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7240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方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风整理DOC文档资料项目五: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计划一、需求论证全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外,广大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还非常低。随着我国信息化向广大地区以及各行各业全面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大批量进入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据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实施信息化的关键在人才,在我国大规模地实现信息化,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的各个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规划,

2、以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其中,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广西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博览会信息交流中心、物流管理信息化、旅游行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南宁”等。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计算机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中、高级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大、更高的需求。根据自治区人事厅发布的2007年人才开发目录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自治区、南宁市及周边工业设计、制造、软件开发及信息化建设等中、高级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软件蓝领阶层,缺口达万人。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3、区、泛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培养一批以软件技术为重点的信息类高技能紧缺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当务之急。二、建设目标(一) 建设总目标依托迅速发展的广西北部湾区信息产业群,在专业理事分会的指导下,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施任务驱动模式“分层项目引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IT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为核心,建设共享型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程素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适合于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计算机实训

4、基地,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面向软件开发、服务外包、信息管理等IT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专业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为社会提供培训及技术服务,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二)具体目标1、构架“分层项目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应用人才能力的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架“工学结合”模式下,符合计算机行业技术特点的任务驱动模式“分层项目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将企业与校内实训基地相融合,改变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工作环境,改变相应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

5、双证书率达到90%;在继续保持一次就业率95%的前提下,毕业生就业1年后的年薪平均水平高于广西同类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2、构建基于IT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充分进行IT职业岗位群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基于IT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体系将从2010级新生开始试行,2011年8月课程体系基本定型。新课程体系将注重IT就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生产性的实训比例将达到70%以上,顶岗实习不少于一年时间,上机训练时间不少于1000小时,生产性的教学内容将与岗位上的工作内容基本一致,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连接。3、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依据计算机应

6、用岗位群需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新建2门优质核心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满足基于计算机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完成4本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工作,新建2门优质核心课的项目案例库、学习课件及动态网站,这些教学资源将全部上网实现共享。4、建成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在2年建设期间,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聘请4名具有丰富计算机应用工作经验的IT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22人。专业带头人要具有领航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教学的能力,骨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

7、%以上。在2年建设期间,至少完成1项区级科研课题,3项学校级科研课题或精品课建设,公开发表6篇论文,高质量完成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建设。5、建成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原有20个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1个校内实训基地,最终达到2个校内实训基地。新的校内实训基地将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共享型软件实训基地。 在原有4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2个校外实训基地,最终达到6个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需要。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服务社会通过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

8、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每年为社会培训人员不少于100人次。此外,还将向社会开放实训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7、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管理制度,新建IT企业定期调研分析制度,毕业生定期跟踪反馈制度,计算机应用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考评制度,教学质量定期评价反馈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三、建设思路(一)依托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工业园的发展,深入调查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应用人才能力的要

9、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 “工学结合”模式下,符合计算机行业技术特点的任务驱动模式“分层项目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将企业与校内实训基地相融合,改变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工作环境,改变相应的教学模式。(三)依靠领域专家,科学划分岗位能力模块,深化和完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从富士康科技集团、聚信科技集团、广西顶佳计算机信息有限公司中聘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等计算机领域专家和教育专家组成计算机专业理事分会。以计算机领域专家为主分析信息技术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出行动领

10、域。在此基础上,以专业教师为主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建成基于计算机应用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最后,由专业理事分会的计算机领域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四)密切与企业合作,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深入开展教材建设与南宁派森网络公司、神码网络公司、中望软件公司紧密合作,按照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求,将企业中的项目案例、项目管理方法、质量保证体系、员工测评方法引入教学中,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提高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教材和课件,使更多的专业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五)密切同企业合作,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聚信科技集团、广

11、西顶佳计算机信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人员合作关系,专任教师定期深入这些IT企业学习锻炼,及时了解IT企业生产流程,把握计算机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聘任这些企业中具有丰富IT企业经验的开发人员承担生产性实训教学,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六)联合软件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拟将富士康科技集团引入校内实训基地,与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公司将企业的项目、技术、开发方式、组织管理、质量保证、员工考核等移植到校内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基地真正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此外,将通过与IT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共赢发展” 的关系

12、,继续扩大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使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学校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七)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群建设与其他专业的教师共建优质核心课程,使其他专业不但共享教学资源,同时也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传递到其他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此外,专业群内的所有专业都要通过参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建设纳入示范校建设的范围内,从而使整个专业群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八)搞好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在学校制度建设的框架下,优先建立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和工学结合课程的质量监测制度,逐步完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软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监督运行机制,保障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四、建设内容(一

13、)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构架“分层项目引导”的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双证”制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原则,选择南宁派森网络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神州数码(广西)网络公司、广西顶佳计算机信息有限公司等,由这些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与计算机应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共同组建计算机专业理事分会。共同开展岗位定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构建基于计算机行业的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 “工学结合”模式下,符合计算机行业技术特点的任务驱动模式“分层项目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

14、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开发为任务,使学生在基础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和校企共同生产三阶段搭建起来的逐步递进的阶梯化平台下,通过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逐步完成计算机技术岗位的项目开发能力。如图所示:实施“分层项目引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岗位的针对性,更好地做到了“成品型”人才培养 ,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即可进入企业上岗工作。通过与著名计算机厂商及相关人才需求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应用平台实例教学环境与应用实境实习氛围,将国际软件厂商认证引入教学计划,相关的IT认证考核融入教学过程,合格毕业生除了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外,还可以获得厂商准入认证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15、即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0%以上。2、进一步对IT行业岗位能力分解,科学划分岗位能力模块,深化和完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和分析,不断追踪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计算机专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表,并以此为依据,共同开发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共同编写项目化教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为: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相应岗位熟练完成软件产品的设计、制作与维护。根据当前计算机企业的类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们将计算机核心能力分为四个岗位能力方向:计算机维修、网络软件、多媒体软件

16、、广告设计四个方向。四种不同的岗位能力需要有相同的计算机技能作支撑,不同领域里的计算机能力又有着各自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其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3个不同阶段,进一步对任务驱动下的项目课程模块进行论证,构建成熟的课程体系。(1)深入研究整合课程涉及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融合、知识与技能的衔接组合等问题,并不断改进。(2)深入研究各阶段的课程中“岗位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在内容的选择和更新等问题上不断探索和改进。(3)制定和完善与核心知识和技能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依据“分层项目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能力层进-引导互动”教学模式。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方案。如下图:3、进行优质核心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