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二篇 印石的形成 p41—p4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2268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第二篇 印石的形成  p41—p4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5  第二篇 印石的形成  p41—p4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5  第二篇 印石的形成  p41—p4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5  第二篇 印石的形成  p41—p4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第二篇 印石的形成 p41—p4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第二篇 印石的形成 p41—p4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 第二篇印石的形成 P41P4515. 第二篇印石的形成 (P41P45) 2011年04月28日为了抓住研究印石的关键,首先必须弄清它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印石是矿物,所以就需要以地质矿物学的理论来解释。下面简略地叙述它的成因。 最知名的印石如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等,在矿物学上都称“叶蜡石”。有简称为“蜡石”者,即是别名,不是学名。寿山、昌化、青田等名称都是以产地为名,另外也有个别印石不是以产地为名的。寿山在福建省,昌化、青田在浙江省。完整的名称应为福建寿山叶蜡石,或浙江昌化叶蜡石等等,其余类推。 目前所知国仙所产如寿险山、峨嵋、昌化、青田、广绿、林西等叶蜡石都是地质历史上所称之侏罗纪晚期

2、(即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即至今一亿六千万年至七千五百万年前(这个年代数据为1976年国际地质年代学委员会推荐的方案)喷发的酸性火山岩,经低温热液作用变质而成。其形成时的温度为200500,是在近地表面条件下形成的。 叶蜡石矿体赋存于火山岩地层出不穷之中,其形态各异,有胍状、似层状、透镜状(即凸镜状)、扁豆状、纺锤状(即梭状)等等。矿体与围岩(即包围矿体的地层)间,往往呈不规则接触,基本上可划分,但没有十分明确的界线。成矿母岩除了不同程度地叶蜡石化外,往往伴有更为广泛的次生石英岩化、明樊石化、高岭石化、红柱石化等触变。例如寿山矿区叶腊石矿体即赋存于次生石英岩中,矿体形态多呈胍状、透镜状,产于次生

3、石英岩或叶腊石次生石英岩中。矿体长度为30300米,宽度一般为225米。在叶蜡石工业矿体中夹有质地较好可供雕刻用的叶腊石矿层,一般厚度为十几厘米至数公尺不等,或为纺锤状,或为扁豆状。矿体赋存在山上,在漫长的年代中经风雨、山洪的冲刷、剥触,露出地表部分的矿体,被碎裂分离迁移到溪底或埋入土里、水田里,蕴藏年久,石质起了一定变化,如田里的田石,土里的掘性石,溪里的溪蛋石等皆是。 叶蜡石矿形成时,矿石的质量优劣以及矿体规模的大小都是由其内、外因素决定的。内因即指未变成叶腊石矿时的原来火山岩的物质成分。一般说以流纹质的“熔岩凝灰岩”、“凝灰岩”、“凝灰熔岩”在偏酸性热液作用下易于形成叶腊石矿。因为这些岩

4、石质地较松、孔隙率较高,利于热液渗透,而其化学成分(富硅、富铝)和矿物组成分子(主要是钾长石、石英和酸性斜长石)均有利于热液作用而质变为叶腊石。所谓外因,即热液活动的强弱、次数以及矿区中成矿母岩中的构造裂隙(即地质历史上多次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岩层断裂、破碎等现象)发育情况等。热液一般需要偏酸性、富含硅酸和其他挥发性成分。 从蚀变过程来说,当在凝灰岩喷发生成后,由于火山作用,致凝灰岩层破裂产生裂隙罅带。此时地下深部岩浆残余沿裂隙上升,并与凝灰岩发生化学反应,促使凝灰岩产生诸种蚀变现象。其中叶腊石化作用显著部分则成块状叶蜡石;作用较弱部分,则热液未能深入母岩内部而仅沿较发育的裂隙流动,从而形成脉状叶

5、腊石。 上述形成过程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凝灰岩中的钾长石直接受热液交代变化而成;二是由钾长石先变为绢云母,再变为叶腊石。其方程式是: 一、钾长石直接变化为叶蜡石方程式: 6KAlSi3O8+3H2O6HAlSi2O6+3K2SiO3+3SiO2 钾长石 水 叶蜡石 矽酸钾 二氧化硅 二、钾长石变绢云母后,再变化为叶腊石方程式: 第一次:钾长石先变为绢云母: 3KAlSi3O8+H2OKH2Al3Si3O12+K2SiO3+5SiO2 钾长石 水 绢云母 第二次:再由绢云母变为叶腊石: 2 KH2Al3Si3O12+7SiO2+H2O6HAlSi2O6+K2SiO3 绢云母 二氧化硅 水 叶蜡石

6、矽酸钾 (注)凝灰岩中的斜长石亦可变化为绢云母及叶腊石,其反应式较繁,故从略。 在形成叶蜡石过程中热液与围岩的交代作用并不是短时间和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的、比较长时间的;其化学反应过程也不是单一的和不变的,并且在热液中经常溶有含量不同的二氧化碳、氟、氯等元素和其他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等。这就是说,在形成叶腊石的同时还产生了形成其他共生矿物体的复杂矿物成分和层纹状、流纹状、行云状、环带状、斑点状等千姿百态的结构和各种色彩。 叶蜡石的化学成分实验式理论值为: 这是指百分之百纯的叶蜡石,实际不可能有这样纯的。它通常含有其他混入物,如:氧化铁或氧化亚铁、氧化镁、氧化钙、二氧化钛等。 寿山叶蜡石与峨嵋叶腊石

7、实际的化学成分及含量(%)为: 与叶蜡石共生的矿物有水铝石、高岭石、明樊石、石英、黄铁矿等,这些矿物和叶蜡石混杂在一起,就使叶蜡石矿的质量变差,过渡为非矿体。 叶蜡石以其硬度小、具滑感、色浅为特征。它的硬度(摩氏硬度)仅为11.5度)。多数叶蜡石以指甲即可刻划。含其他杂技较多时,可使其硬度稍高,但以铜片仍可刻划。如若连铜片都不能刻划,则不属叶蜡石了。叶蜡石的比重约在2.662.90之间,即和一般的砂(石英颗粒)差不多。 纯叶蜡石呈浅黄色至白色,微透明至半透明。叶蜡石各种杂质的形成主要与有机混入物及其他混入物有关,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一、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与叶蜡石同时形成的矿物(如高岭石、绢云母等

8、);二、变质后残留焉的原岩中固有的矿物(如磁铁矿、金红石等);三、由热液携带来的金属硫化物(如辰砂(HgS)包体所引起的。细小的金红石(TiO2)包体可使叶蜡石呈现红、褐、黑、蓝等色(依金红石之本色而异)。绿泥石的混入,也是叶蜡石呈绿色的原因。其他氧化物(如氧化铁红褐、棕黄,氧化锰紫,氧化钛淡红)和有机物(炭质褐至深黑)的混入物也是改变叶蜡石颜色的重要因素。 杂质的混入,不令影响了叶蜡石的颜色,也导致其透明度和硬度的变化。例如硅质(SiO2)、铁质混入,可使其硬度增强,透明度降低。高岭石、明攀石、绢云母等矿物混入,可使其变脆而失其润腻。 叶蜡石是一种普遍而常见的矿物,在其他地质时代的酸性火山岵

9、中同样可以见到它。花岗岩中有时会见到有黄色的斑点,这往往就是叶蜡石,它是由花岗岩中的长石变质而成。在古老的变质岩(结晶片岩)中也可见到它,含量多时叫叶蜡石矿石片岩,但因其质地不纯且成片状,易剥落,故不能用以雕刻。 世界上各地都可能有叶蜡石。只要有酸性火山岩分布区,必不难找到或大或小的叶蜡石矿。但能够构成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叶蜡石矿床不比较少。作为雕刻用的叶蜡石要求成致密块状和色泽美观,并不一定要求纯净。因为具备质地润腻、透明度较好等条件的矿产地为数不多。日本及东南亚洲各国都有火山岩分布,但它们多为新生代(距今七千万年)火山岩,以基性火山岩类(基本上不含钾长石)为主,因而未能成叶蜡石矿。即或有一些酸性火山同样地,也可能受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而且未能形成有雕刻价值的。除朝鲜外,未闻达有著名的叶蜡石矿产地。我国寿山、昌化、青田时蜡石闻名于世界,诚聘为宝藏。 这里值得特别提起的是峨嵋矿点,据地质资料载,1958年以前峨嵋石仍大多数用作耐火材料,迨至1972年8月1975年12月地质复探勘定其中的矿石类型色泽美观,质地较佳,可作雕刻用材的量也多。可见此矿将来颇有发展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