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46711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0.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项目(朱)20080331(报批稿)1(最新整理by阿拉蕾)(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概述1.1情况说明2008年3月26日,芜湖市水务局在芜湖市主持召开了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送审稿)(以下简称报告)专家评审会,会议成立了专家组,对报告进行了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报告(送审稿)进行了修改完善,主要补充了桥梁附近防洪工程平面位置及断面图,进一步分析了桥梁对防洪工程的影响,补充分析桥墩引起的冲刷范围和河岸防止措施等,形成了报告(报批稿)。1.2项目背景芜湖市弋江路是芜湖市区南北走向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与205国道共线,承担繁重的城市交通和过境交通运输任务,但目前该路段道路横断面组成不合理,存在部分瓶颈路段,并且主线混凝土路面破损严重,造成弋江路通行能力

2、低,交通事故率高,且与芜湖市城市交通总体规划不符,对其加宽改造迫在眉睫,相应路段中的袁泽桥也被列入改造范围。拟建的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工程(以下简称袁泽桥)位于东经11824、北纬3119处,桥梁建成后,对提高弋江路通行能力、促进芜湖市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拟建袁泽桥跨长江支流青弋江,距长江约4300m。桥梁全长为1315.76m,主桥跨径135m,引桥分北岸引桥和南岸引桥,桥梁北接弋江中路,南接弋江南路。原袁泽桥设计通航标准为级,现根据安徽省交通厅要求,即将建设的芜申运河芜湖市区段,将利用现有青弋江河道进行改造,其通航标准提高到级。为此,工程前期,受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建设办公室之委托

3、,芜湖市勘察测绘设计研究院对其拟建的桥址处进行了详细的岩土地质工程勘察,查明了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和特性等情况。同时,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该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袁泽桥工程位置布置见图1.1。图1.1 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工程位置布置图袁泽桥桥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三条规定:建设跨河、穿河、临河的桥梁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通畅,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防洪要求审查同

4、意;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为此,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建设办公室于2007年9月委托我局对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工程进行防洪评价分析,在做好建设项目附近的地理环境、自然状况、水文气象等相关资料的了解和现场查勘的基础上,按水利部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的要求编制

5、防洪评价报告。本报告中采用黄海高程,其它高程另标注说明。1.3 评价依据1.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9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国务院第3号令);(4)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1992年4月3日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07号);(5)安徽省实施办法(省人大常委会199231号);(6)安徽省实施办法(省政府1991第25号令);(7)安徽省河道及

6、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皖水管2005107号)。1.3.2规范标准(1)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2)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3)防洪标准(GB50201-94);(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93);(5)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6)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7)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8)其它有关规程、规范等。1.3.3规划报告(1)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0年);(2)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

7、会,2002年3月);(3)安徽省芜湖市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2年1月);(4)青弋江、漳河中下游水网区综合治理规划报告(芜湖市水电局设计室,1995年);(5)芜湖市防洪规划报告(芜湖市水电局设计室,1989年)。1.3.4参考资料(1)桥涵水文(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8月);(2)桥渡水文(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2月);(3)安徽省水文手册(安徽省水文总站,1975年);(4)桥渡设计原理与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5)芜湖市二环路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6)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变更施工图设计

8、(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1月);(7)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芜湖市勘察测绘设计研究院,2008年1月4日);(8)甲方提供的有关工程设计资料。1.3.5评价委托书、委托单位与承接单位见附件委托书。1.4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1.4.1技术路线拟建的袁泽桥跨越长江支流青弋江,在河道中设置桥墩,势必影响河道原有的过洪能力,改变水流运动状态;是否会对上下游河道的防洪以及对桥位河段的河势产生较大的影响,是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受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建设办公室之委托,我局组织技术力量成立了袁泽桥工程防洪评价项目组,开展桥梁建设对河道防洪等影响的分析评价工作,为工程设计

9、和审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体要求为:收集、整理和查勘评价区域水利规划、地物、地貌、水文、野外河道勘测等资料,并利用历年实测水文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项目建设对流域规划、河道防洪、河势演变等影响以及河道行洪冲刷对桥梁工程安全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计算方法上,依据规范规定,参考有关技术文献,并根据桥位区的流域特性、河道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计算公式、计算参数,采用合理的计算成果。评价方案及报告编制按照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要求进行。1.4.2工作内容按照导则规定及本工程涉河和堤防情况,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工程跨河段现有水利工程状况,以及水利工

10、程近期、远期治理规划情况,分析各项水利工程措施与本工程的相互关系和影响;(2)根据水文观测资料及规划成果等,推求桥址处设计洪水成果;(3)根据现有河道测量断面、设计流量成果,分析工程对河道水位和行洪能力的影响;(4)根据工程建设区地质条件和设计洪水标准,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冲刷、壅水计算,分析工程建设对河道、堤防的冲刷影响;(5)根据河道演变情况、河床稳定性分析成果,定性分析本工程对河势演变的影响;(6)根据堤防现状工况,结合相关规范要求,评价本工程对其防汛和堤防管理的影响。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减少和消除各种不利影响的防护措施与补偿方案。2 基本情况2.1 建设工程概况2.1.1项目名称、地点、建

11、设目的名 称: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地 点:芜湖市弋江区马塘镇建设目的:弋江中路弋江南路跨越青弋江,为提高弋江路通行能力,促进芜湖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2.1.2桥梁结构与规模(1)总体布置新建桥梁与老袁泽桥平行,其桥梁中心线在老桥上游约11m处。桥梁全长为1315.76m,宽度为59.50m,分左右两幅桥梁。起点桩号K6+141.118,终点桩号K7+456.878。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引桥、主桥、中引桥、跨线桥、南引桥五部分。匝道桥位于中引桥两侧。主桥跨越青弋江,为带副拱的中承式拱桥。北引桥、中引桥、南引桥及东西匝道桥上部结构为跨径20 m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桥面连续T梁。跨线桥

12、上部结构为等截面斜腹板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盖梁,桩式墩,桩基础,桥台为薄壁台,桩基础。全线桥梁组合:(桥梁起点)北引桥+主桥+中引桥、东西匝道+芜钢路跨线桥+南引桥(桥梁终点);北引桥桥孔布置:420+520+520+520=380 m;主桥桥孔布置:40+135+40=215m;中引桥桥孔布置:420+620+520+620+520=520 m;跨线桥右幅桥孔布置:27+30+24+18=99 m;跨线桥左幅桥孔布置:18+24+30+27=99 m;南引桥桥孔布置:520=100 m;东匝道桥桥孔布置:20.2+20.4+20.7+320.8+20.7+220.

13、8+220.7+20.8+220.7=289.6 m;西匝道桥桥孔布置:19.8+19.6+19.3+419.2+219.3+19.2+19.3+19.2=231.8 m。(2)桥梁结构袁泽桥引桥与匝道桥,除跨线桥连接箱梁桥墩采用独柱墩设计,下设承台与单排双桩连接外,其余T梁桥墩均采用双柱或三柱框架式下部结构。1、主桥:为带副拱的集束钢管中承式拱桥,平行钢丝吊杆,体外预应力系杆,钢混叠合梁行车道系,整体造型美观。桥梁采用八车道,每侧各设置3.5m非机动车道和4.5m人行道,上下匝道桥采用单向两车道,并设置与主桥一致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2、北引桥(第一至四联):单幅桥梁宽度均为24.25m(不

14、含中分带),除第四联中分带变宽(变宽范围36 m)外,其余三联桥梁中分带等宽(3 m)。北引桥下部结构设三桩式桥墩,墩径1.3m,桩基直径1.5m,墩高大于7m时设置桩顶系梁,系梁尺寸高1.2m,宽1.0m。利用旧桩的桥墩设置承台,联系各旧桩共同受力,承台高度2.0m。盖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盖梁,高1.4m,宽1.5m,采用3根15-12型和3根15-9型预应力钢束。钢束两端张拉,张拉需分两批次:盖梁浇注完成并达到强度要求后,首先张拉上排中间和下排两侧公3根钢束,待T梁架设到位后,浇注湿接缝前,张拉剩余三根钢束。3、中引桥(第六至十联)、南引桥(第十二联):第六联单幅桥梁宽度均为24.25m变宽

15、至25.75m,中分带亦变宽(变宽范围31.5 m),保持桥梁总体不变,结束处接东西匝道桥。第六联下部结构的设置及构造尺寸与北引桥一致。第七联东西匝道与引桥分开,单幅引桥宽度13.0m;第八至十联、第十二联单幅引桥宽度12.75m。七至十联、十二联下部结构设双柱墩,墩径1.3m,桩基直径1.5m,墩高大于7m时设置桩顶系梁,系梁尺寸高1.2m,宽1.0m。旧桩利用的墩位设置承台,联系各旧桩共同受力,承台高度2.0m。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尺寸为高1.4m,宽1.5m。4、跨线桥(第十一联):第十一联单幅桥梁宽度均为12.75m,下设独柱墩,中墩与上部现浇箱梁固结,其余梁墩设置支座连接。独柱墩墩径2.0m。考虑到平面线形中此处曲线半径较小的影响,根据计算桥墩横桥向设置8cm的偏心。承台高度2.5m,下接2根1.5m桩基。过渡墩为双柱墩,墩径1.3m,桩基直径1.5m,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尺寸为高1.4m,宽1.5m。过渡墩墩桩中心线根据上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