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热药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911235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PPT 页数:256 大小:9.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清热药_第1页
第1页 / 共256页
1.清热药_第2页
第2页 / 共256页
1.清热药_第3页
第3页 / 共256页
1.清热药_第4页
第4页 / 共256页
1.清热药_第5页
第5页 / 共2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清热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清热药(2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性能特点: 善入气分,寒凉性突出,泻火作用强,既可清解里热以治本,又可解肌退热以治标。有一部分药物除寒凉之性外,多兼有甘味,甘寒相合,清热养阴生津,对热性病津伤口渴之症,有表本兼治之效。,石膏本经,来 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处方用名: 生石膏,熟石膏,煅石膏。,石膏本经,性味归经: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 效: 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本经,1、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清热泻火,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

2、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加强清热泻火的作用,如白虎汤。,石膏本经,2、肺热咳嗽气喘,咯痰黄稠。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清泻肺热,常配伍杏仁等。,石膏善治实热消渴。,甘寒清热生津止渴,,若津伤内热消渴,石膏亦可应用,配知母、 生地、 如玉女煎,石膏本经,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煅石膏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拔干,止血之功。,石膏本经,用法用量: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石膏本经,石膏以内清气分实热,肺胃之火,外解肌肤之热为见长,凡实热炽盛之证,用之无不奏效。,石膏本经,石

3、膏解肌清气分, 肺胃之热功效甚, 烦躁谵语急先用, 生津止渴治斑疹。,知母本经,来 源: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生用或盐水炙用。 处方用名: 知母、知母肉、光知母、毛知母、 盐知母。,知母本经,知母本经,知母本经,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 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应用:,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烦渴多饮 常与石膏相须为用以加强清热泻火的作用。如白虎汤。,清热泻火,知母本经,2、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发热气逆,清泻肺热,常配石膏、黄芩、浙贝,若阴虚燥咳,干咳无痰,咯血。,二母宁嗽汤,常配川贝母、麦冬、天冬, 二冬二母汤,知母本经,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多选用盐知母,配伍盐黄

4、柏,如知柏地黄丸。 此外,亦可应用阴虚肠燥便秘, 常配伍生地、麦冬、玄参。,滋肾阴,泻相火,退骨蒸,知母本经,总之,知母味苦甘气寒凉,质地柔润,上能清肺润肺以止咳,中能清胃养胃以止渴,下能滋肾阴退虚热。为上中下三焦既有热邪,又有阴虚证的必用之品。,用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知母本经,知母本经,歌曰: 知母清胃又润肺, 滋肾生津潮热退, 热病烦渴与咳嗽, 治疗消渴功效倍。,石膏、知母功用异同点:,相须为用气分实热 肺胃热证,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知母,寒凉性突出,泻火作用强清解的特性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寒凉性较弱,甘寒滋润 清润的

5、特性可泻相火,退虚热,栀子本经,来 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栀子、炒栀子、姜栀子、栀子炭、栀子仁,栀子本经,栀子本经,栀子本经,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 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 凉血止血。,泻火除烦,栀子本经,本品有很好的除烦功能,善治疗各种热证心烦。,临床应用:,1、热病心烦: 躁扰不宁,失眠配淡豆豉 高热,神昏谵语配黄连,栀子本经,2、湿热黄疸 常配茵陈、黄柏,如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清利肝胆湿热,栀子本经,3、血淋涩痛: 常配伍利尿通淋的车前子、木通、滑石等药物。如和剂局方八正散。,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

6、,清热凉血止血,栀子本经,4、血热吐衄 常配栀子炭,对血热妄行出血证,有标本兼治之效。,凉血止血,栀子本经,5、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本品可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总之,栀子以清利为特点,以清泻三焦火热之邪为见长。清热作用广泛,既可清气分,又可凉血分,无论气分有热,血分热证均可应用。,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栀子本经,栀子苦寒专清热, 泻火除烦且凉血, 热病心烦与躁扰, 湿热黄疸吐衄解。,歌曰:,栀子本经,夏枯草本经,夏枯草本经,来 源: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一般生用。处方用名:夏枯草,枯草穗。,夏枯草本经,夏枯草

7、本经,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肝、胆经。功 效: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夏枯草本经,1、目赤肿痛,头痛目眩肝经实火 目珠疼痛肝阴不足2、瘿瘤,瘰疬,疮痈。常配贝母。,临床应用:,清泻肝火而明目,清热散结消肿,夏枯草本经,用法用量: 煎服,915g。或熬膏服。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夏枯草本经,总之,本品辛苦气寒凉,入肝胆,既泻肝胆实火,又散肝胆郁结,清肝明目。故为肝胆实火的要药。总以清肝散结为功。,夏枯草本经,歌曰:清肝散结夏枯草,瘿瘤瘰疬皆可消, 目珠疼痛有特效, 乳痈目赤煎服疗。,清热泻火药功效比较表,石膏: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肤之热。煅生肌收敛。 知母:性偏清润,滋阴润燥,

8、退骨蒸。 芦根:除烦止呕,利尿,排脓,透疹 天花粉:解毒,消肿排脓。疗疮痈肿毒。 栀子:清利湿热,凉血止血,主三焦火热证。 竹叶 清热利尿 偏清心火 疗热淋,口疮。 淡竹叶 偏清小肠火 寒水石:清热泻火,缓解赤热疼痛,善治水火烫伤。,清热泻火药功效比较表,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疗瘿瘤,瘰疬。 决明子: 润肠通便,主内热肠燥便秘。密蒙花: 养肝,退翳。主肝热,肝虚目疾。 青葙子: 泻肝火作用突出,主肝热目疾。谷精草 疏风 退翳,主风热,肝热目疾。鸭跖草 解毒,利水消肿。,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除寒凉性外,性偏苦燥,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善治疗湿热内蕴或湿

9、邪化热的病症。如湿热泻痢腹痛,黄疸口苦,两胁疼痛,湿热淋证,带下,湿疹湿疮等。,黄芩,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生用,或酒炙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黄芩、炒黄芩、黄芩炭、酒黄芩,黄芩,黄芩,黄芩,黄芩,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胃、大、小肠。功 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临床应用:1、湿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症。 湿温、暑湿证配茯苓皮、白豆蔻、滑石。如黄芩滑石汤。,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 湿热中阻配黄连、半夏、干 姜。如半夏泻心汤。 湿热泻痢配芍药、黄连、木香。如芍药汤。,清热燥湿, 湿热黄疸配茵陈、大黄、栀子等。 湿热淋证配木通、生地。如本事方火府丹。,黄芩

10、,清热燥湿,黄芩, 痈肿诸疮 配黄连、黄柏、栀子等。,湿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症,黄芩均可应用。取其清热燥湿作用。,清热泻火,黄芩,2、 热病壮热烦渴黄连、栀子 少阳证寒热往来柴胡、半夏,药理研究:本品有解热作用。,黄芩,3、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咽喉肿痛,如 丹溪心法清金丸。,清泻肺热。,本品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黄芩,4、血热妄行吐血、衄血,配伍大黄、栀子等。 5、血热胎动不安 ,常配伍白术同用。,凉血止血,清热安胎,黄芩,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多炒炭用。,黄芩,柴胡和解少阳,主寒热往来。大黄清泻肺火,主肺热咯血。桑白皮泻肺平喘,主肺热咳喘。

11、荆芥解肌表热,主外感发热。白术安胎对药,主胎动不安。,配伍,黄芩,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 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热,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 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鉴别用药:,黄芩,总之,黄芩为常用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味苦气寒直折火势,尤善清肺热及上焦实热,兼清它经之热及肝胆胃肠湿热,故为湿热、实火必用之品。,黄芩,黄芩清肺解少阳,安胎通淋实大肠, 上焦诸热为主剂, 黄疸泻痢吐衄良。,歌曰,黄连,来 源: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生用或炒用。处方用名: 黄连、川连、姜黄连、酒黄连、吴萸连,黄连,黄连,黄连,黄

12、连,黄连,黄连,性味归经: 苦,寒。 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 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1、湿热泻痢常配伍木香,如香连丸。或配伍黄芩、葛根,如葛根芩连汤。,清热燥湿,黄连最擅长清泻大肠湿热,黄连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连,湿热中阻脘腹痞满黄芩、半夏 胃热炽盛石膏,如石连散 肝火犯胃吴茱萸,如左金丸 脾胃虚寒白术、干姜,如连理汤,呕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湿热中阻、实火犯胃的呕吐较为适宜。(本品可抑制胃液分泌),2、,黄连,热病高热神昏石膏、玄参热病伤阴白芍、阿胶 心肾不交肉桂 如交泰丸血热吐衄大黄、黄芩,心烦失眠,清心除烦,3、,善清泻心经实火,黄连,湿疮黄柏、枯矾 疔毒栀

13、子、连翘 牙痛石膏、升麻等 目赤肿痛夏枯草,湿热火毒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有抗急性炎症的作用,4、,黄连,5、消谷善饥可配伍生地、天花粉等。,善清泻胃火,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黄连,本品大苦大寒,过量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阴,阴虚津伤者慎用。,使用注意:,黄连,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吴萸连善舒肝和胃止呕。,鉴别用药:,黄连,总之,黄连味苦气寒凉,善清泻心胃实火,胃肠湿热。,黄连燥湿又泻火, 清泻心胃功效卓, 疮肿泻痢心下痞, 心烦消谷用之妥。,歌曰:,黄柏,黄柏,来 源: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柏的干燥树皮。生用或盐水炙、炒用。 处方用名: 黄柏、盐黄柏、酒黄柏。,黄柏,黄柏,黄柏,黄柏,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 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黄柏,临床应用:1、下焦湿热证。 带下配车前子、芡实。如易黄汤。 热淋涩痛配车前子、萆解。如萆解分清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