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33140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2011年11月14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陌上花开 时间催我们向前,我的心却还停留在原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2011-11-14 12:02:47| 分类: 教育教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五、三 峡阅读训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

2、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 )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2)晴初霜旦()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 )月 (4)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C绝:哀转久绝 沿

3、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第一段描写三峡_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 5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_ 6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手法,其作用是 。三峡夏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 概括,春冬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 概括;秋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 概括。 7.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8、对本

4、文结构安排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B本文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从春夏一直写到秋冬,写出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C本文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从瞿塘峡写到巫峡,又写到了西陵峡,写了沿途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 D本文安排结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按空间顺序,而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展开的。 9、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请默写这首诗。 六、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

6、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7、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翻译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8、感情? 七、观潮阅读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

9、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一)、观潮是_朝的_所写,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今杭州)外观看_大潮的盛况。 (二)、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候) B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C略不相睹(略微、一点) D披发文身(文采) 下列加点词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如履平地 B披发文身 C吴儿善泅者数百 D鞭数十,驱之别院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C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D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4下面各句中的“而”表转折的一项是( ) A溯迎而上

10、 B而旗尾略不沾湿 C随波而逝 D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6.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10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五、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六第二段

11、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写法,这种写法有 作用。 七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八、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_ _ _ 八、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12、,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是日更定( ) 余nu 一小船( ) 拥毳衣炉火( ) 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 5.简答。 (1)文章的文眼是 (2)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6.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7、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