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3747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心理学考研答案[技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心理学考研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的了解与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而不能人为肢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涵着无限的潜力。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是由感觉、意象和激情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的,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感情的元素,所有复杂心理活动都由这些元素构成,故可以通过内省法,即个体对自己体验的反思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

2、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2、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了解与掌握。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个案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人而详尽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3 、答案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和行为

3、的神经机制的了解与掌握。边缘系统是由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组成。在边缘系统中,海马在外显记忆或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杏仁核在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的形成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大脑皮层则与言语活动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研究表明,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按不同方式加工语言信息。说话、写作、言语理解等言语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左半球来控制与调节的,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言语能力将随受损的不同程度而受到影响。4、答案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和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的了解与掌握。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KSLashley)的脑功能“整体说”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一种整合过程,

4、与大脑皮层各个部分都存在着紧密联系,并不存在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都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相联系。人的学习活动与受到损害的大脑皮层的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层被损害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被损害的区域越大,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就越大。由此得出推论,学习活动效率并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与大脑皮层广泛的神经细胞的活动有关。5、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视觉心理现象的理解与掌握。视觉掩蔽是眼睛在受到两次闪光后,第二次闪光掩蔽第一次闪光的视觉效应。视觉适应是视觉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运动后效是个体在长时间持续注视一个向某一方向运动的物体后,立即将视线转向旁边另一静止的物

5、体,会觉得这一静止的物体在同向缓慢运动。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闪光融合频率依赖许多条件。当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刺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明显上升。根据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闪光融合而不是视觉掩蔽。因为视觉掩蔽是当一个闪光以一定时间间隔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能够影响对前一个闪光觉察的视觉心理现象。6、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感觉阈限及其测量的理解与掌握。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

6、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韦伯定律主要说明差别感觉阈限,即觉察刺激微弱变化需要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系。韦伯定津指出,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新增加量(即差别感觉阈限)和原有刺激(即标准刺激)成正比。但对刺激的差别感觉,不取决于刺激增加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刺激增加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IIK,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K为常数,即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不同感觉通道的韦伯分数(即K值)是不同的。咸味的韦伯分数(K值)为0200,即15。7、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知觉基本特性的理解与掌握。知觉选择性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

7、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整体性是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理解性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恒常性是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根据题意,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觉经验背景的人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验也就会存在差异。8、答案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知觉组织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知觉的闭合原则是指人倾向于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

8、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知觉的连续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活动。知觉相似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过程。知觉的邻近原则是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整体。根据题意,人在知觉过程中,常常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对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或简约,借以获取有意义的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因此,人在知觉右图时,在心理上将断续的线条闭合起来,产生主观轮廓而形成了完整图形的知觉经验。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9、答案D分

9、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深度知觉的理解与掌握。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人对空间的知觉是与若干深度线索相结合而产生的。在距离和宇间位置线索中,包括环境中的各种特征和有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深度知觉必须借助各种主客观条件,即深度知觉线索,包括视觉的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深度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视轴福合和双眼视差。运用单眼视物时,根据刺激物本身的特征来获取深度知觉线索,即单眼线索。单眼深度线索有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和运动视差等。10、A答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注意稳定性品质的理解与掌握。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持

10、续的时间,是注意在时间上的品质。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注意起伏的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处于正时相时,人的感受性提高,感知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加;处于负时相时,人的感受性降低,感知没有刺激或刺激减弱。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卜去的过程。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11、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11、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注意种类的理解与掌握、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形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元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由随意注意发展而来,是人类所特有的注意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根据题意,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是不随意注意。12、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概念形成策略的理解与掌握。在概念形成的选择性策略中,存在保守性聚焦策略。冒险性策略、同时性扫描策略和继时性策略。保守性聚焦

12、策略是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然后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来对这个假设进行检验。冒险性聚焦是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的假设,然后同时改变聚焦点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检验这个假设。同时性扫描策略是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继时性扫描策略是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并逐一排除错误假设。根据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D。13、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想象的理解与掌握。想象分为大意想象和无意

13、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出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根据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B。14、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言语活动种类的理解与掌握。根据人类的言语活动,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用来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言语,表现为外显的、他人看得见或听得

14、见的语音或文字符号的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个体以文字形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对话言语是指由两个或几个人直接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独白言语是指由个人独自进行并完成的言语。讲演、授课、作报告等,都是独白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伴随个体思维活动和感情的不出声的言语。根据题意,演讲是由个人独自进行并完成的言语活动,它要求连贯、前后呼应、语法结构严谨、完整。具有逻辑性,这样才能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15、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言语活动中枢机制的理解与掌握。人类的言语中枢具有非常复杂的脑机制,大多数言语活动都需要不同的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研究表明,与言语活动相关联的

15、大脑皮层中枢有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和角回。布洛卡区是言语运动中枢;威尔尼克区是言语听觉中枢,角回是言语视觉中枢。题目中的患者发音器官正常,但说话困难,其病变主要是发生在布洛卡区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布洛卡失语症”,它主要表现为吐字困难,说话勉强,语句不清,即“电报句”。16、答案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动机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机产生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即诱因,它们经常诱发动机。诱因是驱使个体产牛一定行为的外在条件,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是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是负诱因。17、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需要层次的理解与掌握、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马斯洛把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求。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渴望与人建立一种充满感情的关系以及在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