材料在受力时,裂纹是否会失稳扩展而导致断裂,即,

10、式中 c-裂纹扩展时的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工作应力, 称为断裂应力; c-裂纹扩展时的临界状态所对应的裂纹尺寸, 称为临界裂纹尺寸。,第五节 疲劳,一、疲劳现象,疲劳断裂: 承受交变应力或重复应力的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在工作应力低于其屈服强度的情况下发生断裂的现象。 疲劳断裂的特点: 不管是脆性材料还是韧性材料,疲劳断裂都是突然发生的,无明显的塑性变形的预兆,属低应力脆断,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疲劳失效过程: 疲劳裂纹产生、疲劳裂纹扩展和瞬时断裂三个阶段。,二、疲劳曲线与疲劳极限,交变应力max与疲劳寿命N的关系曲线称为疲劳曲线,或S-N曲线。,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和使用寿命,规定一个疲劳极限循环

11、基数N0,并以循环基数N0所对应的应力作为“条件疲劳极限”以r(N0)表示。,疲劳曲线(S-N曲线)示意图 1一般钢铁材料 2有色金属、高强度钢等,图1-15 曲轴的疲劳宏观断口形貌,三、提高疲劳极限的途径,疲劳极限除与选用材料的本性有关外,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 1.合理的零件结构设计,避免尖角、缺口和截面突变。 2.降低零件表面粗糙度,提高表面加工质量。 3.采用各种表面强化处理,如化学热处理、表面淬火和喷丸、滚压等表面冷塑性变形加工。,四、其他疲劳,1.低周疲劳 在机件承受的交变应力(或重复应力)较低,加载的频率较高,而在断裂前所经受循环周次也较高情况下发生的,故也成为高周疲劳。,2.冲击疲劳 承受小能量冲击载荷的零件,在经过千百万次冲击后发生断裂的现象。 冲击疲劳抗力是一个取决于强度和塑性、韧性的综合力学性能。,3.热疲劳 由于温度循环发生变化而产生热应力循环变化引起的疲劳。 热应力大小=ET(E材料的弹性模量;材料的线膨胀系数;T温度差),4.接触疲劳 接触表面在接触压力的反复长期作用后,引起的材料表面因疲劳损伤而使局部区域产生小片金属剥落。,5.腐蚀疲劳 零件在腐蚀环境中承受变动载荷所产生的一种疲劳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