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24288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育才高中部 20182019 下学期 高二年级 期中检测 历史学科试卷答题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第卷 选择题(共 48 分)本卷共 3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纸上。1(2016 年江苏卷)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性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 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A说明联姻是贵族受封的前提B反映出周王室实力逐渐衰弱C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D有利

2、于扩大周代的宗法关系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 次是刘邦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 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4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 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公“门阿之制,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封建礼制5西周时期,周宣王废鲁武公长子括,立其少子戏,“是为

3、懿公”,“括之子伯御与鲁人 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立懿公弟称,“是为孝公”。这 反映出当时A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现雏形C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君位继承D周王室利用强力维护宗法制6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经产生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7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 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 就有国与家的

4、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 者揭示了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弊大于利8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 工具;战国时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9刑法中的“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 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B皇

5、权至上的司法原则C中央集权不断加深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1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侧 近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 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 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 C唐朝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11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 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12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

6、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没有 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13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祥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 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1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 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 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A反映了对官员的专业性要求加强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

7、的关系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15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 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C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16(2016 年浙江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 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 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与元朝行省B唐朝政事堂与宋朝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朝监察御史D宋朝提点刑狱司与明朝通政司1

8、7唐律规定:徒刑以上的案件审结后,必须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判决。不服判决的 可以提出要求,由原审判机关重审。若仍不能改判的,可以逐级向上申述,直至上书皇帝,但申述一般不得越级。 A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法律体系的影响 B从司法角度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C司法制度的发展是推动唐朝走向盛世的核心因素 D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司法不公,冤假错案较多18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 “权知州事”,使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B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C西北边境威胁得到解除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严重19顾炎武日

9、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 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 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宋代以降财权集于中央,地方经费困窘C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D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20法国学者汪德迈指出,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 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 制度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为官员升迁提供了方便21元代,朝廷“赐行中书省长官虎符,领

10、其军”,各行省提调军马只限于两名佩虎符的 长官,其余官员不得介入。这一制度A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B取消了行省军事权C削弱了枢密院的职权D强化了中书省权力22元代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 1 员、 平章政事 2 员、右丞 1 员、左丞 1 员、参知政事 2 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 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元代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B政体缺乏制约机制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23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 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

11、拟,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 升的原因在于A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C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24据史料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 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A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B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C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D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2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 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 皇帝的权力,没有法定地位。”这说明A大学士的权力无制度保障B

12、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26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 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27“密折”始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 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密折权。雍正即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 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

13、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28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 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 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对官吏体制做出法律规范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9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 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A“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B“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C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D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30嘉

14、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 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 人”。材料表明军机处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C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D权力超越了预期的设想31“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 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 10473 人,明清两代就有 5935 人,占总数的 57% 左右。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3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

15、 朝的行省、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第卷 主观题(共 52 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 必须做答。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 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3(25 分)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实行官邸制,以制约官员住房腐败的设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汉起,无论是各地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或外放到各地的各级官员,大 多存在有异地住房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 渐趋向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