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39320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第一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一、浩渺宇宙中的1颗微粒【广阔无垠的宇宙】 在我们人类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1个浩渺无垠的星星世界。这个世界称为宇宙。宇宙是1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时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最早是从地球开始的,再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从银河系扩展到河外星系,再扩展到星系团、总星系。【地球-渺小而非凡的行星】 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只能算作1颗渺小的微粒。但在太阳系的9大行星中,地球则是1颗极不平凡的星球。地球上有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有奔腾咆哮的江河大海,还有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他行星所没有的。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

2、46亿岁了。地质学家发现,铺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1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史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不论在陆地还是在水中,地层中堆积物的性质和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它代表着不同地质年代的自然地理状态。因此,地层是记录地球发展状况的史书。据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层已有40-45亿年历史。据此估测,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二、幸运的条件和最初的生物【地球的幸运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3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地核物质主要由铁、镍等元素组成。地球的非凡之处,不在于它的内部结构而在于它

3、的外部圈层。首先,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圈所包围,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正是由于大气中有氧和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上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其次,地球拥有生命的摇篮-水圈。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如果把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就会形成1个厚度约2700米的水圈。难怪有人说地球应该叫水球。 地球之所以能成为1颗非凡的星球,除了在大气圈内存在着氧、二氧化碳以及生命诞生所必需的水以外,还在于它在太阳系中处于十分幸运的位置。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度。地球之所以能成为1个生机盎然的星球,正是缘于这些幸运条件恰到好处的结合。因此,面对茫茫宇宙,我们地球人既感到自己在

4、宇宙中的渺小,也为自己的幸运而自豪。【最初的生物】 根据石头史书-地层的记载,最初的原生单细胞生物,约产生于30亿年前的太古代。 生物又从低等级不断向高等级进化:由原始的细菌微生物进化到原始植物,继而进化到无脊椎动物。再到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再到人类。三、漂移的大陆和降临的灾变【漂移的大陆】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实际上,导致大陆漂移的直接原因在于地幔的移动。【3次大冰期】 地球诞生之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仅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不断地进行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式的变化,而且地球上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异,最典型的就是3次大冰期的

5、出现。大冰期是指在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全球范围的气温急剧下降、冰川大面积覆盖大陆的寒冷时期。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距今较近的3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自然选择和物种变迁】 每1种生物都要经过一番选择,淘汰掉那些弱的或适应能力差的,保留那些强的或适应能力好的。这个过程就叫作自然选择,或称之为适者生存。1种生物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中,出现了帮助性的突变,从而使自己经受住了考验,顽强地存活下来,但改变了自己,也适应了新环境,这种变化和适应叫作物种变更。1个种类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还可能由1个种类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种类,这个过程叫物种分化。 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的

6、生物,在经历了从原始的生命细胞到大批的两栖动物时代之后,在自然选择和物种变迁之后,终于进化到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四、恐龙称霸的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的霸主-恐龙】 恐龙是1个庞大的家族,它们几乎占据了中生代的绝大部分空间,是中生代世界的霸主。恐龙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恐龙和肉食性恐龙两大类。恐龙在地球上称霸约有1亿多年。【恐龙灭绝之谜】 这些巨大的生物在白垩纪的某1时期突然灭绝了。迄今为止,恐龙灭绝的原因仍是科学中的不解之谜。五、孕育着高级生命形式的哺乳动物时代【最进步的动物群】 早在恐龙称霸的时代,哺乳类动物就已经产生了。哺乳类动物在新生代的第三纪第三纪最为活跃,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

7、世、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在第四纪的哺乳类动物中,终于进化出猴类和猿类。 在众多生物的生存竞争中,使哺乳类动物脱颖而出的还不是毛发和体温,而是脑子的增长和进化。【脑子成长的时代】 新生代是花卉的时代,是鸟类和哺乳类的时代,也可以说是脑子成长的时代。当时的许多哺乳类动物比它们现今后裔的脑子小得多。中生代的恐龙在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脑子几乎没有进化,而哺乳类动物在其生存的、几乎同样长的时间里,大脑却发生了10倍数的变化,在度过艰辛的4次冰期之后,进化成我们的祖先-人类始祖。第二章 人类的初始 一、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谱系】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关于人类的的起源问题引起

8、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科学家现在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人类起源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中的猿猴。猿来自某种爬行动物,这种动物有来自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又来自鱼类。【人猿如何相揖别】 1895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艺术,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是怎样起源的,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但就现在科学家看来,无论是达尔文还是恩格斯的理论,都还有待考证。 从南方古猿这个最早的人属算起,人类又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阶段,形成了现代的人类。【人类一词的含义】 人类祖先在距今约3.5万年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整个

9、进化过程,进入了晚期智人阶段,即转变为与现代人在体质特征上无多大差别的人类-能进行思想的人类。二、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考古学者把人类使用石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从约250至270万年前到15000年前,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出现打制石器,晚期出现复合工具和武器。 【火的使用】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能主动地使用火。火的控制和使用会早期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他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而幸存下来。2

10、 使大量过去不能吃得块根植物和植物种子成为熟食,从而大大增加了食物来源,烤熟的肉比生肉更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体质。3 使早期人类有可能冲出过去无法离开的温暖的大草原,进而分散到全球各地。【人类的分布和种族的差别】 人类最初在地球上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随火的使用,衣服的出现,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分布的范围也较之以前更为广阔。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产生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种族。到一次冰期末期,人类种族可大致分为:高加索人、俾格米人、澳大利亚人、蒙古人。【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代的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狩猎使早

11、期人类最大的肉食来源。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 约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此时,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工具发生变革。口狩猎业的发展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农业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农业革命的发生】 农业革命之前未发生的原因有两点:1、缺乏动力。狩猎社会能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下,走过千年而不殆,因而难以形成要求变革的动力。2、当时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物很少,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上不能发生重大的影响。有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以及中国的北部,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农业革命的影响】

1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了从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2、 它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农业的产生,使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水土、气候等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3、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地居住在一个地方。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变为定居生活。4、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能够获得比较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大大促进了人口的

13、增长,并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也是某些人有可能集聚财富。 5、 农业革命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种族格局。6、 农业革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农耕世界和游牧部落】 早期农业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几年后,地里消耗而必须迁移换地;二是人口超过当时所能提供的居住空地不得不另辟居住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可以推广到全球各地。在那些森林茂密、草原或沙漠地区,并不适宜推广农业,那里存在着另一种经济,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在传播过程中,适应当地环境而发生的种种变化,对后来的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四、文明

14、的产生【文明的概念】 说到文明(civilization),自然联系到文化(culture)。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尚未有文字的、总的发胀水平比较低下的社会或时期,但其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音乐、哲学或科学。在历史学领域中,文明一般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如果某个阶段的文化较广泛地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较为完备,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为文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 农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使商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私有财产的出现,诱发了对财产的争夺。氏族中有地位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力掠夺

15、财富,于是出现了最早的穷人和富人,从此,人类丧失了已享有百万年的平等,开始步入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初的社会组织和家庭】 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是血缘家族。但真正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的原始社会形式是母系氏族社会。伴随母系氏族的出现,族外群婚也产生了。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了早期的部落。母系氏族产生的原因可能是:1、无论是氏族内的群婚,还是是族外的群婚,它的婚姻形式使人们只识其母,难辨其父,所以血亲的系统只能按母系计算。2、农业革命发生之前,女子从事的采集也比男子从事的狩猎业更加稳定而有保障。3、在人口资源极为贫乏的当时,对女性的生殖功能的崇拜。新石器时代族外婚逐渐向对偶婚演化。对偶婚的配偶起初并不居住在一起,而各自居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里,婚姻采取丈夫对妻子的拜访形式,称望门居。后来发展为丈夫前往妻方氏族居住,称为从妇居。母系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农业革命后,男子凭借强壮的体力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开始过渡到父系氏族。从妇居转为从夫居,氏族首领由女子变为男子。氏族不再是生产和经济的基本单位,而代之以父系的大家族。婚姻形式从对偶婚转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父系家族的出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但只要土地的私有化没有完全实现,以公社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公社就始终存在,只是不再叫氏族公社,而改称农村公社了。【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