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6572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吉安一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 加速了秦朝

2、的灭亡B. 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C. 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 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2. 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关于以上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执法不避皇亲国戚以警示贵族官僚B. 改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格局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D. 创立诸侯只享用租税而无治民权并受所在郡监督的制度 3.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

3、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 A. 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 B. 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 C. 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D. 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4. 有学者指出:“中国存在两种宗教权威天和祖先,一方面是天地组成的宇宙领域,另一方面是人类关系构建的社会领域。皇帝为了取得绝对主权宣布两种权威均归他所有。”与古代中国皇帝的绝对主权和“两种宗教权威”有关的是西周的宗法传统 先秦的法家思想汉朝的儒家学说 明清的思想批判 A. B. C. D. 5. 周英杰在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

4、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 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B. 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 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D. 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6.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

5、希望。”这说明( )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仍心存疑虑新文化运动在启导国民觉悟方面发挥了作用鲁迅先生拒绝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愚昧麻木的国民对新文化运动普遍反应冷淡 A. B. C. D. 7. 19世纪末,有人说:“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这段话作者的国籍应是 A. 日本 B. 英国 C. 俄国 D. 中国 8. 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

6、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 此后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C.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 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9.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

7、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 B. C. D. 10. 电视剧虎胆雄心描述的是以江波同志为代表的红色特工长期潜伏敌营,为我党、我军获取大量有价值情报的故事。1939年国民党特务何昆在上海刺杀追随汪精卫的汉奸汪丕夫失败,走投无路,江波给了他一笔资金用于恢复其力量。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国共矛盾仍然存在,江波不应资助何昆何昆做法尽管偏激,但仍属抗日的行为汪

8、丕夫已成为叛国投敌的大汉奸,该杀江波贯彻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 A. B. C. D. 11.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 D. 渴望征服自然 12. 约翰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

9、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A. 议会 B. 法院 C. 内阁 D. 总统 13.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其中的社会与文明同义)。作者的主张是( ) A. 研究历史应使用全球史观 B. 研究历史应重视国别史 C. 研究历史应采用文明史观 D. 历史研究的单位应是各种文明 14. 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

10、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A. 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 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 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1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政权属于人民,是民主政体;政权属于少数人,是贵族政体;一个人按照法律并依靠贵族来统治国家,是君主政体;君主把自己看成一切,不要任何法律,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是暴君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作者理想的政体是( ) A. 民主政体 B. 贵族政体 C. 君主政体 D. 暴君政体 16. 在1

1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 赋予政府权力,有利于国家稳固 B. 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 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 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17. 从政治结构来看,有人说德意志帝国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加快B. 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C. 帝国皇帝拥有行政、立法等国家权力 D. 宰相不对议会负责而对皇

12、帝负责 18.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C.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9.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20.

13、 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的途径是 A. 利用市场机制 B. 建立工农联盟 C. 生产资料公有 D. 按劳分配产品 21.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

14、域集团化 B.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 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 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22.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23. 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在创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时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结果发现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朝鲜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朝鲜战争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 B. 冷战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有别 C. 受不同时期信息技术条件的制约 D. 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